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传统工艺设计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在工艺设计中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特点.在我国传统工艺的发展过程中,它不仅吸收了我国民族的优秀文化,并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表现出来,传承我国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民族性,在中国传统文化历史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民族文化是我国传统工艺发展的重要源泉,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民族文化更是对我国的传统工艺有着重要的影响.传统工艺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一个分支,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吸收融入了民族元素,使其形成特有的民族标志,使传统工艺设计形成一种民族文化的特有符号,展现了独有的民族内涵.在传统工艺设计的发展的过程中,既促进了民族文化的进步与传承,同时又丰富了民族文化的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人类文化以符号和仪式为表征得以传承,雷锋精神历经60多年的发展,在中华大地上打下了坚实的道德和价值烙印,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中国特有的精神文化符号。新媒体时代文化符号意义彰显,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推进雷锋精神文化符号化转换,既是雷锋精神时代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雷锋精神文化传承的应有之义。基于文化符号的视角弘扬雷锋精神,要将传统优势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起来,推进雷锋精神符号化教育资源库建设,构建雷锋精神符号化数字平台,创新新时代雷锋精神教育实践方式,让雷锋精神在文化符号“建构-传播-再生产”中得到传承、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作为深埋于乡土社会的民间口头艺术,徽州民谣长期处于被低估与“失语”的状态,并在全球化下因文化根基与生产环境断裂而濒临消亡。从文化符号学理论出发,经由文本—文化—符号域的研究路径,通过对徽州民谣文化符号、传播机制、传承空间的分析,探究徽州民谣文化记忆、身份认同与文化连续性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为突破口进一步确立徽州民谣作为中间机制,连接国家、族群与文化的认同方式,以期为新时代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风雨桥是侗族的关键符号之一,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侗族人的脊梁。随着侗寨生态环境的现代化,风雨桥的保护和传承任重而道远。数字化和遗产化为风雨桥的静态化保护带来了机遇。风雨桥与公共生活存在着"人造风雨桥,风雨桥塑人"的关系,因此,风雨桥与公共生活的融合是其保护和传承的关键,为此风雨桥的保护和传承必须从风雨桥的物质空间或者符号构建方面入手并拓展到侗族精神文化领域。在此基础上,风雨桥的活态化保护和传承要走文化产业化、产业文化化道路并使文化、产业和生态旅游与风雨桥的发展融合在一起形成文化产业链。  相似文献   

5.
文化认同是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前提,是文化自信的实现基础。文化认同的主体是"人",传承与创新民族文化,必然是"人"在文化交融的文化生态系统中,积极主动探寻和权衡价值差异并选择性投入精力、情感和时间,形成个体文化内在价值"自觉",从而传承和创新民族文化。赓续民族文化符号,坚守民族身份,牢固民族凝聚力,推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的文化认同,才能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  相似文献   

6.
曹进  张淑萍 《文教资料》2007,(31):58-59
剪纸是古文化的"活化石"。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腾符号和民俗符号,庆阳剪纸以其深邃的文化内涵体现着汉民族文化心理和文化精神。本文从文化符号学的视角入手,探测并阐释了庆阳剪纸蕴涵的以生命生殖崇拜为主题的本原哲学观和以生生观为核心的色彩观。  相似文献   

7.
民族文化符号化是当代都市社会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挪用和改造,是传统的"继承"也是传统的"发明"。通过民族文化的符号化,全球化时代的都市社会赋予自己特定的文化身份,并创造了诗意栖居的文化生态空间。壮锦是广西都市文化空间中最有代表性的生态符号之一,通过对壮锦符号的运用,本已丧失本土特色的都市社会凸显了其民族特色和生态韵味,从而弱化了现代化和全球化造成的无根感和断裂感。  相似文献   

8.
卡西尔符号形式哲学将西方传统哲学研究的范围扩大到了单一的理性范围之外,将人文研究纳入了哲学研究的范围.人、符号、文化是理解卡西尔符号形式哲学的三个重要维度,卡西尔用"人是符号的动物"取代了"人是理性的动物".文化符号是功能、形式和意义,人的本性体现在创造文化符号的过程中,只有在创造文化符号的过程中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文化的核心是自由.语言、神话、宗教、艺术、诗歌、历史、科学都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的文化符号共同构建了人类精神的理想家园.  相似文献   

9.
视觉符号指通过视觉被感知的符号,是不使用文字也能让人了解其内容意义的图形。视觉符号具有在表现意义上的跨文化性和在表达人类感情上的工具性。视觉符号的形式蕴涵着人们对时代的共同记忆,视觉传达设计应注意视觉符号的创新。时代观念的确立有助于时代视觉符号的发掘,同时时代的视觉符号也能从民族传统文化、历史的艺术设计风格、科技发展和生活中找见。要运用由人类文明所积累的一切视觉符号,创造并借助新的时代视觉符号来传达文化内涵,表现设计观念,体现特定社会的时代感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是一种流行于中国民间的装饰图案,决大多数都是中国祈吉纳祥文化思想的物化形象。从古至今吉祥图案被广泛应用于中国传统工艺作品之中,将物象与人民的期望融为一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出了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情怀,这种传承对弘扬我国的民族文化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言语交际中常会出现诸如“well”“you know”“你知道”“我的意思是”等话语表达形式,它们被称为“话语标记语”(Dis-course Markers)。话语标记语可以起衔接、信息修正和言语行为调节等作用。本文试用礼貌原则来分析话语标记语,说明话语标记语是对礼貌原则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12.
话语标记是为进行中的话语提供语境坐标的语言手段.作为语境坐标的话语标记有助于增强连贯,但话语标记不是必不可少的连贯手段.话语标记具有组篇功能,可以在话语的意念结构、行为结构、交谈结构等三个不同层次上起作用.now和then等话语标记在三个时间概念上具有时间指别功能,并在不同语境坐标中显现其指别功能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3.
如何在听说课堂上进行填充话语标记语习得是英语教学中一项重要的策略。话语标记语的研究已有较长的历史,但中国学生在该方面习得还存在不足,听说课上教师要掌握帮助学生习得填充话语标记语的原则,才能达到理想的课堂效果。  相似文献   

14.
Discourse markers are pervasive in conversation, generally used to facilitate human communication.With respect to different contextual effects that discourse markers have in utterance interpretation, they may function subjectively, interactionally or textually.  相似文献   

15.
联合结构的标记类型,以往的论著主要从标记的性质或者说标记的来源进行划分。笔者认为标记总是有一定的位置,不同位置上的标记,其提示作用是不一样的;根据标记所在的位置和作用的不同,联合标记可分为四类:起始标记、结束标记、续接标记、认同标记。这种分类的意义在于可以为语言的表达提供参考,为语言的理解提供依据;还可为计算机对口语或局面语的解读提供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形式。  相似文献   

16.
阅读是人类交际的基本技能之一。在外语教学领域,阅读教学始终是关注的重点。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阅读是获取和交换信息的一种重要途径,是作者和读者通过文本进行的一种交际。根据关联理论,阅读理解过程是解读作者意图的过程,阅读材料可能包括明说与暗含两个方面的信息,阅读理解以寻找、确定最佳关联为依据。而在此过程中,话语标记语会对读者的话语理解产生制约,对读者的话语理解进行引导,使其对话语的理解尽可能与作者一致,故它们是寻找关联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依据。本文旨在揭示话语标记语在阅读理解中的作用及其对阅读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话语标记语是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文章简要回顾了话语标记研究的形成与发展的历程,并就话语标记的研究现状作了介绍与归纳,同时着重介绍了目前学术界研究的一些热点问题。此外,文章还介绍了话语标记研究这一交叉领域的最近动向。  相似文献   

18.
话语标记语对人们的实际言语交际起着重要的引导和制约的作用。语言的弹性和多功能性,对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对话属性的揭示,是后期维特根斯坦和巴赫金哲学思想关注的要点。话语标记语的使用揭示了人类语言使用中的人文关照性。  相似文献   

19.
语篇组织成分之间语义关系的建立需要衔接手段来实现.从语义关联方式来看,衔接手段可分为衔接类(指称衔接、结构衔接、词汇衔接)和连接类(显性连接和隐性连接).从形式特征来看,指称衔接、结构衔接、以及显性连接更具标记性,由此形成的语义关联也较显明易辨.  相似文献   

20.
疑问句的存在是语言的普遍特征之一,但不同语言在标示其疑问句时所采用的具体方式却不尽相同。本文主要着力于一般疑问句之疑问标示的跨语言对比研究,把“人类语言”的一般疑问句标示方式划分为疑问小词法、词缀法、移位法和变调法四类,对语言疑问标示作一类型学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