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校文化的迷失,是目前普通高中文化建设的重要特征。普通高中应该根据自己的历史和传统,对学校文化进行准确定位,形成自己的主题文化;根据主题文化,提炼和孵化出学校教育哲学和精神文化,获得并拥有屹立于品牌学校之林的精神力量,形成一定的价值导向;学校还应通过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环境课程等来建设主题文化,使主题文化真正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2.
学校文化是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构成的。物质文化是为了教育目的的实现而建造和设置的各种物质设施和环境的总称,是学校文化的第一层面,是载体文化;制度文化是保障学校正常运行的学校管理制度体系,组织机构与结构,规章制度以及人际关系等内容;精神文化是学校师生在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存在于头脑中的价值观念、社会态度、思维模式、审美情趣、生活习惯以及其生活方式等现象的总称,它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当然,上面对于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精神文化形态的划分只是相对的,实质上,它们是相互交叉、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3.
乡村教育的“悬浮态势”是乡村教育在城市文明主导的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整体性表现,表现在乡村教育在国家教育规划中的缺席、与本土文化的断裂、乡村少年身份认同的迷失及乡村教师脱离乡土的城市情结等,这是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教育制度的失衡、乡村文化的虚化与受教育者个体精神价值的迷失等所致.提升乡村教育在教育发展规划中的地位,加强乡村本土文化与乡村教育的融合,立足乡村教育实施制度化改造,建立“平等且融合”的城乡教育交流机制,将乡村教育推向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高校学业考试作弊现象的社会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学生、学校、社会以及文化传统四个层面探微,认为高校学业考试作弊是学校场域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以追求分数为表象,以追逐位置和争夺资本为目的的主动“求生”策略,他们用异常的方式表达了对教育教学公平的渴望。而唯分数论的教育评价体系及僵化的考试形式对学生“超越”和偏离学校规章制度负有责任,反映了高校在教育理念、教学质量观、人才观、学生观等方面的迷失。当然,学历社会、考试社会中考试功能的畸变以及文化传统中重视考试的教育价值取向也隐含了高校教育逐渐由知识到标签的异化之路。对其防治乃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和长期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汶川大地震后,灾区教育生态环境面临诸多问题:社会支持力削弱;学校规模膨胀;教师数量不足、专业化程度不高;新建学校文化迷失;家庭教育环境和教育能力恶化;学生心理创伤严重。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构建与优化灾区教育生态环境的策略:转变观念,增加社会支持力;在学校规模既定情况下增加班级数量,缩小班额;增加教师编制和加强培训;从环境文化、活动文化和精神文化方面建构学校文化;营造温馨家庭环境和为孤儿寻找有利于成长的家庭;通过心理干预机制和开展生命教育、亲情教育、挫折教育保证学生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6.
关于学校文化有研究者指出,学校文化在任何学校都客观存在,它和学校传统及组织实态有关,是学校主体成员对学校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价值观、决策方式、行为准则、视野、目标、气氛、发展的欲望、激励方向等文化要素的自觉的不自觉的选择、认同并自觉执行的那一部分,是以教育教学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组织的文化。学校文化包括三个层面:外层物质文化、中层制度文化、内层精神文化,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学校文化建设重在规范养成,贵在形成传统,成在精神提升。学校文化也理所应当会因学校的不同而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7.
城乡文化一体化与乡村学校的文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是文化的生命机制,乡村学校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当前乡村学校自觉或不自觉地放弃应有的文化担当。面对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乡村学校逐渐迷失自我,陷入尴尬的文化困境。坚持城乡文化一体化的发展方向,以生态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立足平等原则、差异原则和补偿原则,乡村学校一定能走出文化困境,培养出具有文化担当、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合格公民。  相似文献   

8.
<正>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方便,这使得很多缺乏认知能力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国外文化的影响,而自我迷失。为了能够使得青少年在未来担任起民族复兴的大任,要求学校在这个时代采取有效的措施构建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在对孩子进行知识教育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引导孩子去正确地看待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产物,并且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底蕴传授给学生,让中国的青少年感受到中华民族的魅力和风采。本篇文章对新时代学校该如何构建校园文化进行了研究与分析,  相似文献   

9.
王珊 《山东教育科研》2012,(17):25-27,31
教师的教育信仰是教师对教育终极理想的精神诉求、情感认同并以之为行为准则。是教师对教育应然价值超越实然状态的境界追求。教师的教育信仰随着现代社会的去信仰化以及教师自由意志的沦丧而逐渐迷失,教师陷入了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生存困境。探索教师的教育信仰的文化源.释放其文化力,使教师的教育信仰回归教育的本原,最终在现代语境中得以重建。为此,必须关注教师的存在、重塑教师的自由、提升教师的人生境界并建立教师对教育的科学认知。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大学教育中的功利主义倾向严重,可具体表征为效益为重、急功近利、享乐泛化、精神迷失等方面。因此,需要从大学精神、制度建设、文化建设以及大学人的道德践行等方面加以建构,从而实现超越功利的教育理想。  相似文献   

11.
学校精神是赋予学校以生命活力并反映学校历史传统、学校意志和师生员工的审美标准、价值观念的一种非实体性的精神文化 ,它属于学校文化的范畴。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网络文化正日益介入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传统的学校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网络文化对学校精神的挑战1.“科技至上”的工具理性削弱了学校精神赖以发育的人文环境学校文化的研究学者们将学校文化分为四个层次 ,即物质文化 ,主要包括学校教学、科研、生活所需要的物质设施和物理环境等 ;制度文化 ,主要包括各种规范化、正常化了的规章制度等 ;行为文化 ,由…  相似文献   

12.
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是确认并保障学校教育专业品质的关键变革领域。它可以将体现学校精神文化的标识系统、历史成果、现实成果等文化作品作为运思平台,用以透视表述方式程式化、学校特色不清晰、思考线索混乱等问题,着力辨析和形成本校在理解和彰显教育真谛方面的主见,选择适合本校的办学理念,并将其渗透于日常教育活动之中,化为生动的实践形态、培育彰显本校文化特色的新英雄和新作品。  相似文献   

13.
沈红 《生活教育》2013,(4):86-87
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最高层次,是学校的办学核心,是学校的灵魂所在。要办好一所学校,必须具有独特的学校精神文化,引领师生的理想目标、精神信念、价值观念。本文首先解释了行知人本教育思想和学校精神文化的概念范畴,然后阐述了行知人本教育思想在学校精神文化中三个作用,最后从办学思想、特色课程、意义活动等三个方面论述了运用行知人本教育思想打造学校精神文化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学校教育对儿童的道德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学校的道德文化、学校的精神气质直接作用于儿童的道德精神的形成。因此,学校整体上必须是一个道德结构,必须是道德性的机构。学校教育中的各种不道德性是道德教育失去实效的根本原因之一。塑造学校的道德文化就是对学校进行道德改造,就是形成一种促进教师、学生的道德人格以及组织本身的道德性不断向优秀发展的文化,让道德价值和道德追求成为学校文化的一部分,把学校建设成具有道德性的教育共同体。  相似文献   

15.
正伴随着改革开放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内外各种信息和思想观念冲击着现代人的生活。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精神生活却处于迷茫困惑的状态,这种状态甚至延伸到了教育领域。在农村的中小学,许多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发展方向存在着教育价值迷失的现象。习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要从娃  相似文献   

16.
教育发展到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教育的发展取决于教育的条件,更取决于教育的内涵。学校教育的内涵是学校发展和改革的根本动因,在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练市小学以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为指导,着重内涵发展及学校文化的提升,进行教育创新,逐步形成我校的学校文化特色。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化的有机融合学校发展中,精神文化是目的,是学校文化的核心。物质文明是实现精神文化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能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将有助于陶…  相似文献   

17.
课程是学校育人的核心,课程文化则是学校文化的主体,建设课程文化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抓手。一、学校课程文化及其核心内涵学校课程文化可以概括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其中课程物质文化,主要是指课程实施的客观物质条件,诸如各种教材、教学多媒体、校园、校舍等。课程制度文化,  相似文献   

18.
学校会议室既是教师集会的场所,也是各种接待和宣传活动的场所。会议室文化是学校精神的体现,承载着对内凝聚师生心智、对外宣传学校办学理念及教育宗旨的任务。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山西省8所高校不同学科2154名大学生的调查发现,自然科学类、工程技术类和人文科学类大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程度存在差异。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工匠精神教育重广度轻深度、未充分利用好各种教育渠道、学科普遍缺乏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对我国工匠精神缺乏自信等。需要从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有效联动、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的有效转变等方面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20.
为了满足时代的欲望,大学正在迷失自己,教育逐渐平庸.面对大学排名带来的"被平庸"等问题,大学需要坚定方向,围绕"立德树人"完善教育之魂;停止模仿,专心教育重塑大学组织文化的人性引领;关注人性,让大学精神重焕新生;止于至善,在时代精神的张力中超越平庸,构建一种面向未来世界的理想高等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