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贾平凹长篇小说《高兴》延续了他对农民的一贯关注,以平实的语言、纷繁的意象,叙写了土地变迁后,农民流落都市成为拾荒者的生存状态,表达了作者对乡村颓败的深沉忧患。作品成功塑造了刘高兴物质卑微、精神高贵的形象,并借鉴传统小说中的"才子佳人"叙事模式,通过"圆圈"式的循环叙述结构,从而传达出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与思索。  相似文献   

2.
张欣对物欲都市中女性的生存和情感体验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在情感方面,她通过女性的爱情之殇、友情之殇和亲情之殇揭示世俗化和功利化社会所造成的人性异化和人情的冷漠疏离,在隐含现实批判性的同时,也唤醒人们对人类美好情感的向往和珍惜。  相似文献   

3.
后殖民理论主将斯皮瓦克认为"底层人"既是社会弱势群体又是"不能说话"的哑言群体,他们只能作为失语者被代言。贾平凹的《高兴》就是失语者的代言,在有意为刘高兴等男性进城农民工真情代言的同时,在叙事方式及结构设计、女性形象塑造、语言运用等方面无意遮蔽了女性进城农民工的现实处境和话语权利,但也恰恰是有意的代言与无意的遮蔽揭示出了底层人,特别是女性生存状态的本质,把底层写作推向了新高度。  相似文献   

4.
人们对于美好爱情的热爱与渴望由来已久,奈何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面对城市生存的激烈竞争和现实生活的艰辛无奈,都市人群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中感情经历尤为坎坷,然而美好的爱情正是来自于它的单纯,承载了太多外在负累的爱情常常不堪一击。  相似文献   

5.
叙述外地人在北京的"京漂"小说是徐则臣对文坛独特的贡献之一。在故乡与北京、精神与生存、男人与女人等多重叙述张力之中,徐则臣以不断创新的精神、富有意味的叙述形式展现了现代转型过程中从乡村走向城市的年青一代的生活方式、情感状态与生存处境,超越了"乡下人进城""底层叙述"的历史局限,表现出从现实经验层面向精神探索层面的突进。  相似文献   

6.
《嘉应学院学报》2017,(10):62-66
刘呐鸥是中国新感觉派的"灵魂人物",他的小说集《都市风景线》所描绘的是都市里各种摩登的、迷离的、光热的现代化事物。然而,学界除了关注这些五彩缤纷的现代事物外,同样也应该关注刘呐鸥小说是如何在中国古代文学风景描写中突围的。他创造性地把风景描写从古代的本体地位转变为点缀。他笔下的自然风景,既有乡村中的自然风景,亦有都市中的自然风景,二者各有其意,为作品增添了独特的色彩。同时,这些独特的自然风景描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都市的骚动不安和焦虑,揭示了人们在都市生存的状态。  相似文献   

7.
在长篇小说<结婚>中,师陀细致刻画了胡去恶在上海咖啡馆、茶馆等象征现代都市文明的公共空间的心理感受和语言行动,展示了其从淳朴本分、到野心膨胀、再到沉沦毁灭的过程,揭示了上海"毁人炉"的特质.在对上海否定性批判的背后,潜在着师陀的乡土情结:他眷恋着乡土的风物,但也批判乡村的落后、愚昧.这就使师陀的心灵陷入了双重危机:既不能认同现代都市,也无法认同自己原本所属的乡土,心灵的漂泊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贾平凹小说《高兴》中刘高兴这一人物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特征,并将其与新时期农民形象、传统农民形象进行了比较,定位为“新世纪进城农民”形象。认为刘高兴经历着高兴又悲哀的城市人生,面临生存与精神出路的双重困惑,通过这一物形象的分析概括出“新世纪进城农民”的形象特征。  相似文献   

9.
在文革潜写作诗歌的过往研究中,我们一直有着这样一种忽视,即忽略了其诗歌主体自我精神的独特追求和现代精神的表达向度。文革潜写作诗歌中的"情感革命",从现实爱情出发,进而突进到人类存在的基本情感,批判对于人情感禁锢的反人性运动,并最终朗示人是有着自然天性的人,是有着繁复情绪的人。这是其"情感革命"所展示的独特的诗歌之思,也是文革潜写作诗歌所绽放出的特有现代精神。  相似文献   

10.
刘呐鸥20世纪20年代末创作的都市小说,具有题材的重大开拓性和现代城市文学的全新艺术品格.在中国城市化程度极低,农业文明背景广大深厚的历史环境中,刘呐鸥的都市小说在中国现代城市文学的发展史上具有拓荒性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刘高兴是贾平叫长篇小说《高兴》中的主人公,作者试图与故事中的主人公进行平等的对活与交流,以民间的视角来审视农民工的生存世界,讲述农民工眼中(或者说是作者眼中)的悲欢离合与人情世态,不显声色地倾注了作者的情感与判断。  相似文献   

12.
在<高兴>这部作品中,贾平凹通过其底层叙述,展示了底层生命的活力及其精神亮色.刘高兴的形象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作者对道在民间的别样理解.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出现了几股引人注目的创作潮流:左翼文学、新感觉派和自由主义文学.他们的作品或将阶级内涵融入文学之中,以革命的名义大胆地想象"都市文明";或对城市繁华进行隐性思考,把难以言喻的精神绝望转变成了"思乡"情感;或用乡土的视角衡量都市与乡村,试着探寻拯救古老中华民族文化的途径……尽管创作倾向各有不同,但在表达现代都市意象方面,却表现出了惊人的相似:"都市"否定的情感叙事.这一情感叙事就形成了阶级话语中的都市消解、现代叙述里的都市质疑、乡土呼唤下的都市逃亡,其中昭示着社会的深刻变革,也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知识分子的乡土情结、恒定的民族心理以及他们在"现代性"进程中复杂的情感变化.实际上,"都市"意象作为1930年代文学的一个醒目现象,为深入研究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品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参照物.  相似文献   

14.
自《废都》始,贾平凹的小说中陆续出现了一个新的人物形象系列——"打工者",这些"打工者"为融入城市艰难打拼,他们中有周敏、柳月等"拉斯蒂涅"式的个人奋斗者,有高兴、五富等进城"讨生活"的农民工。他们有各自的理想追求、痛苦艰辛、迷茫困惑,跟城市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对城市是亲和而非对立的,这是社会发展的主流。作者意识到忽略城市带给"打工者"的快乐新奇的另类生存体验,对底层人群居高临下的怜悯与关怀,是对人性的另一种形式的压抑与践踏。  相似文献   

15.
面对文学期刊的生存困境,文学期刊纷纷选择转型来维持生存,其中《花溪》放弃文学期刊高高在上的姿态之后,运用现代传媒的营销理念,亲近读者又引导读者,走入自己创造的时尚都市爱情文学的世界。从一本纯文期刊,转型为时尚都市和文学相结合的期刊。是难得既保存了文学自身优势又成为具有广泛市场的文学期刊。通过分析《花溪》的转型,可以为其它文学期刊的生存提供一个合理借鉴,甚至出口。  相似文献   

16.
都市中的忧郁与想象——论戴望舒的情感生活与诗歌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的性格特点和生活观念导致了戴望舒婚姻爱情的失败,而情感生活的悲剧则使得戴望舒的诗歌创作不可避免地带上了瞬间浮华的现代都市色彩和孤独忧郁的情感基质。在戴望舒的诗歌中,“丁香”与“蔷薇”、“夜”与“梦”是两组具有代表性的意象,前者是忧郁的爱情生活的象征,后者则是都市浮华中孤独的人生体验。 学史  相似文献   

17.
艾兹拉·庞德是现代主义诗歌运动的旗手与领袖,他对美国以至世界诗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处于建构时期的中国现代都市诗当然不可避免地有着庞德影响的痕迹.庞德所重视的现代都市一瞬间的"震惊"体验,在中国现代都市诗中体现为不同的表现形态:这既有面对都市的雄奇与伟力的毫不掩饰的惊奇与赞美,也有初到都市产生的不适与迷惘,还有长处于都市的落寞与漂泊.庞德对20世纪中国现代都市诗创作主体"现代"诗派与左翼诗的影响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庞德对"现代"诗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情感的复杂多义与表现情感多义的手法上.中国左翼诗人则主要在对劳动者的歌颂与礼赞和对都市罪恶的批判等主题表现上接受了庞德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从"十七年"农村小说中亲情、友情、爱情等人与人之间情感关系的描写来透析人们之间关系的亲疏变化。一方面,情感的侧重点集中在了"同志"式的友情上,在公共事业中萌发的友情成为超越亲情和爱情之上唯一可以信赖的情感关系;另一方面,由于公私斗争的严峻现实,这一切情感关系都开始以"阶级"为建立基础。  相似文献   

19.
女作家张欣始终对现代都市人的情感状态、生存状态作近距离的关注。其小说的底蕴隐含着"人生无处不苍凉"的凄凉,写出了都市物质欲望对人性的腐蚀,金钱对爱情的摧毁,但是张欣又无意于对都市进行批判,而是以关切的心情注视着都市人生命的韧性,善良的情怀充溢于作品中,在小说中留有一点苍凉的美。  相似文献   

20.
我看拾荒者     
说到垃圾,人们大多远远避之,而恰恰有这么一个群体,他们依靠捡垃圾生活在城市的边缘,每天都伴随着恶臭而生存,挣着在都市白领们眼中看来简直微不足道的收入,默默地用自己的汗水支撑起生活的信念,维系着明天的希望……他们被人称作:拾荒者。拾荒者日益发展成为拾荒大军,并且有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