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数学教材中增加了“图形的运动”等一些源于生活、操作实践性强的知识.对图形的运动问题进行探究,可以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挖掘知识问的内在联系,培养数学思维能力,还能强化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2.
李学文 《考试周刊》2014,(18):12-13
我国现有写作教材知识的呈现方式一般是以静态地呈现陈述性知识为主,这虽然能帮助学生识别一些写作特征与规律,但对于学生的写作实践却往往显得无力。教材知识的过程化呈现有助于把知识融入写作实践,更具有操作性和有效性。具体呈现方式为:变陈述性知识为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以操作建议、图形、问题变式、表格等多样形式,分散地呈现在整个写作教学活动环节中。  相似文献   

3.
文本解读是指教师通过对教材的认真阅读,进行细致精确的分析,从而实现对教材意义准确透彻的理解和把握。教师要读出教学设计的创意点、核心知识的落脚点、主题图形的价值点、关键问题的生长点、习题设计的探究点。  相似文献   

4.
“平移与旋转”这一章与传统教材有较大差别.它是在第9章“轴对称”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图形的另外两种基本变换——平移与旋转.它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的一个主要内容.是进一步学习后面平行四边形、图形的相似、图形的全等知识的基础.本章注意突出同学们的自主探索精神,注意培养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在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的基础上,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等探索过程中发展同学们的推理能力.  相似文献   

5.
教学内容: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第70~73页。教材简析: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本单元学习的重点。公式推导运用的“转化”思想,在学习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以及今后的数学学习中应用广泛。教材首先用数方格来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然后通过剪、拼的操作,转化、抽象出面积计算公式。这样编排为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主动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创造了有利条件。教学过程一、以旧引新,自然导题1.用幻灯出示如下图形:提问:你对哪些图形最熟悉、最了解,并知道些什么2.在幻灯片的长方形上映出长6厘米、宽3厘米的具体数量,让学生…  相似文献   

6.
《剪贴图形》是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上册第17课的内容,教材主要介绍图形的复制、粘贴、旋转、翻转等绘图操作技巧,是画图模块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从内容体系看,剪贴图形既是对学生已有画线、画图形、涂色及修改图形等画图技能的提升,又是后续进行图形创作的主要技能手段。从实践角度看,剪贴图形的操作属于较高层次的技能。通过这种操作,可以创作出许多形态各异的图形,容易让学生产生成就感。  相似文献   

7.
现行教材在讲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没有总结出求长方体或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有些老师认为这是教材编写的一个疏漏,于是好心地在教学中给学生总结出这两个计算公式,并让学生熟记应用。其实这样做,并不符合教材的缩写意图。长方体和正方体知识,是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知识的发展,也是学生学习几何初步知识由平面扩展到立体的开始。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通过长方体、正方体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有很大作用。而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可以帮助学生弄清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联系和区别,有利于更好地发展空间观念。现行教材在讲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故意不出现表面积的  相似文献   

8.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所以,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如下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会学习。一、细致观察的空间细致的观察,不是粗略的浏览,而是有目的、有步骤、有选择的知觉过程。细致的观察是学生探索知识的开始,是有所发现的前提。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细致观察的空间,让他们积极参与,培养观察能力。如在教学“认识物体和图形”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各种形状的物体,再让学生把它们抽象成立体图形,然后演变成平面图形,最后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平面图形,了解物体各个表面的特征。通过引导…  相似文献   

9.
小学数学教材中与图形教学内容相关的部分,一般按照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由浅入深的特点安排,对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培养发挥重要作用。为帮助学生掌握空间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升学生图形辨析、空间推理等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恰当教学策略,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操作,促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获得大量感性知识,深化学生对有关图形知识的理解和领悟。  相似文献   

10.
<正>一、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的意义数学教学中"空间图形"向来是教师认为学生最难理解、最难掌握的知识,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的空间想像力比较贫乏,再加上学生理解能力的局限,造成这一知识接受起来很困难。几何图形的内容教材在编排上由易到难、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学生经过六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19~21页。教材简析:1.紧密联系学生已有经验,通过丰富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直观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教材通过折正方形纸,让学生直观认识三角形,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直观地认识平行四边形。这样安排,既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也有利于他们主动地认识平面图形。2.把图形的变换,图形间的联系放在重要位置。教材只要求学生直观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没有深入研究它们的特征。但是教材安排了许多折、剪、拼的活动,比较多地将一种图形变换成另一种图形。这些操作…  相似文献   

12.
一、整体感知 人教版教材在“空间与图形”这一块的编排上很有特色,与过去的教材相比,有较大的变革,主要表现在:过去的几何的课程内容和目标,主要侧重于计算,致使学生的空间观念未能得到很好的发展。课标将以往的“几何”拓展为“空间与图形”,是对我国传统数学课程内容的一次重大变革。为此,新教材削弱了单纯的平面图形周长、面积、体积等的计算,加强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增加了图形变换、位置的确定等内容,加强了探究的过程。这样,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地融合。并与数学课程中各个分支进行整合,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体现“空间与图形”的教育价值,使学生更好地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想像能力。  相似文献   

13.
一、本册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一)加强操作活动,注意联系实际,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以及它们的表面积、体积的计算之前,学生已认识了简单的立体图形,初步弄清了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联系和区别。本册教材继续把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作为教学的一个重点,在编写时强化了以下几点:1.加强了操作活动。通过实际观察、制作、测量、拆拼等活动,使学生获得有关图形特征的深刻印象,理解各种图形的表面积、体积计算公式的来源。2.加强有关图形知识间的联系和对比。3,重视联系实际。教材注意从学生熟悉的实物出发,抽象概括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概念,同时在习题的编排中也注意了适当增加联系实际的题目。  相似文献   

14.
小学数学有关对称的内容很重要,学生有了“对称”的概念,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一些几何知识,有利于空间观念,的建立。小学教材中并没有设专门章节讲对称概念和图形,  相似文献   

15.
笔者有幸参与了某校数学教研组的“同课易构”教学实践活动,聆听了三位青年教师执教苏教版教材中的“认识图形”一课。教材分“认识”和“应用”两部分。认识目标是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和交流活动,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知道名称,识别图形。应用目标是使学生在折、移、拼等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图形的变化以及相关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黄眯环 《广西教育》2014,(33):85-86
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经常会用到转化的思想,学生可以把新的知识转化成以前学习过的知识,使新的问题迎刃而解。在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的知识时,学生借助转化思想,可以探究出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笔者在执教人教版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多边形的面积"中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放手让学生自主操作,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7.
<正>课前思考:“三角形的认识”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主题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等平面图形,积累了丰富的关于认识图形的活动经验和知识储备,这为学生系统认识三角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实际教学中不能单纯地依据教材的编排结构“照本宣科”,而应坚守“学生立场”,站在学生的角度,微调教材编排顺序,适度整合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为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需要特别关注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8.
1 教材分析本章内容是学生七年级所学三角形的有关知识的拓展与延伸;是在直观操作的基础上,将直观与简单推理相结合,并注重学生推理意识的建立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注重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方法有条理地表达推理过程;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中第三学段"空间与图形"内容中发展推理和论证能力的第一阶段.教材首先通过三幅图形引出全等形的概念,以及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设  相似文献   

19.
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认真细致地研究教材,探讨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通过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不断尝试各种教学方法,认真研究以实验教学为主线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一、整体感知人教版教材在“空间与图形”这一块的编排上很有特色,与过去的教材相比,有较大的变革,主要表现在:过去的几何的课程内容和目标,主要侧重于计算,致使学生的空间观念未能得到很好的发展.课标将以往的“几何”拓展为“空间与图形”,是对我国传统数学课程内容的一次重大变革.为此,新教材削弱了单纯的平面图形周长、面积、体积等的计算,加强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增加了图形变换、位置的确定等内容,加强了探究的过程.这样,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地融合,并与数学课程中各个分支进行整合,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体现“空间与图形”的教育价值,使学生更好地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想像能力.二、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前面“空间与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下面试从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学内容的编写特点作简要分析.1.学生的知识基础从一年级上册开始,教材就系统安排了有关“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到这一册时,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能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并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对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感受和体会,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初步认识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