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余华的小说《活着》到以此改编的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活着》,都吸引了广大读者和观众的关注。但是,由于小说和电影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及两位艺术家不同的艺术追求,使得《活着》成为了两部不同的艺术作品。本文试从叙述视角的转变、作品色调的变化、题旨风格的演变来分析两部艺术作品之间存在的差别。  相似文献   

2.
从余华的小说《活着》到以此改编的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活着》,都吸引了广大读者和观众的关注.但是,由于小说和电影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及两位艺术家不同的艺术追求,使得《活着》成为了两部不同的艺术作品.本文试从叙述视角的转变、作品色调的变化、题旨风格的演变来分析两部艺术作品之间存在的差别.  相似文献   

3.
王春 《科教文汇》2008,(35):245-246
余华的小说《活着》受到中外读者的喜爱。小说讲述了一个普通中国农民福贵饱经苦难的一生,余华对福贵的受难根源进行了深入地思考,使读者在阅读当中看到了自己,在福贵的受难中激发读者对自我的联想,对自身以及所处的外部世界进行反思;面对苦难,读者从福贵身上看到了忍耐力量的强大,看到了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殷洁 《科教文汇》2011,(1):76-77
以鲁迅小说《伤逝》为母本改编的电影作品继承了原作品文本语言的结构形式与风格形式,以谨慎稳妥的方式完成了从文字到影像这两种艺术媒介的转换。另一方面由于电影与小说语言系统的差异,改编作品对文本形式的继承,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影像上人物与主题的弱化,这是值得其他改编作品思考之处。  相似文献   

5.
郭丽 《世界发明》2010,(5):26-27
谁是杜拉拉?当2010年的春天以一种春寒料峭的姿态引得人们唏嘘不已的时候,职场小妞杜拉拉却高调地挟旋风之势引爆了今年的国产电影市场。从小说《杜拉拉升职记》的畅销,到话剧的火爆再到电影的强势推出,“杜拉拉”的意义已不再限于一个人、一本书、一段经历,当“杜拉拉”成为一种现象而为人所关注的时候,我们不禁要问:“杜拉拉”的市场价值到底有多大?  相似文献   

6.
李涛 《科教文汇》2012,(4):67-68
昆德拉和余华是两位可以进行对话交流的作家,《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和《活着》这两部小说都在探寻存在的本质,关怀人的生存价值,思考人生的悖谬、苦难和悲剧性.两部小说提出了一些尘世中让人颇感迷惑的命题,人的存在的矛盾状况和生命的荒诞和宿命是两部小说共同关注的命题,其中“轻与重”的关系、生命之轻、现实的无可选择性和人对苦难的承受力等成为两位作家思考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谈琛 《科教文汇》2008,(10):174-175
《帷幕》一书被称为昆德拉“文学思辨”三部曲的终结,本文试将它与《小说的艺术》和《被背叛的遗嘱》一同进行比较,得到其在小说是什么、小说和历史、小说和地域、小说和小说家等方面均有更深入细致阐述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许小红 《科教文汇》2007,(12Z):172-173
战国后期,出现了以某一人物为中心的颇具小说趣味的史传文学作品,如《晏子春秋》。它的出现,不但透露出史传文学与中国古代小说之间的微妙关系,也预示着两种文体从包蕴到分流的某种可能。  相似文献   

9.
姚瑶 《科教文汇》2012,(28):70-70
余华在《活着》里通过一次又一次对死亡的描述,突出了“活着”的艰难,也表达出了他对“活着”的理解。本文通过品读《活着》,试图探析余华创作从“先锋”走向“现实主义”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战国后期,出现了以某一人物为中心的颇具小说趣味的史传文学作品,如<晏子春秋>.它的出现,不但透露出史传文学与中国古代小说之间的微妙关系,也预示着两种文体从包蕴到分流的某种可能.  相似文献   

11.
战国后期,出现了以某一人物为中心的颇具小说趣味的史传文学作品,如《晏子春秋》。它的出现,不但透露出史传文学与中国古代小说之间的微妙关系,也预示着两种文体从包蕴到分流的某种可能。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歧路灯》作者李绿园的小说观的分析,阐述了士人对小说的态度。同时,通过对古代小说特别是《歧路灯》中士人形象的分析,论述了小说文体的发展为士人形象地展现提供了更广阔的表现空间,士人从而得到了更全面、真实地表现。  相似文献   

13.
覃天宇 《科教文汇》2014,(29):129-130
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183;米切尔于1936年创作的长篇小说《飘》,是文学艺术历史中的不朽之作。后来被改编拍摄成电影《乱世佳人》,电影对小说背景进行了真实还原,对人物形象进行了深刻解读,对象征意蕴进行了精确表达。《乱世佳人》上映出现万人空巷的现象,获得巨大成功,是小说改编成电影的一个经典案例,也是电影艺术史上一座亮丽的丰碑。  相似文献   

14.
浅议电影《阿甘正传》对英语教学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天元 《科教文汇》2008,(30):127-127
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英语教学中广泛应用,英语电影欣赏引入课堂教学成为可能,并为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英语感知能力提供了良好技术平台。本文利用《阿甘正传》,从电影分类、欣赏角度以及电影欣赏在教学中的作用作了分析,以期对英语教学思路扩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周婉京 《科教文汇》2014,(8):141-142
南韩奉俊昊导演过的许多电影均在本土和国外取得了票房上的卓越成绩,《汉江怪物》一片更是位居韩国大片榜单榜首至今。本文致力于透过分析电影《汉江怪物》的商业成功,结合南韩电影产业发展中推行的多元连锁院线模式和电影配额制度,检视南韩电影在运营上的成就与其带给中国电影产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蒋才云 《大众科技》2010,(1):204-204,177
通过影片《看上去很美》以及影片引起的的争论结合教育的现状,提出教育的价值应放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去考虑其整体性及差异性,处理好教育的社会价值观和个人本位价值观的关系,明确教育的目的是以社会发展需要为基础的个人和谐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许多次采访随着时光的飞逝渐已淡忘。但是有几次采访我却至今历历在目。终生难忘……但最让我回味和留恋的。还是我2002年春季赴内地采访新疆高中班的12天不寻常的经历。  相似文献   

18.
维多利亚时代是一个英国的"黄金时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成就的取得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度发达的技术。可以说,技术是这个时代的核心议题之一。但是,在这个时代,技术不仅是一种外在性的现象,也是一种内在性的文化。本文以维多利亚时代铁路大发展作为背景,通过解读狄更斯的短篇小说《信号员》,从技术社会史的视角展开对这种技术文化的分析。作者认为技术在维多利亚时代呈现了高度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渗透到了人的内心深处。与此同时,在这个社会中成长起来的技术文化又反过来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变革。  相似文献   

19.
宋利敏 《科教文汇》2009,(28):252-253
《韦护》是一部“革命加恋爱”式的作品,虽然在文学史上的成就不高,但仅仅将其作为一种文学模式加以彰显是不全面的。我们应当注意到在这样一种叙事方式下,一种不成熟但却不失真实的知识分子心态得到了相应呈现。  相似文献   

20.
《世界发明》2006,(5):28-28
《冰河世纪2》继续延续了第一集中诙谐幽默的喜剧风格。保证让你捧腹不断,随着冰河世纪趋于结束,所有幸存的生命都在欢欣鼓舞,动物们对于这个新的世界感到兴奋:冰川不再遍布,泉水间歇喷发。但是随着冰川的快速融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