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菁 《传媒》2016,(13):91-93
不同于其他节目,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对主持人角色定位、语言风格、个性形象等都有着全新要求,《新闻现场》栏目具有内容丰富、时效性强、板块化编排、多媒体联动等特色,栏目主持人在团队、语言、风格等方面都形成了特色鲜明,在主持群打造方面有着成功的经验和模式.本文以《新闻现场》栏目为例,探讨电视新闻节目主持群的打造艺术,以期为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主持艺术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
王正武 《新闻前哨》2005,(10):46-46
从2003年江苏广播电视总台的《南京零距离》在当地短时间内制造收视奇迹起,全国各地迅速涌现出一批同类节目,如湖北电视台的《现在直播》、安徽电视台的《第一时间》、湖南电视台的《都市一时间》、海南电视台的《直播海南》、河南电视台的《民生大参考》等。在中国首届十大名牌栏目评选中,两档地方民生新闻栏目——《南京零距离》和北京电视台的《第七日》的入选,再次使民生新闻成为人们注视的焦点。有人说,民生新闻的异军突起,掀起了我国电视新闻发展的“第三次革命浪潮”,成为我国电视新闻领域的一道靓丽风景。  相似文献   

3.
从2013年《焦点访谈》改版方面着手分析我国电视新闻栏目蜕变与创新。论文的主体部分将在分析改版后《焦点访谈》新特色的基础上,剖析中国电视新闻栏目在新时期的创新手段,从栏目的品牌战略、竞争战略的调整看中国的电视新闻栏目如何防御突围。最后,通过对电视新闻栏目新时期发展新趋势的探讨研究,更好地提升我国电视新闻栏目的整体质量。  相似文献   

4.
任晓润 《视听界》2005,(1):70-72
十二年前,在中国电视新闻走向蓬勃发展的起步期,深度报道以其不同凡响的超越为观众瞩目,也成为电视新闻从业人员心中的事业殿堂,当深度报道所涵盖的理念对中国电视新闻事业产生质的飞跃时,曾经作为深度报道代表性载体的央视《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却遭遇到来自受众的“寒流”。《江苏新时空》、《南京零距离》、《直播南京》、《法治现场》、《第一时间》、《西安零距离》、《成都全接触》等等“新闻超市”①类栏目如星星之火在全国呈燎原之势,其受观众欢迎程度甚至超过了创办者当初的期待。有学者认为此“新闻超市”类栏目以其“民生”特质而堪称“十年来中国电视新闻的第三次革命”;②也有学者认为此类节目过于媚俗,降低了新闻性栏目的品位。③本文从“主体意识”的角度来探讨两者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各地方电视台新闻栏目异军突起,成为我国电视新闻领域的义一道靓丽风景,例如:江苏台的《南京零距离》、北京台的《第七日》、湖南台的《晚间新闻》、杭州台的《阿六头说新闻》、杭州台的《明珠新闻》、陕西台的《都市快报》等,都以挖掘本地民生新闻、创新新闻播报方式,冲破电视剧和各类娱乐节目的重重包围,获得了其他自办栏目难以望其项背的收视率。  相似文献   

6.
昔日中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标志性栏目《新闻调查》在央视处境尴尬,正在被边缘化。经过对该栏目的参与观察式研究,并结合对现任制片人的访谈,本文描述了《新闻调查》当下的处境、栏目采取的应对策略,并且对导致其不利处境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论新时期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是向报纸学习借鉴来的。1980年7月,中央电视台创办我国第一个评述性电视新闻栏目《观察与思考》,可谓电视深度报道的最早尝试。从1993年的中央电视台新闻栏目改版算起,《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及《新闻调查》被称为我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三步曲。  相似文献   

8.
刘萍 《新闻传播》2009,(11):15-16
2009年,中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吸人眼球,6月5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全新改版之后不久.7月1日黑龙江卫视黄金时段.由新华社和黑龙江电视台联合打造的电视新闻杂志栏目《新华视点》开播。从1993年《东方时空》栏目铸就的中国电视跨时代的转折点至今十余年之后,我们有必要对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做出一个阶段性的审视和总结。本文主要以《新华视点》栏目为例来简要地梳理一下跨媒体合作背景下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理念与实践。  相似文献   

9.
安百杰 《青年记者》2007,(12):100-102
在电视新闻采访和电视节目制作中,现场的重要性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比如,央视《新闻调查》把“接近真相,从现场开始”作为自己的定位理念,除此之外,江苏电视台《江苏新时空》栏目开办了一个子栏目《正在现场》,而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则把《南京零距离》的另一档姊妹新闻栏目命名为《绝对现场》。作为中国电视新闻的旗舰,央视新闻频道更是把“第一现场”当作自己频道的追求境界。[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胡鑫  董健 《新闻传播》2006,(4):50-51
《东方夜新闻》是东方卫视倾力推出的一档晚间新闻栏目,每晚22点播出,长度50分钟。从2003年10月开播到现在,《东方夜新闻》的收视率一路攀升,深受全国电视观众的喜爱。2004年,《东方夜新闻》和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面对面》等知名栏目一同荣获首届中国十大名栏目称号,成为电视界普遍公认的较为成功的电视新闻栏目之一。  相似文献   

11.
安百杰 《青年记者》2007,(12):100-102
在电视新闻采访和电视节目制作中,现场的重要性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比如,央视《新闻调查》把“接近真相,从现场开始”作为自己的定位理念,除此之外,江苏电视台《江苏新时空》栏目开办了一个子栏目《正在现场》,而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则把《南京零距离》的另一档姊妹新闻栏目命名为《绝对现场》。作为中国电视新闻的旗舰,央视新闻频道更是把“第一现场”当作自己频道的追求境界。  相似文献   

12.
央视品牌栏目《新闻调查》在采访形态、采访纬度、采访方式和采访目的等方面都有所创新。本文以《新闻调查》为实例,对如何创新电视新闻采访作了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13.
2006年11月29日,陕西电视台《都市快报》主播韩冰载誉归来。凭借一个并不上星的电视新闻栏目,韩冰摘得2006年全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与中央电视台的徐俐、撒贝宁、邢质斌等在同一组别获奖。一路走来,这个美丽大方、活泼亲切的女子,悄悄走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在陕西乡党们满  相似文献   

14.
《午间视野》是河北电视台的一档午间类日播新闻节目,以其明确的定位、鲜明的个性,贴近观众的欣赏口味,深受广大观众欢迎。本文分析了《午间视野》栏目的采编、板块安排、主持人和竞争手段等,探讨该栏目对于同行业其他电视新闻栏目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陈欣 《视听纵横》2007,(5):64-65
《峰言蜂语》原先是目前浙江省内收视率最高的电视新闻节目《经视新闻》的一个子栏目,从2005年开始创办,原先是一个6分钟左右的新闻子栏目.由知名主持人叶锋担任主持。以前主要是对最新的新闻事件进行评论,2007年1月1日,《峰言蜂语》正式离开《经视新闻》的怀抱,换装成20分钟的一个新闻评论节目。改版后,《峰言蜂语》延续了一贯言辞犀利的评论风格,继续在厚度和深度上做文章,不同的是。[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女性形象在电视新闻栏目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非你莫属》栏目作为天津卫视一档大型职场互动类节目自开播以来就广受关注,其中,不少女性求职者以及女性Boss形象深入人心,并不断创造着话题女性主义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电视作为当代一个重要的传播媒介,以其生动、形象的传播特点成为大众获取信息、进行感官体验的重要渠道。电视新闻栏目自诞生以来,在传递信息、服务大众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娱乐化的倾向愈发突出。本文对电视新闻的娱乐化进行了介绍,并以安徽卫视《第一时间》等电视栏目为例,对电视新闻栏目娱乐化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8.
我国电视新闻的深化改革是在两条线上同步展开的:一是新闻播出时段上的扩展,由传统的只重视晚间新闻的播出,推及到早、中、晚,形成新闻收看新的黄金时段。用节目好看吸引观众去看,传统上的非黄金时段也可以变成黄金时段。如中央台一套的《东方时空》、《新闻30分》,四套的《中国新闻60分》等栏目成功,为电视新闻传播信息量的扩大提供  相似文献   

19.
李昌平 《新闻前哨》2005,(10):47-48
创新是推进新闻事业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是新闻的生命之源。中国的电视新闻,相比较而言,恐怕没有哪一个时期像现在这样--创新步伐如此之快。当理论界还在不知疲倦地研究《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访谈类节目,还在多层面回味“伊拉克战事直播”的时候,新生代的、以江苏台《南京零距离》为代表的大型民生新闻栏目正如火如荼地风靡全国。在湖北,一场民生新闻的硝烟也开始点燃。2004年11月8号,湖北电视台推出了《现在直播》、同年12月18号,湖北经视推出了《经视直播》,2005年9月6号,武汉电视台也推出了一档一个小时题为《百姓连线》的大型民生新闻栏目。这些新闻栏目以一种崭新的播报形式和没有任何条条框框的羁绊为电视新闻的创新之路树起“标杆”。  相似文献   

20.
新闻故事化在国外最早出现于美国的《60分钟》栏目,在中国,是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子栏目《生活空间》首先把“讲故事”理念带入新闻报道,从而一改电视新闻在观众心目中单一、刻板的形象。这之后,用故事化的手法去表现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理念在中国得到迅速普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