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正曾子说:"犯而不校。"犯即触犯,校即计较,意思是受到别人的触犯或无礼,不要过多地计较。鲁迅也说:"‘犯而不校’是恕道,‘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是直道。"因此,与人交往,面对"犯",就要有一种"不校"的态度和精神。有一次,民国才女苏雪林写了一封长信给胡适,攻击左翼文坛和鲁迅。胡适不赞成她大动肝火,用  相似文献   

2.
胡适的《红楼梦》研究,态度严谨,实事求是;与之相比,胡适弟子苏雪林评《红楼梦》,往往信口雌黄,动辄诅骂,显得粗鲁无知。正因如此,胡适晚年多次严厉而又剀切地批评了她,并教诲她“不轻易写谈《红楼梦》的文章”,认为写这样文章是“平心静气的工夫而不可轻易发脾气的工作”。虽然胡适晚年也说过《红楼梦》“毫无价值”的愤激之言,但从他对苏雪林的批评教诲中,仍可看出他的学术良心和人格风范。而苏雪林在胡适去世后,更无顾忌,出版了《试看红楼梦的真面目》,对《红楼梦》这部名著,极尽诅骂之能事,其学术品格与她的老师胡适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3.
苏雪林是现代一位奇异的女作家、教授和学者,也是一位活了一百多岁的长寿老人。胡适仅给她教了一年书,但她一生对胡适特别崇敬,逾到晚年“老而弥笃”。在胡适死后,谁要对胡适说声“不”,她就会站出来捍卫胡适的。  相似文献   

4.
苏雪林出生在中国旧式封建家庭,从小生活在徽州家庭文化氛围之中,徽州文化对苏雪林的早期文学创作,对她成为五四文坛有影响的作家,都有很大的作用。实现徽商在思想文化上顶尖辉煌的胡适和苏雪林的交往,是同为五四新文化中人表现出来的一种乡土文化情结,胡适的点拨不能不对苏雪林的文学评论产生深刻的影响。苏雪林家居雄奇秀丽的黄山脚下,得名山之毓秀灵气,苏雪林呤咏黄山之散文文采精妙,心思豪放,抒情强烈,如画如诗,不仅是对美丽大自然的热情讴歌,也是对故土游子情怀的深情流露,当她以百岁高龄重返故土重上黄山之时,这种浓浓的乡情被抒发得淋漓尽致。苏雪林的黄山画同样表露了这种厚重的故乡情。  相似文献   

5.
黑格尔的"恶动力说"受到了种种质疑,其中存在着诸多误解.原因是他们没有从历史的哲学的角度来认真考察这一理论其一,他们不能理解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具有无法摆脱的"动物性",从而否定了恶的起源及存在的合理性;其二,不能科学地考察"恶动力说"的理论来源及在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其三,不能站在本体论的高度来认识恶这一历史发展中的"必然".  相似文献   

6.
在伟大的五四运动中,一大批才华卓越的知识女性登上了文坛,她们为中国女性文学和新文学的崛起,作出了开拓性的奉献。在灿若群星的女作家中,苏雪林就是其中光芒闪烁的一颗。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不久,她来到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国文系读书,与黄庐隐、冯沅君同在一个班。颇具民主意识的系主任陈中凡,聘请了一批新文化运动的前驱来授课,如胡适、李大钊、周作人、陈衡哲等,两年女高师的学习生活,使苏雪林深受新文化的熏陶,这对她的一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①她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一些诗歌、短篇小说、议论文等,但在文坛上真正产生比…  相似文献   

7.
胡适对新诗的"尝试"能够取得成功有三个原因:一是外部条件的变化;二是文言不能适应文学在新形势下的需要;三是胡适在与梅光迪等人进行"文白之辩"时受到的启发。而此后的新诗教育中对其"尝试者"身份的解读也有很大不同:民国时期废名、苏雪林、朱自清等人的颇具学理性;"十七年"时期则偏向于"政治性";而新时期以来则又重回学理性与客观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旨在探讨荀子充满争议的"性恶说"。与众多批评者不同,作者志在为荀子辩护。全文包含几个论点:(一)探讨从孔孟到荀子的"人性"论的发展;(二)聚焦两种"恶":荀子将神话思维中的"恶"转变为理性思维中的"恶",因此恶魔、坏精灵等外在之恶被转化为通过人的努力可以加以克服的内在之恶;(三)"恶"的叙事:这些叙事再现人类生活情境中的"恶",充满真实的人性,从中导向荀子法哲学的建构;(四)为评估人类教化的潜能与局限,荀子提出圣人与元恶两大极端,涉及"化性"的可能与限制。作为一个务实的思想家,荀子重视人性的黑暗面。整体而言,荀子的"性恶说"包含"性说"与"恶说",具有深刻的创意与启发,在儒家思想史上形成一个突破。  相似文献   

9.
胡适的说理诗创作在五四说理诗风气中具有典型性.他提出的"具体的作法"这一诗学观念不仪在新诗诗学史上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初步回答了"以诗说理"、"抽象的材料入诗"这一诗学课题.  相似文献   

10.
《鸠那罗的眼睛》是苏雪林唯一的唯美主义剧作,其比较纯正的、东方式的唯美主义趣味,有别于现代文坛其他作家对西方唯美—颓废主义的"创造性不忠",代表了现代文坛对以王尔德为代表的唯美—颓废主义的一种纯艺术角度的接受。这部剧作记录了20世纪30年代苏雪林曾经受到唯美—颓废主义的短暂而深刻的影响,并对之给予了自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红学中的所谓胡适红学模式,从本质上讲乃是一种“腰斩《红楼梦》”的红学模式;而“曹著高续说”则是这一红学模式的根本特征。周汝昌先生将胡适发明的“曹著高续说”推向极顶,并发展为“曹学”、“脂学”、“版本学”和“探佚学”四大支,其目的就是打倒程本,摧毁后四十回,为“腰斩《红楼梦》”的总主题服务。  相似文献   

12.
苏雪林、冰心、谢冰莹是名满文坛的三作家。苏雪林与冰心交往虽未频繁,但始终意气相投;自苏雪林入台后,与谢冰莹成为最亲密的朋友,为文坛留下一段佳话。人生艺术理想的相近,行文风格的趋同与接受心理的逆反,教义精魂的共同体认,使苏雪林与冰心、谢冰莹心灵相通,为真诚的友谊打开一扇门,也为新文学留下一段令人回味的佳话。  相似文献   

13.
善恶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问题。以孟子为代表的传统儒家认为,人之"性"是善的。那么,人的"恶"是从哪里来的?关于这个问题,有的哲学家认为,"才"是恶的起源(如程颐);有的哲学家认为,"气"是恶的起源(如程颐、朱熹);有的哲学家认为,"物欲"是恶的起源(如朱熹)。对于这些观点,王船山均不同意。他在《读四书大全说》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辨析,并提出了自己关于这个问题的独特见解:"以罪归情"。  相似文献   

14.
《淮南子·要略》与近世章胡诸子学论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南子.要略》首次从外缘方面探讨了诸子缘起之历史实相。20世纪初叶,章太炎作《诸子学略说》等,重提刘、班旧说。而胡适则因《要略》之言,作《诸子不出于王官论》,驳章太炎之说。章胡的这种学术史言说均具有创立中国新的学术范式的意义。这至少说明,任何一种建立中国近现代学术范式的努力,都无法漠视十分丰富的中国传统学术资源。这是胡适钟情于"清儒家法",章太炎诸子缘起说虽遭批判,但其诸子学仍大行于世、并仍能于近现代学术建立有所贡献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一、"之"应是代词课文中,有一个"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的句子,课本作了这样的注释:【彼恶(wū)知之】他们怎么知道呢?恶,疑问代词,怎么,哪里。显然,注者把这个"知之"的"之"当作了一个助词而不是代词,故未译出。其实这个"之"应是  相似文献   

16.
一、"之"应是代词课文中,有一个"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的句子,课本作了这样的注释:【彼恶(wū)知之】他们怎么知道呢?恶,疑问代词,怎么,哪里。显然,注者把这个"知之"的"之"当作了一个助词而不是代词,故未译出。其实这个"之"应是  相似文献   

17.
苏雪林作为第一代"五四"女作家,对母亲形象的书写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关注,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为我们刻画了一位吃苦耐劳、隐忍坚韧的母亲形象。"五四"女作家们在书写母亲时,尽力挖掘被文化遮蔽的真实性,展示母亲在生活中真实的生存状态,这些多元的母亲群落的存在,成为中国现代文坛上一道独特的风景。作为典型的"五四"女儿,苏雪林必然带着那个时代不可磨灭的烙印,本文以《棘心》为主要研究对象,探析苏雪林眼中的母亲形象,解析其母对其一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李梦阳     
《语文教学之友》2021,(3):F0002-F0002
李梦阳(1473-1530),字献吉,号空同,亦作崆峒,陕西庆阳(今甘肃庆阳县)人,明中期文学家。明代"前七子"之首,文学复古运动的核心人物。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反对理学风气对文坛的负面影响。倡导"主情说",认为庶民诗比文人诗更有价值,提出"真诗乃在民间。"抨击诗歌中的"主理"现象,以为宋诗"主理不主调",使得"人不复知诗"。  相似文献   

19.
<正>胡适是"五四"白话文运动最早的倡导者与实践者。当时社会上对此的反对异常激烈,以黄侃为最。黄侃乃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大弟子,恃才傲物,其狂妄和尖刻是出了名的。有一次,黄侃对胡适说:"你要是真心实意提倡白话文,就不应该名叫‘胡适’,而应该名叫‘到哪里去’。"此言一出,他仰天打3个哈哈,胡适则气得脸都白了。又一次,黄侃在讲课中赞美文言  相似文献   

20.
苏雪林与胡适既是徽州同乡,又是益友和良师,他们在文学评论和学术研究诸多课题既有不少共识,亦有各自的创见和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