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才成为了现在蕴含着智慧与精神的所在。而古诗文是其最有魅力的精髓所在。但是随着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当代青年人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越来越少,因此教师们不仅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对于青年人的传统文化教育也不能落后。因此本文就以初中古诗文教学为例,浅谈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2.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在中学语文教育中,适当地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因此传统文化教育对中学阶段的学校教育有重要影响。本文以初中古诗文为例,探讨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中的重要性以及教学措施。  相似文献   

3.
作为初中语文教学课程的重要组成要素——古诗文教学占有较大的比重。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教师不仅应当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融入,同时还应当积极探索灵活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积极性,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首先探究了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古诗文教学及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然后分析了初中古诗文教学的现状,最后针对如何加强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古诗文是整个初中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内容,同时,它也是学生感觉最为头疼的一大部分。从传统课堂来看,大多数时候,教师所采用的古诗文教学模式十分呆板。为改变这样一种教学现状,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实际了解,利用多种教学方案来改革课堂。学生这时也在古诗文学习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为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效果,在如今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整体课堂教学的生动趣味。利用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朗读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以传统文化作为切入点,剖析古诗文,构建有效的传统文化情景。在多方课程改革过程中,全面提升学生素养。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19,(97):47-48
在党十九大会议之中,习近平主席推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华昌盛。"中国理想的实现,脱离不了文明的继承以及优化,脱离不了文化的发扬以及昌盛。在现如今社会背景下,怎么在教育过程之中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是目前所有教育工作者的都在为之奋斗的目的。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特殊文字载体,是学生在接受文化的熏陶以及洗礼过程中重要的一种方式。所以,语文老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古诗文能够给学生带来的传统文化熏陶以及教育价值,从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生价值观等。论文以初中古诗文教育作为例子,针对初中语文教育过程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开展探究。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民族瑰宝,古诗文包含了各个朝代的兴衰起伏与文化风情。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发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已经逐渐成为了当代教育的一项使命。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学习范围,同时还可以通过语文教学工作将古诗文的魅力更好地展现出来,帮助学生感受古诗文的文化内涵。文章首先对古诗文传统文化的教学现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传统文化教育在语文古诗文教学工作中的渗透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古诗文是我国的文化瑰宝,也是我们国家的独有文化。每一首古诗词中都拥有着不一样的意境,向我们表达着不一样的美。学生们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同时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所以在初中的古诗词教学中老师要能够注重在古诗词教学中加入传统文化,让学生们真正体会到古诗词的魅力。社会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国家对人才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所以在教学中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们的综合能力。我国是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需要每一位国民努力继承,进而将其更好的传承下去。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是一大重点,老师要加倍重视,有效地融入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学生们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20,(54):35-36
近些年来,对于初中语文来说,老师要充分地明确教学目标以及教学任务,让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得到真正地提高,以此更为有效地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代表着我们民族的精神,也关系着我们民族的兴旺,初中生作为当代青少年,有必要去弘扬和发展传统文化,这也是他们的精神使命。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就要及时地更新教学方法,改善教学过程,完成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将传统文化的精华渗透到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本文主要对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策略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9.
我国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这数千年的历史留下了无数灿烂的传统文化,这些都是古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在这些传统文化中,古诗词是其中极为璀璨的明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开展古诗词教学,能使他们掌握这些古诗词中蕴含的强烈感情,从而促使他们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入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因此,以初中古诗词教学为例探索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以供相关教师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古诗文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传统文化,还蕴含着无数的精神品质,是历史的记录。自古以来,古诗文凭借其深厚的底蕴让一代代祖国儿女备受熏陶。很多经典的古诗文都已成为我国的传统文化,被代代传承,人们也应对这些文化有新的理解与认识。古诗文之所以被人们所喜爱,其原因在于它有两种美感,一是韵律美感,二是形式美感。故而,完善古文教学,将传统文化教学与初中语文教育有机结合,对传承传统文化具有一定意义,值得普及与推广。  相似文献   

11.
《考试周刊》2017,(21):119-120
传统文化是我国在长时间文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优秀历史文化结晶,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适当的融入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能够对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加以培养,还能够促使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得到进一步强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我国民族凝聚力的增强产生着相应的积极影响。因此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必须加强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为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提供良好的支持。  相似文献   

12.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应充分挖掘古诗词中蕴含的丰富的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促使学生的人文修养得到提高,从而积淀更加深厚的传统文化内蕴。  相似文献   

13.
古代诗词是初中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优良的传统文化基础上有效地提高古代诗词的教学水平,已成为语文教师关注的重点。古代诗词的内容是实用的,并融入生活。在中学时期,通过对古代诗词进行合理的阅读训练,学生可以显著提高阅读技巧,并加深对未来学习生涯中中国悠久历史和文化的了解。  相似文献   

14.
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初中阶段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和文化储备的拓展有着良好作用,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古诗词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载体,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起着良好的作用。文章在这一背景下,对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策略进行探讨,以为初中语文教学水平的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古代诗词是初中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优良的传统文化基础上有效地提高古代诗词的教学水平,已成为语文教师关注的重点。古代诗词的内容是实用的,并融入生活。在中学时期,通过对古代诗词进行合理的阅读训练,学生可以显著提高阅读技巧,并加深对未来学习生涯中中国悠久历史和文化的了解。  相似文献   

16.
古诗是我国历史文化发展中宝贵的财富,是我国独特传统文化内容.古诗文能够以富有韵律的词句展现出丰富的意境,具有极其丰富的内含价值.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学对于传统文化知识学习大力倡导,古诗文在语文教学中重要性更加凸显出来.本文首先对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重要意义进行分析,然后探讨当前初中古诗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最后提...  相似文献   

17.
古诗文作为古人流传下来的宝贵文化财富,是我国历史文化史上亮丽的瑰宝。古诗文意境深远,用词凝练,蕴含哲理,值得后人反复咀嚼与品味。将古诗文融入初中语文教学中,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古诗文蕴意之美,积淀文化素养,更能传承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8.
传统文化是我国在五千年的发展中积淀下来的,是我们的民族的灵魂。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在语文教学中。因此,初中语文教师需要认识到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内容的联系,并促使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厚重感和传承性,为学生创造机会体验传统文化,吸收其精华,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其为自己身为中国人而感到骄傲。本文主要探索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有效融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初中语文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在新课标背景下,对于初中语文的教学已经不单单要求对学生进行相关语文知识的学习,而且要挖掘语文教学当中所渗透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进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承,这也就对相关教学工作者在初中语文教育当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本篇文章主要针对初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进行相应的探究,通过对当前初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认知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实现语文课堂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相似文献   

20.
初中语文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在新课标背景下,对于初中语文的教学已经不单单要求对学生进行相关语文知识的学习,而且要挖掘语文教学当中所渗透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进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承,这也就对相关教学工作者在初中语文教育当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本篇文章主要针对初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进行相应的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