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科学课程改革以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公民为目标.科学课程从内容、大概念和课程能力三个维度联系科学知识、原理与实践,从幼儿园到12年级不断发展学生对"科学故事"的理解以及"提问与预测""计划与实施""处理与分析数据和信息""评价""应用与创新"和"交流"六个方面的探究能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科学课程可...  相似文献   

2.
"协商课程"理念倡导教师与学生在课程活动中的协商对话,它通过对学生的"赋权",引导学生参与到课程的设置、开发、实施以及评价等过程之中,从而促进课程权力的均衡分配。"协商课程"理念通过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平等协商,可以保障学生的课程权力和公民权利,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公民品质,提升公民教育的效果。因此,公民教育有必要以协商课程理念为重要基础,建构以公民课程和品德课程为核心的协商课程机制,发挥课程生活的隐性的公民教育功能,以此来提升公民教育的公共性与民主性,使公民课程真正以公共价值原则为导向,最终促进学生的公民品质和公共精神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社会行动取向公民教育课程是对社会科"传递公民资质模式"、"社会科学模式"与"反思探究模式"以往三种教学传统的超越。这一取向以"理性正义,感性关怀"为核心理念,体现出以下特色:课程内容上具有意义性与挑战性,课程组织上具有渐进性与统整性,课程实施上具有主体性与持续性,课程评价上具有反思性与整全性。  相似文献   

4.
<正> 初中生物课程改革是一场涉及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材与课程资源、教学方式与行为、评价体系等诸多方面的改革。课程改革确立的指导思想和目标,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反映了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初中生物课程改革实施6年来,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初中生物教育的面貌焕然一新。但是随着改革的纵深推进,一些问题、矛盾  相似文献   

5.
新西兰公民教育课程的发展经历了"殖民化时期"、"自由进步主义时期"和"新保守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矛盾调和时期"三个不同的阶段。新西兰通过"社会研究课程"和"健康体育综合课程"来实施公民教育,每门课程由模块和议题组成,课程实施注重过程、体验和环境创设,课程评价强调多样化和整全性。我国公民教育实践需在公民资质界定、课程内容组织、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上作出一定调整,以培养国家发展和民主建设亟需的现代公民。  相似文献   

6.
我国基础教育正在进行着一场史无前例的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历史赋予基础教育的神圣使命,而课程评价观的转变更是推进素质教育进程的重要枢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7.
宋如堂 《教师》2010,(14):51-51
一、前言 伴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和国际教育交往的拓展,伴随而来的是国家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全国启动,这次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不是换一套教材,也不是调整教材内容,而是一场教育理念的更新,是一场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整个课程改革涉及课程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师资培训等,是一场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  相似文献   

8.
小学课程改革从总体上看,整体规划、协同推进不够。为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整合利用各种资源,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常州市博爱小学以"主题课程"的开发、实施与评价为有效途径,致力打造理想的教育生态。"主题"来自干学生的兴趣,在一段时间内各个学科围绕这个兴趣点,结合学科课程标准有序开展教学。同年级的各学科教师和学生、家长、社会人士共同规划,共同实施,共同评价,注重全面联系,突出整体价值,使教育场中的所有生命体都裹挟进来,这是一种强调动态过程和追求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态改革。  相似文献   

9.
90年代初,墨西哥政府公布了教育现代化规划后,随即掀起了教育改革的浪潮。墨西哥中小学课程改革即是这次教育改革的第一个重大步骤。从93—94学年起,墨西哥实施了新的教学计划,对中小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都进行了重大改革。本文仅对墨西哥中小学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作一综述,为我国小学数学教师、学科  相似文献   

10.
学生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受益人,不同程度地缺席于课程改革的场域之中,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不同程度地消失在课程改革的视阈之中,这种缺席和消失是"有罪推定"下的"规训化"的教育预设及其行为的结果.在具体的课程实施中,学生真实的生活体验、不同的思维方式、多样的探索经历都是十分珍贵的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11.
课程评价:职教课改中的重要环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评价起着保驾护航的关键作用.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评价,必须明确"谁来评价"、"评价什么"、"如何评价"几个问题.在评价实践中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整体化、评价过程全面化.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素质教育观念的重要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师资培训以及保障支撑系统等,是一个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决不是换一套教科书,也不是课程内容的调整,而是一场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素质教育观念的重要实践,必将对我国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公民教育的最大问题是公民普遍缺乏公民意识,综合课程的开展促进了公民意识的培养。本文对综合课程的课程目标、教材内容、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对推进我国公民意识教育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任务。从2001年开始实行的新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战线一场深刻的变革,也是推进教育事业发展和提高教师全面素质的契机。纵观此次基础教育改革,有六大目标,就课程评价而言,原有的课程评价远远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在课程改革背景下课程评价应注重学生的过程评价和发展评价。  相似文献   

15.
走进新课程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决不只是换一套教科书,也决不单是课程内容的调整,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整个改革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的改革,教材的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和师资培训以及保障系统的建立等,是一个由课程改革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一现在,大家已有共识,真正影响和解决本次课程改革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观念,是是否具有与时俱进的教育观念。这里的“时”是指当前一个时期内,教师要建立符合时代发展的,与新课程改革同步的具有…  相似文献   

16.
一、课程改革的目标1、课程改革的六大目标①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变为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和良好道德培养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②体现课程设置的综合性、均衡性、选择性。③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和适应性 ,改变以往课程多、繁、深、旧的状况。④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和创造能力、实现学习方式的改革。⑤建立课程评价项目多元化 ,评价项目多样化。⑥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模式。2、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各国专家普遍认为 :科学素养应被看作社会公民和消费者应具备的、最基本的对于科学技术的理解。包括三个方…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我国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声势浩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一次改革是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深化,触及教育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包括教育理念、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评价等。不管哪方面的改革,其目的都是为了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在新课程的价值观下,我们应该重新思考语文教学应如何进行,才能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高校服务学习课程,是以社区真正需要的具体服务的活动为取向,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参与,关注学生服务后的反思,增强学生公民责任,社区服务与学科课程相结合的一门独特的反规范课程[1]。服务学习课程是一种新型的公民教育课程,在香港和台湾地区得到较为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在我国大陆也已进行实践。研究表明,服务学习课程是一种有效的公民教育方法。服务学习课程的设计以传授公民知识、培养大学生的公民责任感和公民参与能力为明确的公民教育目标;服务学习课程的实施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公共精神、宽容与妥协精神以及独立精神等公民精神;服务学习课程的评价强调大学生以公民的方式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9.
课程思政改革在全国各类型高校产生广泛影响,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课程”“思政”融合难问题成为改革痛点,相关研究尚未充分开展。基于课程场视角的研究发现,课程思政实践处于心理场和环境场两大场域之中,其动力是多元的。破解“课程”“思政”融合难,应从促进环境场和心理场的和谐互动着手,其有效途径就是以课程思政促进专业与课程规划,引导师生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目标相吻合;遵循教研评价规律,创新课程思政评价机制;以课程思政反哺教师教学,推动教师形成专业自觉;深化对课程思政本质的认识,引领师生实现价值寻根与价值自觉。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初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最大的亮点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它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调整、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的实施、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管理、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师资培训以及保障支撑系统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