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采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演绎法,对近年来民俗体育文化相关研究从治理、内容、视角以及方法层面予以梳理与总结,剖析当前我国民俗体育文化研究的现实图景与实践困境.研究发现:我国民俗体育文化研究存在治理体系构建缺乏理论支撑、理论研究脱离文化实践、研究中的实践工具较为单一和理论范式不够严谨等问题.为解决当前实践困境,基于此,提出建议:构建科学合理的治理指标体系、促进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紧密融合、多维度拓展与丰富既有研究工具、规范严谨学科研究的理论范式.  相似文献   

2.
人类文化的发生与发展以及传承或消亡,是否有其内在逻辑?那些持续下来的文化是否存在应对危机的自愈机制,从而得到再发展的生命力?其特有的文化根基是什么?对此,一个符合其发生和发展逻辑的答案是:其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其独特的文化自愈机制,其论据就是日常生活所体现的核心信仰与价值观体系,表现为基于共同的传统生活方式的"民俗认同"行为。中国文化的文化自愈机制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她的历史实践证明,多元一体的传统文化在其历史和内部的各"族"认同问题,往往是以"民俗认同"来达成的,否则便陷入由外来的"种族"和"民族"概念所导致的"魔圈"困境。近现代中国精英们在困惑中寻求"救国"与"自愈"时,引进了西方的"民族"与"民族主义"等概念,试图以西方现代话语来阐释中国的历史,解决现实问题。但是,它们不但没有缓解中国的社会矛盾,反而加重了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冲突。这是因为,这些概念的西方意识形态背景对于解释西方问题是有效的,但对于解决具有独特历史与文化以及多民族共存的中国问题往往会适得其反,特别是当中国文化在近代历史上陷入危机时。只有当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回归其根,认同其传统文化之根,这个文化才会获得真正的文化自信,达到文化自愈、持续发展,创造出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3.
我国百年教师教育中形成的教师教育文化,是培养教师成长的生态环境的文化,有其独特的内涵与特色,它对教师专业化发展起着导向、规范、激励作用,但在师范转型过程中发生了变迁,有简单化、趋同化、庸俗化倾向。笔者认为应在认真总结和梳理教师教育文化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传承和创新,在方法上要实现几个转变和几个认同,并从精神文化、物态文化、管理文化各个层面找准传承与创新的着眼点。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莫里斯·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和保罗·康纳顿的社会记忆理论进行梳理,认为我国的民俗体育文化传承应该关注当下,依靠我国民俗主体的集体记忆,强调权力在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中的作用.重视仪式和身体实践。唯有如此,我国的民俗体育文化才能走出困境,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5.
民俗是乡土文化的表征,是地方性知识和生活方式文化的统合。在全球化的语境下,传承地方民俗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日益凸显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重视青少年群体的乡土文化教育,透过学校教育的途径,引导他们认知、体验和传承地方民俗并在这一过程中寻找和体认自己的文化身份,形成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建立起对家乡的感情,是推行乡土文化教育的着眼点和目标。  相似文献   

6.
城镇化进程中,红水河流域民俗体育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本文分析了城镇化进程中红水河流域民俗体育文化变迁的原因,提出城镇化进程中红水河流域民俗体育发展应充分发挥民俗体育文化的多元功能;民俗体育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应顺应现代生活方式,迎合大众心理;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方式应日趋科学;应加强民俗体育人才队伍建设;吸收传统体育精华,借鉴现代体育成果等.  相似文献   

7.
客家人在定居台湾的数百年间,其自身的文化特点十分鲜明,有对原乡文化的传承,也有相对于原乡文化的变迁。在这一系列的客家文化传承与变迁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客家人常年的迁移生活、定居地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与生活在其周围的其他族群的互动,是促使这一现象产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古老的手工羊皮的制作方法蕴含了蒙古族长久以来存在的精神文化内涵。它的制作方法原生态、古朴。然而随着工业化、科技化的发展,传统制作的手工羊皮开始逐渐在市场消失,制作羊皮的手工艺人们在市场的冲击下找不到出路。因此,如何保护这一类文化,使其得到传承与保护,是所有文化学者们面临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由于居住地域、自然环境、生活习俗以及传统文化等因素影响,傣族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异彩纷呈的服饰文化,具有浓郁的地域特征、独特的审美情趣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近年来,随着傣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价值观念的变化,傣族的传统服饰也发生了较大变迁。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培育傣族群众的文化自觉意识、建立傣族服饰博物馆以及加强傣族服饰文化的活态传承,是傣族服饰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任何民俗,都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规范性的生活惯例,群体性是民俗的本质属性。民间手工艺的具体操作和承袭主要由个体具体承担,在主体意识越来越被强化的情况下,个体的选择和创新行为对手工艺民俗的变迁产生了深远影响。本论文针对这一问题,结合具体社区调查,探讨一种传统民俗活动的变迁过程,并就个体选择与民俗流变的关系进行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11.
生活是人不可须臾分离的活动领域,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学校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和最重要外部影响因素。学校生活是多种形态交织的特殊生活,既包括有计划的教育生活,也包括具有自然性特征的日常生活。学校教育生活通过课程复制和传递着课题化的世界,具有被动性和封闭性特征。而学校日常生活则可以引发学习主动而自然地发生,更好地促进社会性学习,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育人路径。为此,教育者应重视日常生活文化育人的价值,为学生营造更多自主的日常生活空间。但这种路径也存在复合性、不确定性等风险,因此需要建立反思性的学研文化,开展对日常生活文化的批判与改进,从而为学校生活育人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2.
兰玉英 《成都师专学报》2005,24(3):33-36,53
关于生命的诞生、成长、存在和消失,成都东山客家方言有自己的言说方式。本文诠释了一些反映生命意识和信仰的重要民俗语言现象,重点指出东山客家人所信奉的童子、月亮、树木、秧根、寄生、龙等,是万物有灵观的产物和残存,同时还指出了客家繁复的丧葬习俗所反映的灵魂观。  相似文献   

13.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论阐释与文化批判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后现代社会的莅临和审美的泛化,使当代文化形态开始发生重大转型。“日常生活审美化”过分依托消费主义而消弭了审美主义的文化精神,艺术的生活化诉求导致艺术本体生命的沦丧,“精神的美学”变成了“眼睛的美学”。“日常生活审美化”并非就是我们所说的“日常生活的诗意化”,而是指消费社会和传媒时代来临之后形成的表象世界和深层心理的审美化,是泛审美文化的一种现象学描述。审美和艺术向日常生活的扩张导致艺术自律性的消解,大众传媒和文化产业的兴起造成了艺术“光晕”的消失和艺术作品稳定性价值的解体,精英艺术开始与大众文化融合并形成新的时代景观。  相似文献   

14.
近代徽州乡村妇女在田间劳作之外,走出家门,受雇他人,以获取经济收入,无论从业范围还是层次,都有较大的改变,在家庭中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近代徽州女子教育体系初步形成,男女同校,接受了新教育、新思想的徽州女性努力重塑独立的人格,在成立妇女组织、发起妇女解放运动、追求婚姻自由等方面做出了努力。  相似文献   

15.
奥斯丁是一位擅长描写日常生活的著名英国女作家,其作品给读者展现了十八世纪英国乡村中产阶级日常生活中的烦人琐事,把自己对生活和人生的感受以日常生活的形态加以表达,在平常生活中体验世俗情怀,呈现出一幅充满人间烟火的温馨画面。  相似文献   

16.
日常生活叙事的转变,反映了1990年代中国文化状况的复杂性.对日常生活的不同理解一定意义上反映了主导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矛盾.这在当代文学叙事中表现为:一方面,力图借助恢复"自我"和"大众"的维度,体现出叙事的精英性和批判性;一方面又努力迎合市场与大众趣味,使这种立足于"自我"的叙事膨胀而为欲望叙事,加快了文学的大众化趋势,这危及到文学的诗性生存.  相似文献   

17.
语码转换是社会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语言现象。文章以日常生活中发生的语码转换实例为语料,探讨了语码转换的类型和功能。  相似文献   

18.
正义乃关注生命、维护生命、促进生命。正义与生命同在,故谓生命正义。就城乡教师均衡发展而言,"均衡"是让城乡教师生命绽放自由之美;"均衡"是机会与地位平等地向城乡教师开放;"均衡"是城乡教师差异间的博弈、共享与共生;"均衡"是城乡教师在磋商对话中凝聚共识;"均衡"是让处境不利的乡村教师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9.
阿格妮丝.赫勒在其著作《日常生活》中对日常生活做了比较深刻的分析。赫勒通过对"个体再生产"、"人类条件"和"‘自在的’类本质对象化"的逐层次分析,比较清楚地揭示了日常生活的基本内涵。在此基础上,赫勒分析了"‘自在的’类本质对象化"领域的三个组成要素的特殊属性及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20.
美与生活构成了一种"对话的辨证法".美的活动在直观中才能达到本质或者说,让本质呈现于审美直观之中,作为"本质直观",美的活动其实也是"回到事物本身"的本真生活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