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城市创新空间适宜性评价是识别城市创新空间和制定城市创新政策的基础,对建设创新型城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生态位的视角,探讨了城市创新空间生态位的概念内涵,从资源生态位、环境生态位和技术生态位三个维度构建了城市创新空间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南京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南京城市创新空间适宜性的分布格局整体呈现出显著的“中心—边缘”特征,与规划的南京市域创新空间结构并不完全一致,且三个不同维度的生态位适宜性在空间分布格局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了城市创新空间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
温科  张贵 《科技管理研究》2020,40(10):112-119
从生态位视角对2006—2017年京津冀三地区域创新生态发展情况及耦合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三地创新资源控制能力发展不均衡,天津成为京津冀创新资源竞争的中心,北京的区域创新生态发展迅速,河北的区域创新生态发展缓慢;北京-天津的区域创新生态耦合状态最好,而天津-河北的耦合状态好于北京-河北。对此,提出天津作为河北创新发展的主要协同对象,需通过完善区域创新生态构成体系、提高区域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以及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等方式,推进京津冀三地区域创新生态持续快速发展及有效耦合。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生态位视角对2006-2017年京津冀三地的区域创新生态发展情况及耦合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三地创新资源控制能力发展不均衡;天津成为京津冀创新资源竞争的“中心”;北京的区域创新生态发展迅速,河北发展缓慢;“北京-天津”的区域创新生态耦合状态最好,而“天津-河北”的耦合状态好于“北京-河北”。因此,天津应成为河北创新发展的主要协同对象,需通过“完善区域创新生态构成体系”、“提高区域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以及“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等方式推进京津冀三地区域创新生态持续快速发展及有效耦合。  相似文献   

4.
商华  惠善成  郑祥成 《科研管理》2014,35(11):156-162
作为人力资源存在和发展的多维空间载体,人力资源生态系统已经演变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工具。人力资源生态系统的准确测量和评价是区域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基础和依据。本文以辽宁省区域城市为样本,以2013年辽宁省统计年鉴中数据为依据,通过实证分析和生态位参数的引入表征辽宁省区域城市人力资源生态系统的竞争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应该以区域合作代替竞争,避免生态位重叠造成的效率低下和过度竞争;以区域城市间的共生关系发挥集群优势,增强区域人力资源生态系统的竞争力;找准生态位位,摆脱生态位短板的制约;"态"与"势"的协同进化和平衡发展,提高人力资源生态系统的发展潜力和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5.
陈晴晴 《科技广场》2014,(5):226-230
本文在生态学的视角下,以福建省的9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构建出社会、环境、经济的3维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利用城市生态位的计量公式,得出9个地级市的生态位宽度,排名比较靠前的是厦门市、福州市和泉州市,这些城市的竞争力比较大,更加适合人类居住。最后,针对每个地级市的研究结果,提出拓宽城市生态位的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6.
众创空间作为一种新型创业服务机构,近几年在我国得到了蓬勃发展,但目前仍缺乏对众创空间的科学梳理和理论指导。本文应用生态学中的生态位理论,提出了众创空间的生态位模型,并以北京市众创空间为例,对不同生态位的众创空间发展模式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对众创空间的发展提出了相关思考与启示。  相似文献   

7.
在城市快速扩张的区域,传统基于土地利用现状的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在支持未来城市建设用地的开发决策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首次提出了城市建设用地潜在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概念和方法,把模拟预测得到的未来城市土地利用分布作为重要因子加入生态适宜性评价框架,生成更适合于未来城市建设用地规划决策的潜在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以上海市宝山区为例,空间化展现城市用地扩张背景下的2050年城市建设用地潜在生态适宜性分布情况,并与传统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进行空间量化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潜在生态适宜性评价有效降低了不适宜及较不适宜开发用地与未来城市建成区重叠度较高的矛盾(分别由9.74%和22.7%降低为0.0%和14.5%),能更好地匹配城市开发边界规划和生态空间规划,突显未来发展过程中的生态保护重点区域。本文实证了新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该方法能更好地为城市扩张背景下的生态城市规划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8.
高校众创空间作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新兴重要载体,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重大作用。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各高校结合自身优势对众创空间建设模式进行了各具特色的实践探索,但在理论研究方面仍缺乏科学梳理和系统思维,在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上,缺乏从生态系统的视角打造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本文通过阐释众创空间的内涵,分析高校众创空间的存在问题,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经验基础上,探索以生态位理论视角剖析众创空间的系统结构模型以及要素互动关系,提出高校众创空间生态系统构建的建设策略,全面提升高校众创空间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9.
面向生态-技术创新的城市生态位扩展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将生态理论和技术创新理论相结合,提出生态-技术创新的概念,进一步将生态—技术创新概念引入城市生态位研究领域,指出生态-技术创新是扩展城市生态位的唯一调控因子,并建立城市生态位扩展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城市生态位的构建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以浙江省11个地级市为评价主体,基于生态位理论,从农业的经济效益、自然资源、生产水平、结构与成长等四方面竞争力维度构建区域农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测算其农业竞争力生态位值、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度;并依据核心-边缘理论分析各市农业竞争力演化与时空格局,划分为核心城市、次级城市和边缘城市3个等级.研究结果表明:(1)...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基于生态位理论构建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并对中国30个省市2009-2018共十年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⑴ 中国整体的创新生态位适宜度较低,但进化空间较大,发展趋势较好;⑵ 中国的创新引领地区和创新领先地区共涵盖20%的省市,其余为创新落后地区,创新生态系统发展呈现区域不均衡;⑶ 在区域分布方面,创新生态位适宜度呈现从东部到西部递减趋势。此外,采用GM(1,1)模型预测系统对2020-2024五年的生态位适宜度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⑴ 2020-2024年,中国整体的创新生态位适宜度将有所提升;⑵ 在权重方面,2020-2024年,生境生态位将继续占据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最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12.
生态位视角下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竞争力评价及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软科学》2019,(7):8-14
针对长江经济带存在的"区域创新发展差距、科技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基于生态位视角,构建科技创新竞争力评价模型,对沿线11个省(市)生态位值、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度的演化进行分析。结果发现:①各地科技创新竞争力综合生态位值未呈现随时间增长态势,从大到小表现出从东到西距离衰减性,其中,上海持续递减,贵州持续递增,湖南先上升后下降,其他地区波动不一;②各地科技创新竞争力平均生态位宽度变化范围在0~0.4447,江苏最宽,贵州最窄,上海、浙江和四川呈缩减趋势,其余波动增长;③各地科技创新竞争力生态位重叠度变化范围在0.4391~0.9418,省域间存在高度竞争。进而,提出强化核心区辐射带动、开展次级区错位发展、实施边缘区特色策略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分析总结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的相关理论基础上,将城市规划用地评价方法与地理信息技术融合成一整体,利用GIS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使得城市用地的适宜性评价方法更加科学合理.文章以泉州市为例.利用AHP方法,对泉州目前的城市用地情况进行了适宜性的定量分析,将现有城市用地划分为适宜开发土地、经改善后适宜开发的土地、不适宜开发的土地三类.有机地结合了GIS技术手段,使得所得到的分析结果更加具有科学性.  相似文献   

14.
综合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功能,进行城市区域发展用地适宜性评价。主要掌握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坡度提取、栅格数据重分类等基本操作,采用不同的权重值来区别各因子的影响效果,选择合适的分类方法,将综合评价分数划分为适宜、基本适宜和不适宜,进行城市区域发展用地适宜性评价,并对其应用意义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构建起包含物种与非物种维度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评价体系,对2010—2019年我国30个省份创新生态系统进行评价,并在预测精度比较后选择基于傅里叶级数修正的OGM模型(FOGM)预测“十四五”期间我国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状态。结果显示:生态位下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较低、进化动量较强,两者表现出反向发展态势。省份间适宜度与进化动量差异显著,适宜度呈现由东部向西部递减态势,进化动量则表现为相反特征。创新群落与环境生态位的适宜度低于我国整体适宜度,创新群落权重值远低于其他生态要素。预测结果表明我国生态位下创新生态系统在“十四五”期间能够保持稳步有序的发展态势且各生态要素也均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良好发展趋向,环境生态位与资源生态位仍处于我国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位置。据此,从培育平台构建、环境生态位优化、生态要素融合等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以苍溪县林地资源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3S技术、层次分析法等综合评价方法对该区森林资源的地理分布、数量、质量、生态结构及其特点进行了客观评估。结果表明:1)该区森林分布不均,总的分布状况是北部多于东、南部,山区多于丘陵,林地资源呈现持续发展趋势;2)有林地中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面积的比例为78.3:15.5:6.2,林种结构有待于进一步调整与优化;林木单位面积蓄积量低;3)林地结构不合理,林地结构以幼、中林为主,面积占全县林地面积的2/3以上,近、成、过熟林的面积不到1/3;4)林地生产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在林地单位面积蓄积量较低。全县有林地蓄积3467718立方米,占林地蓄积的99.77%。但有林地单位面积蓄积仅为39.26立方米/公顷,远低于全省138立方米/公顷的水平。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由创新驱动走向创新引领的发展态势下,建设新型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加快重大核心关键技术突破,提升国家和企业在全球创新体系中的位势与持续竞争力,成为创新治理的关键内容。整合式创新理论作为科技创新的新范式,是战略引领、协同创新、全面创新和开放创新的综合体。结合整合式创新、生态位等理论,提出"科技创新生态位"的概念,阐述了其定义和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18.
欧维新  龚佳莹  叶丽芳  孙小祥 《资源科学》2010,32(11):2107-2114
湿地开发与保护矛盾的实质是人类在湿地生态经济功能利用上的冲突,湿地系统生态经济功能变化的动态评价,对协调湿地资源开发与保护冲突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利用生态位理论,界定了湿地功能生态经济位的内涵及其在湿地管理中的意义,构建了湿地功能评价的生态经济位评价模型,并以盐城滨海湿地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①盐城滨海湿地系统经历了生态功能不断降低甚至丧失生态服务功能、经济功能不断提高的发展历程,且这种变化还在延续;②盐城滨海湿地系统在生态和经济功能上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边界,在湿地资源的利用上,不存在适宜开发的湿地功能过渡地带,表明现有的"滚动"开发模式不是以湿地功能为导向,而是更多地依据开发通达度、开发成本等其它因素;③协调湿地保护与开发矛盾,需要有科学的湿地功能区划工作来指导。  相似文献   

19.
新时代创新引领发展对培育和优化创新生态系统提出新要求,需要准确客观评价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基于传统生态位适宜度模型进行改进修正,采用PCA分析法对生态因子赋权以解决评价指标共线性问题,提炼创新生态系统的开放性、多样性与协同性、演进性与成长性、可持续性等固有特征,从特性角度重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从描述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个角度对省域和城市两个不同层次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进行健康评价。研究表明,模型与指标适合评价创新生态系统的健康度;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健康度不平衡状况仍在加剧。培育优化创新生态系统要注重久久为功,突出新增长极,形成内生动力,促进创新行为者融合共生。  相似文献   

20.
品牌生态位测度及其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王兴元 《预测》2006,25(5):60-64,80
借鉴生态学原理,对品牌生态位的涵义进行了初探,建立了品牌生态位宽度及重叠度的计算公式,提出了品牌生态位适合度评价的函数法、模糊评价法、适合度复合系数法以及基于同类标杆案例品牌贴近度的品牌生态位适合度评价模型。给出了一个实际应用案例,针对案例中的四个品牌,分别计算了目标品牌、竞争品牌以及标杆品牌的品牌生态位宽度、重叠度。利用综合评价模型对该目标品牌的适合度进行了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