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长度到面积,是从对一维长度的度量走向对二维面积的度量,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以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面积”单元教学为例,可通过“具身操作、自主探究、想象累加、估测应用”等教学策略,让学生亲历过程,深度体验,从“会而不懂”走向“既懂又会”,积累“量”的经验,让量感内化于心,自然生长,形成素养。  相似文献   

2.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量感”是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之一。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的教学中,沿“使用工具重视操作体验,建立1克的质量标准;少用工具重视思维体验,建立更多的质量标准;不用工具重视直觉体验,内化更多的质量标准”的路径进行教学实践。结果表明,这样的教学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量感直觉,助力其量感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量感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具身体验要求教师在量感教学中积极调动学生身体的各项感官,借助身边熟悉的场景,让学生建立丰富的单位表象,逐步形成清晰的量感。教师在提升自身量感、培养意识的基础上,通过具身体验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在丰富具身体验中促成量感的生根、发芽和结果,进而为学生抽象能力及应用意识的形成创造经验基础。  相似文献   

4.
量感是数学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之一,面积是重要的几何概念之一。本文借助“什么是面积”的教学研究,思考操作活动与量感培养的密切联系,即细化操作材料,为面积量感建立提供载体;细化操作活动,为面积量感形成提供途径。在层层递进的面积概念教学活动中,关注操作活动细节,引导学生在操作活动中体验、感知、内化,发展学生的面积量感。  相似文献   

5.
小学数学"积淀"式教学不仅关注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还注重学生活动的体验和量感经验的积淀。以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体积和体积单位"一课为例,通过数学问题、生活情境、活动体验、方法迁移等途径,帮助学生积淀丰富的量感经验。  相似文献   

6.
学生建立良好的量感,对形成与发展抽象能力、推理意识、应用意识,提升综合能力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梳理结构、关联结构、拓展结构”三个方面,阐述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量感。  相似文献   

7.
文章阐述了“正方体截面形状”这节体验教学课的过程,并对其进行了总结与反思.这节体验教学课遵循“四个理解”,引导学生在“做”中体验,关注学习过程,层层深入,从操作层面的直观经验到理性层面的逻辑思考,采用了技术和实物工具相结合的方式,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做到了“以生为本”.体验式教学能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能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能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徐贤文 《新教师》2023,(4):47-48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因缺乏对体验、感知等教学活动的设计,学生在对量的表征、判断、概念等方面常出现误区,影响量感这一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本文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面积”单元为例,从纠正认知误区、改变教学策略、拓展学习内涵等方面对量感的教学及培养进行思考及阐述。  相似文献   

9.
教学目标: 1.在练习中,进一步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体积的含义,能正确、灵活地解决求表面积和体积的问题,会求变化后规则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2.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的探索过程,感受表面积和体积的变化规律,理解表面积和体积的知识本质.  相似文献   

10.
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量感源于度量,对学生量感的培养应指向度量经验的积累。教师以“克与千克”课例为载体,围绕“对接数感经验,丰富表象感知‘量’”“对比构建标准,具身体验学习‘量’”“推理应用联结,反思辨析内化‘量’”三大策略,借助“十进制”,帮助学生积累克与千克的度量经验,发展学生的量感。  相似文献   

11.
陈荣良 《新教师》2023,(12):47-48
小学阶段的几何教学承担着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的责任,需要执教者明晰结构与本质,丰富前备与经验,善于以想象与推理,促进反思与总结,加强思考与操作,指导应用与探究,实现发展必备数学品质与数学能力。  相似文献   

12.
张银芳 《亚太教育》2022,(4):122-124
量感是人们的视觉、听觉、触觉、动觉等感官对数和量的感知,在一定程度上是思维的产物。因此,量感的体验和建立更多地依赖经验的积累和理性的叠加。基于此,阐述了教师在教学中如何通过“实惑—实感—实操—实练”四个环节的有效实施,使学生在观察、操作和比较中感受计量单位产生的必要性。通过具体的操作与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经历单位的产生过程...  相似文献   

13.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是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开始。由研究平面图形发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发展中的一次重要的飞跃。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几何形体,特别是长方体体积的  相似文献   

14.
如何让长方体的认识承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念成为思考的核心,注重了让学生经历知识完整的形成过程,重视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数学基本技能的提高、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以及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改变以往的只重知识传授不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现状。  相似文献   

15.
小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较强,在数学课堂上为学生预留充足的动手操作空间,能更好地激发其探究以及学习数学知识原理的热情,更能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因此,文章主要研究如何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开展操作活动,以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  相似文献   

16.
量感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本文以“什么是周长”教学为例,依照量感发展的三个递进水平——感性的量感、理性的量感和辨析的量感,以及具身认知的相关理论,从三个不同维度探索发展学生量感的教学策略。即:在实感具身中体验感性的量感,在实境具身中生成理性的量感,在离线具身中升华辨析的量感。通过丰富的具身体验方式,可以有效促进学生量感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数学核心素养是学生经历数学化活动后得到的沉淀和升华,它对学生在数学上的健全、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作为数学学科核心概念的度量,它有着独特、鲜明的学科育人价值。空间维度的扩展是学生在图形度量领域里发生的质的飞跃,这种知识结构的顺应和同化,为组织单元主题教学提供了契机,能使学生在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同时,感悟度量实质及其所蕴含的学科思想,发展空间观念,逐渐形成数学抽象和直观想象的数学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8.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这充分阐明了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必要性。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际活动中,思维不断被激活,各种感官不断被调动,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取长补短。我们应放开学生的手脚,放飞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在课堂上手常动、脑常思、口常开。为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潜能得到释放,请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快乐吧!  相似文献   

19.
课程新理念下的学生要在“做”中学数学,教师将给学生提供一个动手操作的平台,展开想象,积极创新,这就要求学生将多种感官协调起来,立体式渗透,大胆尝试,大胆实践。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建立清晰的表象,营造创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20.
量感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增的一个核心素养主要表现。学生若要建立关于长度的量感,则需对不同的长度单位形成直观的感知和认识,进而能够结合不同的问题情境选择合适的测量“单位”。在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量一量,比一比”的教学中,教师按照“创设无工具测量情境,代入量感初体验;增大无工具测量难度,加强量感直观体验;感受无工具测量发展史,促进量感感悟”的路径进行教学实践。结果表明,在真实情境下进行无工具测量的深度体验,有助于学生积累丰富的测量经验并发展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