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图片新闻已成为一种实际独立的新闻文体,为与文字新闻相称,也可以把图片新闻称为形象新闻。 北京日报比较重视并认真抓形象新闻,是从报道北京亚运会开始的。  相似文献   

2.
如今,创新已成为时代的主题,贯穿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新闻宣传也不例外.胡锦涛总书记在考察人民日报时,提出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五个必须”,其中包含的创新理念,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新闻战线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济宁日报作为地市级党报的一员,应当以实际行动在新闻工作中改革创新,让主流媒体声音更权威,让舆论引导更有力.  相似文献   

3.
黄冈市背靠大别山,面临长江,是革命老区。因各种原因,现在经济还不发达。从新闻摄影角度讲,在市内很难碰到在全国独一无二很有影响的新闻事件。在客观条件不利于新闻摄影的情况下.如何拍出更多更好的新闻照片?实践使我体会到只有立足本地,调查研究,发挥优势,从借鉴中再创画面,才能真正做到常柏常新。立足本地勇于创新从新闻报道角度来说,黄冈市平时经常发生的多属非事件性新闻,突发性、重大性的新闻.可以说一般是很难遇到的。那么,要想新闻照片真正成为“独立兵种”,取胜于人,就必须分析自己所处的环境的特点与优势,寻找出…  相似文献   

4.
春耕、夏锄、秋收、冬藏,农事活动和农业工作都有着明显的季节性,农业报道围绕着生产和党政部门的中心工作,同样表现出季节性。因此,有人把农业报道称为唱“四季歌”。当前,一些地市报的“四季歌”却存在“五多五少”。着眼领导工作的报道多,着眼农民、基层的报道少;会议报道多,反映农村生活、农民劳作的报道少;季节性的应景报道多,有深度的报道少;结果式、“马后炮”式的报道多,进行式、指导性强的报道少;形式呆板的报道多,充满乡土气息的报道少。笔者认为,四季歌唱不好,虽然和农村改革的进程、农业生产的实际等客观因素有一定联系,但根本的原因在主观方面。通过编辑记者的努力,“四季歌”不仅能够唱好,而且还有一定的方法可以掌握。  相似文献   

5.
6.
如何让"新闻四季歌"常唱常新是业界一直努力的方向,多家媒体实践证明,集束性报道、寻求新的表现方式、反向切入、突出情感力量、与受众互动及做好整合等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7.
广播依靠声音传递信息。这样,广播就具备了声音感染力功能的优势。写作广播新闻,要注意发挥这一优势,取得报纸新闻达不到的效果。在广播中,听众无法看到用文字描述的东西,而是依靠记者把新闻事件绘成一幅声音的图象提供给人们。这就要求广播新闻尽量写得生动形象,悦耳动听。我们向广大听众作报道,进行宣传,目的就是要帮助大家了解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达到理性的认识。但是,理性认识必须依赖于感性认识。如果广播宣传从概念到概念,就理论谈理论,没有充分的材料,空泛说教,就违背了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也就不容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老舍说得好:“我们应当把大道理先在心中消化了,而后用具体的事、现成的话写出来。”我们写广播稿应尽可能把一般的道理,讲得具体生动,用看得见,摸得着,想象得出的具体事实,来代替抽象的概念。比如,“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这样一个深刻的哲理,毛泽东同志用“鸡蛋因得适当的温度而变化为鸡子,但温  相似文献   

8.
广播电视报栏目不宜过多。栏目大多了,就不能保证每个栏目都能经常有见报的机会,有的栏目必然会隔了很长时间才露脸,起不到设栏的作用,而且栏目太多,必然给人杂乱之感,使应该受到重视的栏目不能有效突出,也就违背了设栏的本意。此外,版面上充满了专栏,栏外的文章就上得少了,版面就会显得呆板单调,缺乏生气,老是一幅生硬面孔。所以每次的版面至少应有一半的篇幅刊发栏外文章,这样,报纸的版面才能做到丰富多彩,灵活多变,不拘一格,杂而有章。栏目应创名牌。《九江广播电视报》一直在努力创办名牌栏目,尤其是在评论性栏目上狠…  相似文献   

9.
新华社出版的“新华社新闻稿”,从今年9月1日起已改为报纸版,并改名为“今日新闻”。“今日新闻”现在每天出版对开一张半,共六版,以后根据稿件多少,将有时增加或减少版面。改版以后每份售价一角五分,全国各地邮局都可以订阅。“今日新闻”不是报纸。它只刊登新华社每天发给中央和各省、市报纸的新闻稿件,它没有自己  相似文献   

10.
档案展览要常展常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档案展览是对广大青少年、社会公民进行爱党、爱祖国、爱家乡教育的有效手段。多年来,各级档案馆利用这种形式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宣传教育活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对信息需求的提高,档案馆如何适应形势的变化和社会的需求,更有效地开展档案展览,在展览的内容、方式、方法上创新,挖掘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内涵、化内涵、精神内涵和思想内涵,做到常展常新,  相似文献   

11.
“喝茅台酒,写廉政稿”,“吃山珍海味,写艰苦奋斗”——这是群众对某些记者尖锐而绝妙的批评讽刺。群众已经把党政机关的某些腐败现象与记者的某些歪风连在一起了。有些记者抬高新闻产品“成本”,严重败坏着党和政府喉舌的声誉,严重损害着人民记者的形象。这是值得引起整个新闻界警惕的问题。我国新闻记者有着光荣的传统。就说新闻作品的范例——焦裕禄这篇人物通讯吧,作者的工作、生活费用可折成多少“成本”?也许没有人计算过。然而人们都知道,穆青等老同志是走泥路,雪路、磨鞋底,喝凉  相似文献   

12.
《今传媒》1997,(8)
“新闻扶贫”要“实打实”文/湖北·吕道宁最近,中国记协向全国新闻界发出开展新闻扶贫活动的倡议,从中央到地方已有不少新闻单位积极响应,快速行动。远的不说,就说在基层数百家地市报中已涌现出不少新闻扶贫的先进典型。如《闽东日报》总编辑王绍据写了12年的扶贫...  相似文献   

13.
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逝世的消息,原该是由内地新闻传播媒介首先发布的新闻,可这次又被香港的报纸抢了个先。这不仅引起了读者对内地新闻传播媒介的批评,而且也引起了新闻界同行的又一次不满。改变新闻“出口转内销”,按新闻规律办事,这是近几年来新闻界一直在呼吁要求解决的一个问题.但是,时至今日,这种情况的改变,为什么微乎其微,变化不大呢?原因也许是多种多样的,就内地新闻界来说,我以为积极地去抢新闻的意识和行动不强烈,是原因之一。仍以沈从文先生逝世的消息来说,既然有的报社已从海外传播媒介得知沈先生逝世的噩耗,为什么非要向新华社索稿不可,而不派自己的记者前去采访,播发消息?对于这样一条消息,大可不必吊死在新华社一棵大树上,各报自己完全可以争发独家新闻。  相似文献   

14.
地市报由于人员、条件限制。鲜有独试的“美编”,常常是文字编辑、版面编辑“一锅端”,即版丽“责任编辑”。笔者以为,相埘于不少大报拥有专业的美编而斋,这样的“一条龙”也是有优势的,至少省去了责编与美编沟通的麻烦。  相似文献   

15.
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逝世的消息,原该是由内地新闻传播媒介首先发布的新闻,可这次又被香港的报纸抢了个先。这不仅引起了读者对内地新闻传播媒介的批评,而且也引起了新闻界同行的又一次不满。改变新闻“出口转内销”,按新闻规律办事,这是近几年来新闻界一直在呼吁要求解决的一个问题。但是,对至今日,这种情况的改变,为什么微乎其微,变化不大呢?原因也许是多种多样的,就内地新闻界来说,我以为积极地去抢新闻  相似文献   

16.
学是通过语言形象的艺术,它可以使读感同身受,其实,新闻作品也需要形象地描绘现实,新闻写作不仅要用事实“说话”,更主要的是用活生生的形象“说话”,尤其是速写,特写和现场短新闻等体裁更应如此,介是,有不少编辑记只重视抽象枯燥的途述,不重视绘声绘色地描写,有的记在新闻中偶到有一段形象描绘,编辑常以“新闻要简炼”为名而将其删除了,看部分获奖新闻作品,甚至获大奖的新闻作,我是因为题材新颖和分量较重,其字表达则是不敢恭维的,作品虽然语句通畅,事实叙述清楚,但字干巴,可读性较差,新闻作品的社会效益就大打折扣了。  相似文献   

17.
报纸每天都用大量的篇幅刊登新闻。那么,怎样使新闻写得生动、引人呢?以自己的拙见,力求运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是个很重要的方面。一篇好的新闻,除了事实过硬、感人(这是增强新闻可读性的基础)之外,就是语言了。因为只有语言才能把事实准确、生动的表达给读者。常言说,舞蹈表达思想感情靠动作和表演;绘画表达思想感情靠线条和色彩;文章则要靠语言。没有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事实虽好,也难打动读者的心。语言是增强新闻  相似文献   

18.
晓方 《新闻前哨》2011,(4):93-93
夸饰是汉语的一种修辞手法,主要用于文学创作。但即使是文学创作,也要用得好恰到好处,否则就违背了事理,正像刘勰说的“饰穷其要,则心声锋起,夸过其理,则名实两乖。”  相似文献   

19.
20.
袁金玉 《新闻前哨》2007,(12):52-53
新闻采编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从事了二十多年的新闻工作。摸索出一些道道,将之总结为二十个字:思路要清,数字要准,行文要活,结构要紧,文字要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