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晓玉 《学周刊C版》2020,(11):149-150
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开展中的重要内容,做好诗歌教学课程的设计,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因此,教师要创新教学策略,全面提高诗歌教学的有效性。特结合当前我国小学诗歌教学的主要内容,全面探究了小学语文诗歌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制订出了合理的教学方案,希望能够通过立体化、多方位、多层次的开放式教学,适应社会发展过程中所提出的教育需求,制订出符合小学生学习形式的全新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2.
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开展中的重要内容,做好诗歌教学课程的设计,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因此,教师要创新教学策略,全面提高诗歌教学的有效性。特结合当前我国小学诗歌教学的主要内容,全面探究了小学语文诗歌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制订出了合理的教学方案,希望能够通过立体化、多方位、多层次的开放式教学,适应社会发展过程中所提出的教育需求,制订出符合小学生学习形式的全新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3.
立体化教学作为新颖的教学模式之一,以开放的教学模式为基础,强调“学生学习主动化、资源整合多元化、课程讲授多样化、学习支持立体化”等多元立体的教学形式。基于此种开放式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能力、核心素养均会得到提升。立体化教学模式在小学诗歌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可通过情境创设、声情并茂地诵读、以点带面、小组合作等方式,为诗歌教学提供多元化的支持。  相似文献   

4.
粱月艳 《文教资料》2013,(25):76-77
接受关学不仅为关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而且在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给予了中学语文教学诸多启示。值得语文教师借鉴。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学活动“作家——作品——读者”三环节中最重要的是读者。这启示我们.在“教师——教材——学生”教学活动的三环节中,最重要的是学生。“召唤结构”启示我们“诗无达诂”,对于诗歌的鉴赏。学生各执己见是很自然的现象。应容许学生见仁见智,提倡个性化阅读。“期待视界”的理论启示我们,旧知解读或拓展延伸是诗歌教学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崔超  闫丽 《学周刊C版》2019,(17):78-78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实施,立体化教学策略以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体现出目前我国素质教育的精神,并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立体化策略应用于诗歌教学课堂,不仅要创设情理交融的教学情境,建立点面相结合的知识体系,还要建立互动交流的教学空间,以促进立体化策略在小学语文诗歌课堂教学中使用的高效。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接受美学的概述,来指导高中语文中诗歌的教学。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诗歌多意蕴丰厚,耐人寻味,空灵剔透,其中存在诸多的“未定点”或“空白点”,这些“未定点”或“空白点”具有召唤功能,可以激发读者在接受过程中去想象、去确定、去填补。从而在教学中,要多组织学生讨论切磋,允许见仁见智,允许辩论,鼓励新见,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即可。  相似文献   

7.
李秀菊 《教育与职业》2006,(26):155-156
古典诗歌是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部分学生对其学习兴趣不大。本文论述了在接受美学理论的启示下,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需要,重视学生的接受过程,重视和提高学生的期待视野,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及各方面的语文素养,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使教学效果得到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赵嘏是晚唐前期著名诗人,长期受困于科场,久试才得一第,却只委授渭南尉一职,不久即郁郁而卒,终于渭南任上,世称赵渭南,其诗歌在后世也有一定的影响。本文拟从历代诗集诗歌选本对嘏诗的选录情况、历代诗话诗评家对嘏诗的评议情况以及诗歌版本流传情况三个方面来考察赵嘏诗歌在后代的接受情况,以期给予诗人一个客观的历史定位。  相似文献   

9.
杜甫集诗歌艺术之大成,从盛唐走向中唐,成为这个过渡期的重要人物。柳宗元作为中唐文坛的代表,与杜甫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表现在对诗歌主题、情感载体和艺术风格等方面的自觉接受,并且像杜甫一样获“诗圣”、“诗史”之称誉。  相似文献   

10.
文章运用接受美学的核心理论,联系当前农村中学诗歌教学的实际,阐述了如何改变封闭式枯燥无味的诗歌课堂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想能力的发展,大大提高诗歌课堂的效率,让学生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体会到诗歌的魅力。  相似文献   

11.
遵循诗歌特性开展诗歌教学—中小学诗歌教学浅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中小学语课程中的诗歌教学,仍存在着非诗的教学弊端。问题主要在于没能从诗歌的特性出发,来开展诗歌教学。古人的宝贵经验和现代许多教师的成功实践表明,诵读和鉴赏是“诗教”的两大门径。高中阶段以鉴赏为主,主要方法是比较感悟与意象赏析。  相似文献   

12.
谢朓是南北朝诗坛的一位重要诗人,对谢诗的阐释起于南朝,沈约、萧子显的认同与钟嵘的批评主要集中于“调与金石谐”上,刘勰的论中不涉谢诗,颜子推则毁誉参半,以及当时士子们的闻风响应等,都是当时文学观念的综合反映。谢朓诗歌在南朝的接受状况,反映了中国诗歌由古诗向近体发展演进的曲折历程。  相似文献   

13.
进一步探讨英语课堂教学立体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体化的课堂结构是以教材、参与人物和教学环境作为三维构成立体的课堂结构。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英语课堂教学立体化也在不断改革。本文通过对英语课堂教学的立体化的进一步分析,探讨其在英语课堂教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柳诗在宋代的接受与宋代的诗学思想有着紧密关联,诗学思想与人格境界之"平淡"追求,深深的影响了柳宗元诗歌在宋代的传播过程。宋代对柳宗元诗歌的接受主要从"陶柳"诗风异同论、"韩柳"诗风不同论、柳诗深得"骚学"论等三条路径展开的。  相似文献   

15.
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取决于诸多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学生对教师讲授内容是否接受、认可并外化为自觉的行动。学生的接受心理是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至关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内化于心的前提条件。思想政治课所讲述的思想政治导向、法治观念、道德规范和价值准则唯有被学生认同,才能转化为学生的价值体系并为学生所自觉践行。探究思想政治课中学生接受心理,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通过研究学生接受心理及其对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影响,采取针对性措施提升学生的满意度,从而为思想政治课取得良好教学效果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 ,着重探讨了接受主体对创造主体所形成的文本再创造的审美观照过程中 ,产生意境的审美途径 :意境审美创造活动 ,是创造主体的文本创造与接受主体的再造想象的相互融合 ,即接受情景的虚实相生 ,审美意蕴的多极化 ,终至形成意境那圆融浑成、“太一”化工的“韵外之韵”、“象外之象”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诗歌的“言”“意象”“情”三方面探究古典诗歌的接受性教学.首先阐述“反覆讽咏”的缘由;然后追踪诗语文本中“象”的流变,且以力学的视角透视“意象”的特点,至“象”“意”合一的“体悟”状态;最后,阐述“但见情性”式地“化入”文本中的“情”,使接受古典诗歌的行为“默化”为接受者的生命内涵.  相似文献   

18.
黄庭坚诗歌在清代的接受历程伴随着宗宋思潮,由逐渐兴起而至大盛:清初,承续晚明回升的宗宋思潮,推尊宋诗的呼声越来越高,开始出现是否以黄庭坚为宗的争议;清中期,宗宋派以翁方纲为首,以学问论诗,极力推崇黄庭坚诗歌;清晚期,宋诗派倡导“学人之诗”,与推尊黄庭坚的桐城诗学、经世派诗学联姻,使得宗黄诗风在道咸之际愈演愈盛;清末民初,“同光体”诗人以唐宋并举来推扬宋诗及黄庭坚,达到了移唐就宋的目的,使黄庭坚诗歌及其创作所昭示的创新精神再度辉煌于这个封建末世。  相似文献   

19.
黄庭坚对韩愈诗歌的接受、钦许基本停留在诗艺诗法的技巧层面。在实际创作中,韩诗作为一个重要艺术渊源,是黄庭坚进一步学杜的艺术中介。黄之学韩堪称学而不泥、学而能变的典范,"以文为诗"是韩、黄二家诗艺术上息息相关的中心线索。中国古典诗歌"变唐入宋"的大转关始于杜甫、韩愈而成于苏轼、黄庭坚。  相似文献   

20.
清代,随着人们对明人独宗盛唐缺失的反思、宗宋之风的兴盛,黄庭坚诗歌的接受也呈现出兴盛局面,接受维面颇为丰富,主要有:对其诗歌学古创新的深入探析;对其诗歌风格的多样论评;对其诗歌章法的着力揭示。三个方面互相渗透融合,使黄庭坚诗歌接受走向全面细化和视野不断开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