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本第 64页 :“战国初期杰出的建筑师鲁班 ,被后代奉为建筑工匠的祖师。”紧接着 ,课本第 65页 ,又说鲁班是“春秋末年鲁国人”。鲁班生卒年不详 ,活动于战国初期 ,有人推论他出生于春秋末年。课本两处说法应一致。“战国初期”?“春秋末年”?$陕西省长安县第十中学@姚林庆  相似文献   

2.
课本第95页:“佛教起源于印度,西汉末年传入中国。”第69页又写道:“佛教是起源于古印度的宗教,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书中显然混淆了“中国”和“中原”两个概念。因为,西汉时,佛教先传入西域,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大月氏使臣伊存到长安,“口授浮屠经”,佛教才传入中原地区。“中国”与“中原”$陕西省商州市大荆中学@周永献  相似文献   

3.
“古”印度     
课本第95页:“佛教起源于印度,西汉末年传入中国。”表述与课本第69页“佛教是起源于古印度的宗教,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的表述有出入。“印度”和“古印度”不是同一概念。古印度是历史地理名词,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等国。佛教诞生于“古印度”(今尼泊尔)而不是“印度”。张骞通西域前,西域某些国家已经信奉佛教。可见,佛教传入西域是在西汉前期;传入内地是在西汉末年。课本第69页的表述更为严谨。“古”印度$宁夏固原县什字中学@樊珺  相似文献   

4.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联想可以帮助人们记忆,联想可以开拓人们的思维,联想更可以促使人们发明、创造。看看下面的文章和故事吧,你一定会受到启发。鲁班发明了锯春秋末年,鲁国有一位能工巧匠叫公输班,又叫鲁班,他会盖房子、石桥,还会用木头雕刻小鸟。有一次国  相似文献   

5.
“无为”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思想.先秦道、儒、治刑名法术的学者无不讲它;汉代不仅学者讨论,还被施诸实践,造成了汉初“无为”而治的盛世.它对后世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无为”内涵十分丰富,包括自然观、政治观、人生观诸方面的内容.它是不断发展、不断丰富、不断完善的.对于它的内涵和发展情况,学术界还没有人系统论述过.本文只试图就它在先秦时代的情况作一些探索. 先秦“无为”思想大体上可以分成四个阶段:(一)从西周初年(《诗》、《书》)到西周末年(《周易》),是“无为”思想的萌芽阶段;(二)春秋末年(《老子》)是“无为”思想的形成阶段;(三)从春秋末年到战国中晚期(庄子及其后学,治刑名法术之学的学者如稷下先生、慎到、尹文、申不害、韩非,马王堆古帛书等),是“无为”思想的发展阶段;(四)秦王朝建立前夕(由吕不韦组织编纂的《吕氏春秋》),是“无为”思想的初步总结阶段.  相似文献   

6.
汪隽 《学语文》2007,(3):32-32
人教社2005年第1版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句中“御史”一词,课本注为:“战国时对史官的称呼”。这个注释的意思自然让人有两种理解:一是战国时称史官为“御史”,二是战国时的“御史”就是史官。笔者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并非全然如此。课本注释不当。  相似文献   

7.
自求学至执教 ,我一直对“春秋五霸”之说表示怀疑。 1998年历史科《考试说明》 :“将‘春秋五霸’改为‘大国争霸’ ,使表述更加确切、合理。”证明了自己的怀疑没有错。然而 ,课本第40页第 7课 ,仍以《春秋五霸》为题。同时 ,该课内容并没有变化。为避免误人子弟 ,笔者斗胆把自己的疑问提出 ,向专家和同仁求教。对课本的疑问 :1 课本前后矛盾。关于“五霸”之说 ,课文采用的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在注释中列举的另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很明显 ,课本采用第一种说法 ,楚庄王是最后…  相似文献   

8.
目前学术界认为:中国古代在春秋以前没有公布法律条文,统治者可以随意断案,对“大夫”又是以“礼”而不用刑。是“礼治”即“人治”。春秋时,“礼治思想衰落,法治思想萌芽”,统治者逐渐公布了法律条文,开始按法规断案。战国时,法家“提出了‘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的‘法治’主张”。从此,中国古代由“礼治”即“人治”进入“法治”。我们认为这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因为“一断于  相似文献   

9.
课本第204页载:“雍正帝时,又实行‘摊丁入亩’。”联系上文意,应改为“雍正帝时,正式向全国推行‘摊丁入亩’政策”,以消除这种政策在雍正帝时开始实行之嫌。因为,康熙末年,在广东、四川两省开始实行“将定额丁税摊入田亩”的征税政策。此法取得成功后,雍正元年(1723年)正式向全国推行。“实行”应为“推行”$陕西省商州市大荆中学@周永献$山东省聊城第一中学@张凌琬$河北省易县塘湖中学@刘格平  相似文献   

10.
“三十辐同一毂”是帛书本《老子·道篇》中的一句(通行本在第十一章)。余明光教授在其《黄帝四经与黄老思想》第四章《老学的代表作——帛书〈老子〉》中,谈及“《老子》成书的时代”之时,征用本句,认定“‘三十辐共一毂’的车子在春秋之世是没有的,只是到了战国中期才出现,但不普遍,到了战国晚期才成为定制,据此《老子》书只能产生在战国时代,而不可能产生在春秋之世。”①笔者不能同意余先生之说,今不揣冒昧,谈出己见,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1.
“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乃战国《公羊》先师公扈子旧说,并非“汉人所统计的数字”。姚曼波女士关于所谓《孔子春秋》下落的考论不可信据。周季西汉诸子推崇的“春秋”是指源出孔门的《春秋》学,其具体指涉则随文而定。  相似文献   

12.
“炎黄子孙”是国内外华人引以为荣的自我称谓。这个词的真正出现与广泛使用是在清朝末年,但其雏形“黄炎之后”、“黄帝子孙”等早在战国秦汉时期就有了,这些都是“炎黄子孙”称谓在不同时代、不同语境下的不同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13.
关于初一中国历史第三編战国秦汉部分的主要綫索和如何“古为今用”的問題,本文試就下面二个問題,发表一些意見,以供参考。一战国秦汉史的主要綫索战国秦汉史应圍繞阶級斗爭是推进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这一条主要綫索来进行教学。从春秋到战国主要应說明这一时期的阶級斗爭如何促使我国奴隶制社会向封建  相似文献   

14.
课本第89页:“为以后隋唐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应改“隋唐”为“隋朝”。课本第99页:“589年,隋灭陈,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重新统一了全国。”不是“隋唐”统一中国。“隋唐”与“隋朝”$宁夏固原县什字中学@樊珺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商务印书馆,2002年6月北京第292次印刷)第249页“当家”条下举例:人民-作主;而第1689页“做主”条下举例:当家-。同样的语言环境,前者写成“作主”,后者却写成“做主”,令读者无所适从。  相似文献   

16.
释“司命”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耐何也。”这是《扁鹊见蔡桓公》中的句子。一位老师授课时将“司命”释为“阎罗王的属官”,另一位老师以为当释为“阎罗王”。谬矣! 司命与阙罗乃两个不同时间范畴中的名词。司命之神存于夏商至战国末年,影响至魏晋。而阎罗  相似文献   

17.
根据课程标准中的“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要求,岳麓版教材必修三编写了“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的内容。何谓“大一统”?教材在第14页小字部分简介提到:“大概在西汉初年,出现了一部《公羊春秋》,传为公羊高所作。它以大一统思想解释《春秋》,为汉武帝所提倡。”仅以此只言片语学生很难理解“大一统”的真正内涵,故写此拙文以供探讨。  相似文献   

18.
伞的祖师是鲁班之妻云氏 “云氏劈竹为条,蒙以兽皮,收拢如棍,张开如盖.” 古书记载,在春秋末年,著名的木工师傅鲁班常在野外作业时被雨淋湿,鲁班妻子云氏就想做一种能遮雨的东西.她招竹子劈成细条,在细条上蒙上兽皮,样子像“亭子”,收拢如棍,张开如盖.这就是后来的伞.  相似文献   

19.
课本第72页“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96页“东欧的变革”、第115页“东欧剧变”,其内容都涉及“东欧”这一概念。《教学参考书》第157页“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一目关于“东欧”的定义是这样的:“战后初期,中欧和东南欧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现在一般习惯称它们为东欧各国。”据此课本第72页指出:“在战争后期和战后初期,东欧建立的人民民主国家有: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第96页“东欧的变革”指出南、波、匈、捷等国家的变革情况,实际上也…  相似文献   

20.
最早的伞     
伞,是人类使用最为普遍的工具之一。最早的伞是中国古人智慧的结晶。据传,早在春秋末年,我国古代著名木工师傅鲁班常在野外作业,若遇下雨,常被淋湿。鲁班妻子云氏想做一种能遮雨的东西,她就把竹子劈成细条,在细条上蒙上兽皮,样子像“亭子”,收拢如棍,张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