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量感的培育并非朝夕之事,而是一个反复的渐进过程。文章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表面积”一课为例,以“推理”与量感发展的相互作用为逻辑基点,阐述学生量感的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2.
<正>2022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了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性。小学阶段的数学核心素养培育目标主要包括数感、量感、符号意识、数据意识等。根据少年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以具象为主,因此采用体验式教学法来培养学生的“量感”,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直观感受“量”。本文就如何应用体验式教学法促进“量感”的培养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3.
量感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增的一个核心素养主要表现。学生若要建立关于长度的量感,则需对不同的长度单位形成直观的感知和认识,进而能够结合不同的问题情境选择合适的测量“单位”。在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量一量,比一比”的教学中,教师按照“创设无工具测量情境,代入量感初体验;增大无工具测量难度,加强量感直观体验;感受无工具测量发展史,促进量感感悟”的路径进行教学实践。结果表明,在真实情境下进行无工具测量的深度体验,有助于学生积累丰富的测量经验并发展量感。  相似文献   

4.
量感主要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教学应该从“对事物可测量属性的直观感知”和“对事物的大小及关系的直观感知”两个维度入手,培养学生的量感。深度理解“几何”与“量”的概念是量感发展的前提,丰富度量经验和描述量的大小的经历、提高合理选择和运用度量单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量感培养的重要内涵,加强整体设计、构建结构化的知识体系是量感发展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5.
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在小学阶段,量感强调的是对货币、长度、时间、质量、面积和体积(容积)等的感性认识。在起始阶段,小学生对量的感性认识可能是片面的、不稳定的。因此,在“毫米、分米的认识”的教学中强调“深度体验”,通过富有挑战性的测量活动帮助学生建立量感、发展量感。  相似文献   

6.
李忠亮 《江西教育》2024,(19):61-62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视化不仅是一种策略与路径,还是一种方法与思想,能让学生的“量感”可见,为培育学生的“量感”提供了一个视角。在教学小学数学“量与计量”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创设可视化情境,引导学生开展可视化活动,促进学生可视化的生活实践与应用。学生“量感”的形成对学生的学习、生活都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量感主要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迁移、运用已有的度量经验来把握面积与周长的区别和联系,使学生对“面积”的理解从直观感知走向度量认知,进而形成良好的量感呢?  相似文献   

8.
<正>“量感”作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强调的学生核心素养之一,引起了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关注。所谓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具体来说,量感即视觉或触觉对各种物体的规模、程度、速度等方面的感觉,是对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粗细、方圆、厚薄、轻重、快慢、松紧等量态的感性认识。它既是一种直观感知,又是一种抽象能力。“量感”不同于一般的知识与技能,通过传授便可以习得,它的形成特别需要通过学习者自我的主动感知、主动探索和主动尝试,  相似文献   

9.
龚辉 《数学教学》2011,(1):37-40
义务教育阶段的几何学可以分为直观几何学和演绎几何学两个水平.小学里学习的手段主要依靠直观,拼一拼、量一量、折一折,得到的结论就是对的,其中虽然也有逻辑演绎成分,但是很少;到了初中阶段,则主要学习演绎几何学,以培养理性思维为主要需求.但也要源于直观,努力从感。陆升华为理性.  相似文献   

10.
“量感”是多种感官接触物体后形成的一种感性认识,具有具体、直观的特征,培养学生的量感是小学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从学生原有经验出发,采用多层次的数学活动,有意识地进行量感培养,有利于学生形成数学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  相似文献   

11.
<正>量感是一种直觉,更是一种能力,不可传递,只能靠亲身经历。从《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对“量感”的表述来看,量感的内涵很丰富,除了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外,还包括度量的意义、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度量单位的选择、度量单位的换算、度量结果的估计等,这些内容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量感的建立和培养,亦是丰富和完善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要求,更是体现数学价值的需要。教师必须立足多元感知,引领学生感受各种各样的“量”,促使学生发展量感这一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2.
<正>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在小学阶段,主要是指对时间、长度、质量、面积、体积等的感性认识。量感测查是评价学生量感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然而,量感测查往往会陷入一种困境。在检测学生量感发展情况的测试题中,常会看到下面这样的题目——一个苹果大约重200()。这道题学生几乎不会出错,填的都是质量单位“克”。笔者访谈自己班级的学生,问他们是如何思考的。  相似文献   

13.
量感是小学数学学习的基础和关键,对学生量感的培养能增强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直观把握能力,提升学生对数量、形状和空间变化的敏感度。文章从创设可视化教学情境、组织可视化数学活动以及依托可视化推理项目等方面,对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量感可视化教学策略进行研究。通过此类策略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数学概念的直观感知,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能力,为学生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相似文献   

14.
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要建立良好的量感,学生需要经历持续的体验、实践和反复的矫正。因此,教师应设计丰富的体验活动,使学生在具身学习中形成量感,并通过理性思考,在不断的经验重组和思辨中深化量感。  相似文献   

15.
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以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学生量感的培养离不开测量单位的教学,其中长度单位是一个重要的知识内容。针对学生度量意识缺少、课堂测量活动缺失、教材整体建构缺乏等问题,在“长度单位”单元教学中提出培养学生量感的策略:经历“量”的活动,积累具身体验,发展度量意识;体会“量”的比较,发展推理意识,提高估测意识与能力;建构“量”的勾连,形成结构化知识,实现迁移与关联。  相似文献   

16.
所谓量感,在数学上是指对物体可测量属性的感知.在小学阶段主要指对长度、面积、体积、质量、容积、时间、货币等的感性认识.目前,度量学习是培育学生量感的主要载体.围绕度量对象、度量工具、度量单位、度量结果等核心要素设计小学数学实验,能促进学生量感的建立和提升,培育数学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7.
<正>“常见的量”与“图形的测量”是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教学往往重视计量单位概念的理解与记忆、计量单位的选择和换算,以及几何图形的绘制,图形的长度、角度、面积、体积的计算等技能性训练,而忽视学生量感的培养。一些学生在选择合适度量单位时常常出现选择错误,就是他们没有形成良好量感的典型例证。量感,是对物体可测量属性以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是人通过视觉、  相似文献   

18.
量感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本文以“什么是周长”教学为例,依照量感发展的三个递进水平——感性的量感、理性的量感和辨析的量感,以及具身认知的相关理论,从三个不同维度探索发展学生量感的教学策略。即:在实感具身中体验感性的量感,在实境具身中生成理性的量感,在离线具身中升华辨析的量感。通过丰富的具身体验方式,可以有效促进学生量感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蔡伶俐 《天津教育》2022,(12):17-19
<正>可视化教学就是运用一些策略把教学内容呈现出来让它更加清晰,以抽象变为直观,更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量感指的是学生在学习情境中能自觉主动地理解和运用各种量的意思,这种直觉对量非常敏感,如果学生掌握量感,则不用测量工具就能对某些事物大小量进行推断,或能判断某个单位和实际物体大小是否吻合。量感的学习在小学教材中是常见的,尤其是在教育改革后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对量感涉及的内容更多,但一直没有受到教师的重视,他们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方式以及评价都相对单一,不利于小学生发展。  相似文献   

20.
量感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小学阶段核心素养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有着重要意义,是学生形成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要想切实发展量感,形成“直观感知”,离不开直接经验的累积。文章以“分米和毫米”单元作业设计为例,思考通过优化单元作业设计,弥补量感培养在课堂教学中的时空限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