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经历一千多年的词汇化过程,沉淀在现代汉语中的"不觉"通常以副词的身份出现,在句中作状语。本文从情态表达功能、情感的无意识表达功能、话题转移功能三方面,考察现阶段"不觉"作为副词的几种不同的语用功能,从而进一步确定其修饰性作用的副词身份。  相似文献   

2.
我们坐在时间的肩上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时间却又越过我们的肩似水流年、光阴荏苒。正如张爱玲的那句"人早晚都得在岁月中溺毙",人往往是越活越寂寞,日子越来越凄凉,但有梦的人生便不再觉得寒冷。  相似文献   

3.
正1983年,张强还是个17岁的农家少年。这一年,他走出甘肃,远赴天府之国的四川,成为成都气象学院气象系的一名大学新生,从此和气象这门科学结下不解之缘。1993年,28岁的张强风华正茂,他进入了被称为"中国现代气象科学摇篮"的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攻读硕士学位,在这片江南的科研沃土上,他凭借扎实的知识基础、勤恳的学习态度和优异的科研成绩,在南京大学留下了深深  相似文献   

4.
春眠不觉晓     
街市,人如潮流过,一如时间。纷扰的尘世,痕迹就此留下。鹅黄,淡绿,星星点点,散布在这里或是那里。春天已经悄然来临。风温婉如女子,在阳光下曼舞。仿佛只是瞬间,世界就变换了模样,一切似乎明朗开阔起来。有一来就有一去,这已然成为了尘世间物事转换的定律。想来,冬自是悄悄别离。融化,流淌,心灵里溪水潺潺,一些莫名的思绪如烟雾  相似文献   

5.
春眠不觉晓     
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如多少?科学链接为什么到了春天,人们总是感觉到很困,早上迷迷糊糊的睁不开眼睛,还想赖在被窝里多睡一会儿?  相似文献   

6.
春眠不觉晓     
<正>熬过一个漫长的冬季,终于迎来了温暖的春天。你看,万物开始蓬勃生长,到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可是,很多同学却发现自己变得懒洋洋的,一天到晚尽犯困,老觉得睡不够,每天早上该起床  相似文献   

7.
春眠不觉晓     
春天到了,我发现自己变得更加爱睡觉了,即使很早就去睡觉,也会很迟才从被窝里爬出来。有一天,我正在朗读《春晓》这首诗,读到“春眠不觉晓”这五个字,开始疑惑了,为什么诗人会和我有同感呢?春天是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季节,怎么早晨会常常睡过头呢?我带着这个疑问去找爸爸。爸爸说:“可能你和诗人都太困了,或者你们都太晚睡觉了,所以早晨才常常睡过头。”我觉得爸爸的答案有些不对劲,便想:反正闲着也闲着,不如去书中找答案。于是,我翻箱倒柜,找出了三本《十万个为什么》。我翻开生物卷,找了半天也没有。皇天不负有心人,我终于在生活卷中找到…  相似文献   

8.
9.
10.
同学叶打来电话,说明天起转行做学生了,明天下午启程前往广东教育学院。在做了母亲之后,在双胞胎女儿满周岁后,叶鼓起勇气参加了  相似文献   

11.
“假借”和“通假”是有关汉字用字现象的常见术语。两者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是以同音字或音近字相替代。然而其替代的性质并不相同。“假借”相对“本字”而言、“通假”相对“正字”而言。它们分别是从文字学和训诂学两个学科的不同视角看问题的结果。从具体实例看,两者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在逻辑关系上部分属不同的层面,不应把它们视为同一现象的具有互补关系的两个侧面。  相似文献   

12.
"来""去"的位移阐释与"起来""起去"的不对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道锋 《巢湖学院学报》2003,5(6):95-97,123
“来”具有“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靠近”的语义特征,“去”具有“离开说话人所在的位置或者文学作品中某一特定位置向另一地点运动”的语义特征。在“位移变化”的语义特征上,“起来”偏离了“来”,而“起去”与“去”却保持着一致。这种语义上的差异导致了“起来”起去”语法功能的不对称,主要表现为“v起来”和“v起去”中“v”的范围不对等。  相似文献   

13.
文学思潮的"特性",即是指只有在"文学思潮"状态下才能得以充分显现的东西.只有当各种因素的"共同倾向性"呈现出容易被人们感知的"群体"样态时,"思潮"的生命过程才算开始."共同倾向性",既表现为"共时性"的各个完整系统之中的各环节或部分,又表现为"历时性"衍化而成的"家族相似"式的纵向现象异变中."文学思潮"的"群体性",既可以是某一特定时期以平行方式排列的集束"现象",也可以是一种现象以跨时空(指不同文化时段)排列呈现为纵向性的"现象"群体.文学思潮的"扩张性"特点,意味着它总体上不是内敛,而是外扩并具有强大的辐射性.由"点"到"面"的变化过程亦就是由单个的"思"之于群体"潮"的生成过程."点"的重要性在于,它可能最先呈现了某种趋向,潜含了外扩的潜能及被多角度接受的可能性.它首先体现为对存有"小异"的"同质"因素的"吸附",其次表现为对在对抗中日益弱化的因素的"招降"或"改编",同时也相应产生对"传统"因素的"改造"."整合性"是文学思潮"扩张性"特征的重要内涵,也是"扩张性"功能外化的主要策略."整合"中的"呼应性"和"矛盾性"(对抗性),可谓文学思潮扩展历程中最有活力的两个因素.  相似文献   

14.
老子认为,"道"不是常人所能言说的,只能是道家的人采用道家的语言才能予以言说;斯宾诺莎认为,"实体"难以规定,因为"规定就是否定",但是采用逻辑的语言也是可以阐述的。"道"和"实体"都是以自身为原因的,这就没有给意志之神留下任何地盘。"道"是以"反"作为其运动变化的方式,而实体却是静止不变的;老子追求的是"道"的境界,而斯宾诺莎却以理智的方式追求真理。  相似文献   

15.
人与自然通过人的劳动进行信息交换、能量交换和物质交换,即三大交换活动协同运动。生物个体即个人的“三大交换”是基础,社会“三大交换”是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个人的“三大交换”与社会“三大交换”的活动就是“私”与“公”的矛盾。“私”与“公”矛盾的运动,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私”、“公”矛盾的运动过程,也就是社会发展的过程,是实现人的自由发展的动力。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正确处理“公”、“私”矛盾,主要是树立“公”、“私”分明的观念,实践劳动是人生存发展之本,正确把握个人角色的变换。  相似文献   

16.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应当加强对和谐思维方式的研究和应用,但首先要正确揭示“辩证思维“与“和谐思维“的关系.不能把“和谐思维“与“辩证思维“对立起来;与“和谐思维“相对应的应当是“对立思维“、“斗争哲学“;但“对立思维“与“和谐思维“的对立并不简单地表现在“重视斗争“还是“重视同一“这个层面上,和谐思维决不是“和谐为主,斗争为辅“;对和谐思维的本质和特征,还有待于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反思成人教育学科发展的思想历程,可以发现其关注焦点从“成人”走向了“教育”。进而,在“成人”与“教育”之间,生成了当代成人教育学科发展的困厄,同时也孕育着学科发展的潜力与未来。成人教育学科未来发展的核心课题是重建学科的研究范式,关键所在是重廓学科的研究边界,而回归成人的生活世界是成人教育学科未来发展的方法论选择。  相似文献   

18.
关于“文章学”与“文学批评”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文献学、古代文学理论方面考察,现代"文学批评"与古代"文章学"歧异分明。郭绍虞等囿于所处时代环境,以"文章"非"文学"的先行观念为主导,试图在"文章"中清理出一种纯粹的"文学"概念,实则是不能完全成立的。实事求是地还"文章学"、"文学批评"以本来面目,是中国现代学术重建的首要工作。  相似文献   

19.
校本课程发展是一个由"回应"走向"自觉"的过程。从思想理论、知识伦理、课程实践三个方面来考察校本课程发展之源中的"回应"之由,校本课程发展在理论层面、实践层面与发展层面上理应做出"回应","回应"为后来的"自觉"集聚能量,人员因素、学校文化与支持系统支撑起了"自觉"的基础。由"回应"走向"自觉"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从而实现校本课程发展提升理论、推进实践与文化再生。  相似文献   

20.
"形"与"神"是中国人物画历来所探讨的话题,"形神具备"是中国人物画的一个审美标准,"以形写神"则是中国人物画的特点和绘画思维的基础。后人又把"形"与"神"的认识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我们在绘画的过程中也应该结合实际,来理解"形"与"神"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