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把文言文纳入教材体系,就是为了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那么,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目标该如何定位呢?教师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呢?对此,笔者进行了相关实践与研究,现以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课为例,阐释文言文教学目标定位与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2.
<正>教材从三年级到六年级编选了多篇文言文,题材丰富,是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的重要学习材料。文言文篇幅短小、语言精练、意蕴丰富、节奏鲜明,对于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会语言文字博大精深、提升文化自信都大有裨益。在教学中,文言文教学常常存在枯燥无味、形式单一,或是无限拔高、晦涩难懂的现象。鉴于此,笔者认为,文言文教学应当通过设计学习任务、提供方法支架、适切拓展延伸等,体现课标理念,让文言文教学真正为学生语文素养提升服务。  相似文献   

3.
正统编教材加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增加了文言文教学内容。小学阶段,三年级到六年级共编排了14篇文言文,形成一定的文言文阅读体系。如何用好统编教材,上好文言文阅读课?笔者认为可以从审美的角度,发现文言文中的审美因素,设计审美实践,引导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获得审美体验,从而激发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4.
文言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从儿童视角出发教学文言文,契合学生认知事物的特点,可以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时,教师从丰富读的形式、活化内容理解以及设计丰富的写的活动来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能让文言文课堂显得更加活泼,使学生在趣味盎然中开展文言文学习。  相似文献   

5.
<正>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承载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让学生学习文言文,就是要在学生的心中扎下传统文化之根,播下传统文化之魂,让学生从小树立文化自信,增加民族认同感与归属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如何立足课堂,紧扣语文要素,带领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呢?本文将以六年级上册《文言文二则》中《伯牙鼓琴》为例,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对文言文教学策略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6.
统编语文教材在小学阶段大幅度增加了文言文的篇目,为的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但实际教学中,文言文教学多停留于诵读和了解课文内容的层面,难以达到文化传承的高度。对此,教师需要在文言文教学的生字学习、文本诵读、意蕴挖掘、想象补白等不同的层面进行探索,引导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7.
<正>文言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对文言文“读”“思”“辨”的训练,让学生在熟读中疏通文字,在精读中理解文意,在品读中锤炼思维,有效开展文言文教学,以多样形式、多元策略、多维迁移探索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新路径。《王戎不取道旁李》是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也是一篇文言文,故事简短,描写却十分生动。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既应该关注文体意识,充分把握文言文的文体特点,引导学生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遵循教材编排的特点,对文言文实施梯度教学,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推动文言文学习进一步走向全面与深入,提升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文言文经典作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积淀和传承,蕴含着中国人共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追求。语文核心素养要求学生能在语文学习中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自觉的文化意识以及文化自信。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作为学生学习古典文学,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重要性不言而喻。海峡两岸人民同为炎黄子孙,有着共同的文化渊源,两岸的语文教材对于文言文选文的不同选择值得我们研究。通过比较海峡两岸两种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选文,为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开拓新思路,为进一步完善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提供借鉴,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9.
学生学习母语最重要的能力是母语的语言感知能力、思维能力,以汉语为母语的语言感知能力60%—70%存在于古汉语中.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加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分量,所选古诗文数量明显增加.三年级上学期编选了文言文《司马光》,这是小学生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  相似文献   

10.
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分学段地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反映出国家对推进学生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更好地贯彻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落实《纲要》精神,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14年9月正式推出一套供初、高中生学习使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本套教材供七年级、八年级、高一年级、高二年级的学生学习使用,每个年级按学期分为上、下册,共8册。  相似文献   

11.
随着国内传统文化热潮不断袭来,文言文在统编教材中不仅比重加大了,设置的年级也从原本的五年级提前到了三年级。文言文的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内在的认知规律,同样也需要考量文言形式的学习规律。教师应以朗读为桥梁,让学生逼近文言文;以理解为手段,让学生感知文言文;以趣味为核心,促发学生亲近文言文。  相似文献   

12.
七年级"部编本"教材增加了大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综合性学习作为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融入和增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本文通过对七年级"部编本"综合性学习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行分析,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拓展和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等加强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3.
<正>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标对小学生学习文言文提出的主要目标是激发阅读兴趣。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每册都编入了文言文,虽然每篇文言文的字数不多,但都能把一个故事的情节完整地呈现出来。由于文言文的表达方式与现代文区别很大,学生在理解文章意思的时候可能会遇到很多障碍,难免会产生畏难情绪。教师如果在教学时能够采用多种方法凸显“趣”味,以轻松、好玩的方式教文言文,那么学生就会对文言文产生好感,从而乐意去读、去品、去悟,获得文言文的启蒙教育。  相似文献   

14.
文言文既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手段。统编语文教材选编了不少的文言文。对文言文的教学,教师应从儿童的立场出发,引领学生亲近文言文、感受文言文,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升文言文的教学质量。在课堂上,教师可从儿童化诵读、儿童化理解、儿童化思维、儿童化表达等方面展开文言文教学,让学生爱上文言文阅读,自觉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5.
<正>小学语文教学对我们新一代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小学是学生学习的基础阶段,而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部分文言文,文言文是一种古代的书面语言,是传承中华文化的前沿阵地,学生学习文言文可以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同时可以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让中华文化发扬光大。一、了解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言文古诗词等,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为学生讲解这些课程的内容,还应为学生延伸教  相似文献   

16.
语文新课标要求小学阶段的学生背诵75篇(段)的古诗文,而统编语文教材也选编了12篇文言文,说明语文课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可采取“四有”——有“谱”、有“标”、有“法”、有“延”的策略,对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对学习目标进行定位、对教学方式进行重构、对学习作业进行创新,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文言文,积累语言文字,理解思想内容,体验文本情感,使学生爱上文言文,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7.
文言文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统编语文教材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接受事物的特点,从关注学生的朗读、关注学生的思维以及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等方面展开教学,以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为学生由小学阶段的文言文阅读向中学阶段的文言文学习过渡提供支持,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奠基。  相似文献   

18.
文言文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学生文言文学习理解力、感悟力和鉴赏力不足的现象,创设以微戏剧为载体、以“具身学习”为手段的跨学科学习路径:组织学生细读文言文,形式勾连剧本,把握故事内容,提高文言文学习理解力;创编文言文,文本变脸剧本,深入学习语言,培植文言文学习感悟力;赏析文言文,合作演绎剧本,创意表达理解,培育文言文学习鉴赏力。从而有效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9.
"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是新课标第14个学习任务群,而文言文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自然担负起"文化传承与理解"的使命。通过深入研究高中文言文阅读,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真正让"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生根开花。  相似文献   

20.
统编语文教材的文言文学习不仅起步早,且篇目多。如何探寻文言文的教学策略,有效开展文言文教学呢?教师可通过有滋有味话朗读、有声有色解意思、有血有肉悟情思、有始有终重拓展、有板有眼践要素五个维度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感受文言文的艺术魅力,形成文言文的语感,而且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从而自觉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