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是城市的主宰和主体,城市因人类的必要而诞生、发展,城市的建设发展归根到底要针对人的各种需求进行,城市规划的根本目的便是创造满足人们各种必要的活动空间和人居环境。城市建设是一种本领,而人生存、发展需求的满足是目的。所以,对于城市本质的认知,城市规划应坚持“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必要”为城市建设的根本目的,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人的生存发展必要为出发点,创造满足人物质和精神需求的人工环境。  相似文献   

2.
城市美感论     
城市人是城市的建造者和居住者,城市反映了城市人的精神、意志、审美情趣。由于城市人生存于城市之中,城市人的生物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在城市中都能得到满足。城市人的生存与城市有种种深刻的联系,在这生命体验之上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当人的三重生命都能得到满足时,这时获得的情感体验就是美的体验。这种对城市羡感的分析属于城市美学的基础性工作,希望能抛砖引玉,引起更多的反响,真正有益于美的城市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城市的街头巷尾 ,涌动着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的身影。他们大多来自农村 ,由于种种原因 ,不得不停泊在人口和岗位日趋饱和的陌生城市 ,挣扎在城市的最底层。曹多勇在小说《垃圾人》中 ,将同情和关注的目光投向了这个常常为人们所忽略的特殊群体 ,真实展示了一对可敬的垃圾人的生存状态。这一对垃圾人夫妇之所以能唤起我由衷的敬意 ,不是因为他们身上闪烁着中国农民传统美德的光辉 ,而是因为他们来到城市历经辗转 ,饱尝辛酸 ,却又不仅仅是为了生存。他们为了生存而来 ,却又超越了生存本身。小说结尾处 ,这对夫妇向大家敞开了心扉 ,道破了他们固…  相似文献   

4.
"城市精神史"这一概念指向城市人对自己身处城市时的精神状况的体认,城市人对城市物质性生存的寻求,以及城市人为其存在寻找精神和心理依据的心理历程.王安忆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都市话语通过对城市人飘零孤独的精神特征的描述,对城市人物质欲望的实现与失落的发现,以及对城市人沧桑心理体验的书写,展示了城市精神史这一以前未受重视的城市景观.  相似文献   

5.
田祝 《现代语文》2007,(12):64-66
毕飞宇的城市题材小说紧紧围绕人的基本生存问题展开叙事,展示了无家可归的孤独、挣扎中的自我迷失、无法摆脱的宿命等生存困境。正是在对生存困境的冷静逼视与悲剧性生命体验的书写中,寄托了作者对人类生存境遇的思考与追问。  相似文献   

6.
带着对城市生活的向往 ,带着对城市身份的渴望 ,一群垃圾人来到城市。挣扎在城市的边缘 ,挣扎在生活的夹缝里 ,他们珍惜任何一个在城市里生存的机会 ,却无法得到真正的城市身份的认同。与垃圾人苦苦追求、艰难生活所不同的是 ,城市女清洁工并不热爱本职工作 ,她以城市人身份傲视着农村人 ,鄙视着这些给她带来麻烦的垃圾人。垃圾袋装化则进一步激化了清洁工和垃圾人之间的矛盾 ,在城市清洁工和农村垃圾人发生的第一次正面冲突中 ,作为外来者的垃圾人只得做出暂时的妥协退让。矛盾冲突发展到最后 ,以城市人与垃圾人的互相让步而告终 ,从此 ,垃…  相似文献   

7.
麻雀     
江堤 《大学时代》2004,(2):32-33
我希望在虚假的人和诚实的人之间找一条缝隙,让普通的人活着,活出麻雀的技术、麻雀的本领,用不着计较他们的生存目的和生存道德,就像不要计较麻雀是如何在城市的尘埃中、在乡间的稻田里觅食一样,他们的行为逻辑就是生活的逻辑。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古代城市文学成形之作的汉代京都大赋,审美内涵存在明显的文化缺失。作家将城市之美物体化,普遍显示出重物轻人的审美取向,堪称城市灵魂的城市人的生存状态与精神面貌多被忽略。同时,作家外在于对象、物我分离的现象十分突出。而导致这种缺失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农耕文化精神的影响,汉代作家普遍缺少自觉的城市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9.
和谐城市所具备的特征如下:第一,和谐性。和谐城市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和谐性。这种和谐不仅反映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人回归自然,自然融于城市,人和自然和平共生,更重要的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当今城市发展虽然在物质上已经很丰富,但是人的生存处境日益恶化,和谐城市是营造满足人类自身发展需求的环境的,是充满人情味的,文化气息浓郁,富有生机和活力的。  相似文献   

10.
王洁 《考试周刊》2015,(29):112-113
户外运动是当今世界最热门的运动之一,从人类诞生之初的生存手段逐步演变为当今人类主要的休闲健身方式。城市人正在利用城市内的各类基础设施进行多种城市户外运动,随着城市户外运动的不断发展,它与城市居民的休闲健身,与青少年对生态、环保的认识的提高,与城市的规划建设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  相似文献   

11.
乡村和城市作为人类两种生存空间,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生存于这两种空间的主体,又有着各自的文化心态:乡村人的城市情结和城市人的乡土依恋。20世纪的中国,这种文化心态更主要的表现为乡土人的城市情结。传统的农耕文明向城市进军的过程,应该说是与城市文明遭遇冲突和尴尬,异化,边缘化的过程。传统的农耕文明何去何从?成为我们当下探讨的一个重要的话题。这在“民工”文学中表现尤为急切。  相似文献   

12.
工业文明对多向度完整人性的分裂和异化,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生活方式改变造成的人的价值观的失落,以及大众文化的负面效应使当代城市文明出现许多弊病,使人的生存状态陷入一种物质富裕之后的精神困境中。而诸多哲学理论都揭示了审美是人类最高的也是最本质的生存状态。通过对大众进行美育是解决当代城市文明的上述危机的必然之路。而公共空间艺术就是对大众进行美育的最好中介手段。  相似文献   

13.
严飞 《云南教育》2009,(21):28-29
虽是隆冬,但我们每个人的心里却是热腾腾的。以“走进城市,拓展眼界”为主题,由61名农村孩子参加的“三生教育”冬令营活动在建水县举行。这是一次有意义的活动,整个冬令营活动始终贯穿了生命、生存、生活教育的主旨,让孩子们真正懂得了只有拥有了生存本领的人,  相似文献   

14.
<正>天微微下着雨,轻柔、温润,有了点春的气息。胜利广场边的肯德基里,熙熙攘攘有不少人,大多和我一样,是来参加城市生存活动的。我被分到了第五组。五个队员里,我最大,其他四个便一致推选我为队长。在出发点,我们领到了任务册子,封面醒目地写着:城市生存之身无分文。翻开  相似文献   

15.
本雅明和德塞尔托都善于洞察一些重要细节和不太引人注意的材料。前者用闲逛意象探讨了城市经验、空间美学与审美现代性,后者以散步来揭示文明冲突中的当代审美体验,发掘出日常生活实践中人的生存策略。比较研究两人思想,对我们阅读城市文本和空间分析带来了新颖的思想维度和视野。  相似文献   

16.
从体育的视角看城市生活中的休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晓波  霍红 《文教资料》2006,(8):167-168
通过体育的视角来观察城市生活中的休闲,认识到休闲能促进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是一种适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7.
园林是最佳人居环境.园林是文理交融的综合学科.园林却不是自有人类就有的.人类初始,居于自然之中而并未脱离自然.随社会进步,人因兴建城镇与建筑而脱离了自然,却又需求自然的时候就逐渐产生了园林.城市是人聚居借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生活环境.园林设计师要介入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和园林均需强调中国特色和综合性.继往开来、与时俱进而万变不离其宗.  相似文献   

18.
从诗意的都市日常生活书写到对都市人"存在"的沉思,于坚敏锐地捕捉并用独特的话语方式呈现着改革开放历史变迁中城市的物质膨胀与城市人的精神阵痛。于坚的城市诗是中国当代城市历史变迁的诗性记录。从20世纪80年代诗意的都市日常生活的书写到90年代对世俗化的都市人"存在"的沉思,于坚在诗人和诗歌生存日益艰难的语境下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坚持着诗歌的"原始承诺",坚信"诗是存在之舌",以独特的话语方式思索着当下城市平民的生存状况,挖掘着城市的精神内核,努力实现着从"地理"意义上的城市诗到"心理"意义上的城市诗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面对自然     
久居乡下的人,向往城市。而在城市的水泥森林中奔波的人,想偶尔看一看被汽车的尾气熏黑了、被生存和宣泄的噪音吵烦了的月亮都变成了一种奢侈,于是在想方设法地挤出时间往乡下跑。比如到某一个山庄去“农家乐”一下,又比如到一个什么还没有完全开发  相似文献   

20.
生命的绿洲     
城市和乡村似乎就是相对的名词。城市是繁华、希望、生气以及欲望的象征,包裹着人们蠢蠢欲动的希冀,弥散着纸醉金迷的气息,充斥着光怪陆离的颜色。它们一方面渲染着城市流光溢彩的面孔,一方面又将城市人的心态复杂化。城市人的心态虽谈不上饱经沧桑,却是盘根错节、千丝万缕。然而这其中也有主流情感,“回归大自然”的口号是最遂人心的一个。蜗居城市的居民本就怀着哀叹芸芸众生的情愫,而且生存的压力、竞争的残酷无时无刻不在鞭打他们,就如同对待万念俱灰的人一般,在其死念缠身时推其落崖。不过,这决不能算是解脱,因为没有顿悟的人,即使是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