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和《宿舍人际关系诊断量表》对西南民族大学652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民族院校大学生的社交回避及苦恼状况得分显著高于大学生常模,并且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和年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民族院校大学生的寝室关系质量良好,仅在性别和经济状况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廖星  孙颖 《沧州师专学报》2010,26(2):70-71,75
采用问卷法对大学生社交回避及苦恼与自信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采用个人评价量表和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对重庆文理学院和河北经贸大学492名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测查,结果表明:自信程度与社交回避及苦恼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负相关;社会相互作用自信、同人谈话自信、爱情关系自信、总体自信、体育运动自信、心境状态和外表自信以及学业表现自信对社交回避及苦恼具有明显的预测作用,并以社会相互作用自信的预测力最佳。  相似文献   

3.
对459名在校大学生性格与社交回避及社会苦恼的相关关系进行了测查探索,以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S)和A型、B型性格测试.结果:男女生社交回避量表得分、社交苦恼量表得分和SADS总分有显著差异(p<0.05);不同的性格类型个体在社交回避和社交苦恼及SADS总分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性格测试总分与社交回避和社交苦恼及SADS总分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关.结论A型性格类型的大学生其A型倾向越明显,越容易产生社交苦恼,更易出现社交回避行为.  相似文献   

4.
探讨大学新生的社交回避与苦恼、羞怯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相互作用.方法:对 80名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社交回避及苦恼和羞怯进行调查.结果:心理健康总分与羞怯、社交回避、社交苦恼存在显著性正相关;羞怯与社交回避及苦恼存在极显著性正相关;羞怯对心理健康有较大的预测作用而社交回避、社交苦恼对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不显著,社交回避、社交苦恼对羞怯有很好的预测作用.结论:对新生进行人际交往训练,提高勇气和胆量可能是改善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大学生社交回避及苦恼与生活事件的关系。方法:以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对郑州市三所高校530名学生进行整群抽样问卷调查。结果:(1)不同性别的大学生社交回避及苦恼总分、生活事件总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男生高于女生;(2)不同类型高校的学生在生活事件总分上差异显著(p<0.05),军校生高于普通高校学生;(3)生活事件总分与社交回避及苦恼总分、各因子呈现显著正相关。结论:大学生生活事件越多,越容易产生社交苦恼情绪,出现社交回避行为。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过程往往存在着许多困难,对社交情境焦虑、恐惧,行为上表现出社交回避,性格上孤僻、独来独往,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研究发现,自我和谐总分及三个分量表在性别、学科、独生情况三个类别中的差并没有统计学意义,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及两个分量表在性别、学科、独生情况这三个类别中也不存在显著差异,社交回避及苦恼的总分与自我和谐总分正相关,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与自我灵活性对回避和焦虑都有显著的回归效应,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对回避和焦虑具有较大的正向预测作用,自我灵活性对回避和焦虑具有负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7.
寝室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强高校寝室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寝室文化的育人功能,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深入走访学生寝室的基础上,本文将现阶段高校寝室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类总结,试图探索高校寝室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由于高校的授课时间和地点不固定,班级的概念相较于中学明显弱化,寝室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交流的重要场所之一,寝室关系是大学生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融洽的寝室关系,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也有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正确处理寝室关系对当代大学生来说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9.
由于高校的授课时间和地点不固定,班级的概念相较于中学明显弱化,寝室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交流的重要场所之一,寝室关系是大学生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融洽的寝室关系,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也有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正确处理寝室关系对当代大学生来说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0.
采用问卷测量法,以495名大学生为对象,考察了社会性问题解决、社交回避和苦恼与网络成瘾倾向的关系。结果表明:(1)积极问题解决倾向、理性问题解决与社交回避和苦恼以及网络成瘾倾向均呈显著负相关,消极问题解决倾向、回避型问题解决与社交回避和苦恼、网络成瘾倾向之间以及网络成瘾倾向与社交回避和苦恼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回避型问题解决、消极问题解决倾向、社交回避和苦恼均可正向预测网络成瘾倾向;(2)社交回避和苦恼在消极问题解决倾向、回避型问题解决、理性问题解决与网络成瘾倾向之间均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大学生的社会性问题解决可通过社交回避和苦恼间接影响其网络成瘾倾向。  相似文献   

11.
通过问卷法对95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考察羞怯与社交焦虑、社交回避的关系及性别在其中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羞怯、社交焦虑、社交回避三者间相关显著,性别在羞怯与社交焦虑、羞怯与社交回避的关系中均有显著的调节效应。男女大学生的社交焦虑、社交回避均能被羞怯显著预测,但是男大学生回归方程的斜率小于女大学生回归方程的斜率。与男生相比,不同羞怯水平的女生在社交焦虑、社交回避上的得分差异更大。  相似文献   

12.
采用问卷调查法,研究中学生完美主义与社交关系之间的关系,提出改善中学生社交关系的建议与对策。实验结果表明:中学生完美主义与年级存在显著地负相关关系;中学生完美主义与学业成绩没有显著相关;中学生完美主义高分组和低分组在社交关系上有显著差异;中学生完美主义与社交关系总分存在负相关,但不显著,只是接近显著(0.054)。  相似文献   

13.
寝室管理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在素质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重视学生寝室管理显得更为重要。做好寝室管理工作,可以提高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及法制观念,构建和谐寝室环境;通过卫生、内务管理,安全、防盗及自我保护意识可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升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提高学生安全意识;通过组织学生加入寝室管理这个过程,可以提升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综合能力,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如何提高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选取广东省佛山市2所乡镇公办中学的160名学生,采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和“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实验组进行团体辅导干预。通过实验组前后测的对比研究及与没有参加团体辅导的班级对照发现,实验组的学生在经过8次团体辅导后,交谈、交友、异性交往和待人接物这四个因子得分均比辅导前有所降低,均呈现出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学生则没有显著变化;实验组和对照组在社交苦恼、社交回避两个因子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研究表明,短期的团体辅导能够有效促进学生人际关系的改善,但对降低学生社交回避行为和缓解苦恼情绪的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15.
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在我国的普及率越来越高。社交网络在这个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应运而生,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使用社交网络的队伍,与网友分享心得体会和见闻感受。社交网络的出现给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可以利用社交网络这个载体增强实效性;另一方面社交网络也为民族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挑战。本文根据调查研究,了解民族高校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现状,发现社交网络对民族高校大学生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寻求适合在社交网络时代加强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寝室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营造安定舒适文明的寝室环境,对大学生的成人成长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目前大学生寝室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目标和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7.
高校寝室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饯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劳动者,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途径和载体。本文从文化的视角对大学寝室文化的育人功能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社交回避及苦恼状况,探讨其影响因素,采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S)为调查工具,对四所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施测,并运用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社交回避及苦恼得分高于常模,且与常模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社交回避程度在独生、父母文化程度、父母离异、课余时间对网络的沉溺、曾受处分以及娱乐能力这些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或P〈0.01);社交苦恼在家庭年收入、娱乐能力上存在显著差异(P〈O.01)。娱乐能力和独生是社交回避和苦恼状况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质量与孤独感的关系.方法:使用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质量调查问卷和孤独感量表对23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①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质量总体在居住地上差异显著.②大学生孤独感在性别和家庭经济情况上差异显著.③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质量与孤独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结论:①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质量总体上是良好的.②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孤独感.③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质量问卷各因子对孤独感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观现状进行了解析,论述了民族观教育对于民族高校乃至整个民族地区的作用及意义,在此基础上试图建构适合民族高校大学生民族观教育的整体框架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