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典型性是文艺创作的一个基本原则,它要求对现实生活中的素材进行选择、提炼、概括,创造出能够体现社会生活某些本质规律的典型事件、典型环境和典型形象来,即所谓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条文艺理论原则自有其科学性和实用性,对文学写作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以此要求学生习作就显得不切实际,强人所难.因为学生习作属于练笔性质,不是文学创作,只要"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用表达方式写作." (<语文课程标准> )就可以了,实无"典型性"之必要.但长期"为考而教""为考而作"的偏向使不少教师至今未从"典型性"的误区中走出来,造成了小学生作文的假、大、空现象,影响了习作水平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典型性是文艺创作的一个基本原则,它要求对现实生活中的素材进行选择、提炼、概括,创造出能够体现社会生活某些本质规律的典型事件、典型环境和典型形象来,即所谓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学生习作属于练笔性质,不是文学创作,只要“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  相似文献   

3.
一、渴望被赏识是人类重要的情感需求每个学生都有被别人重视的需要,学生写作也是如此。教师不关注学生的写作过程,势必会有大部分学生对写作文兴味索然。一堂好的评讲课应以学生写作实际为切入点,有计划地讲授写作常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听得懂摸得着。这就要求教师在评讲前要注意做好材料的准备工作。一是要做好一般性材料的准备,如一次习作的总体水平如何,有哪些长处,存在哪些共性问题等;二是要做好典型性材料的准备,在批改时选二至三篇较优习作,讲评时重点评述,起典型引路作用。同时,作文评讲还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有序原则作文评…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习作要求有了一定的改变和提高,要求学生把自己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事情,以及内心思想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强调“亲历”和“真实”,这就要求学生善于主动挖掘生活、乐于积极表达思想、勤于自觉动笔习作。同时也给我们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好作文,引领学生快乐地走进作文的园林,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怎样有效地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最终能快乐地作文呢?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将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写作定位为习作,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为学生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同时,新课程倡导在小学中高年级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把学生引向社会、引向生活。这两方面的要求将写作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解决了学生习作材料缺乏的问题,习作也就有可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也认为“应打开教室的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他们的感情经验,激发他们作文的欲望。”二者的观点都是习作必须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源。而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恰恰是完全面向学生生活领域的。如果语文教师能因校、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挖掘各种教学资源,组织、引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就能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习作资源,激发他们的习作兴趣,最终达到“乐于写作、学会写作、善于写作”。  相似文献   

7.
<正>作文有其自身的规矩,包括不同文体的写作要求、修辞语法等,此外,小学阶段的习作教学还要让学生坚持在真人、真事、真情中刻画独特的个人体验,将文字与生活发生真实的联结。以此要求为基础,在中年级习作教学中搭建习作“支架”,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习作的“支架”指通过教师的支持和帮助,结合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淀,不断积累写作素材,形成写作框架,完善写作过程,修改写作成果和建构写作能力的教学方式。该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提升其构思能力,  相似文献   

8.
一、习作案例教学的构想 长期以来,习作教学往往采用命题作文,要求学生按教师提供的题目要求进行写作,而这些题目往往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因此,无法有效地激发出学生的写作兴趣。而写作方法的介绍也没有结合学生的生活案例与习作案例进行,往往是把教师对习作的感悟、体会和方法抽象地传授给学生,造成学生对习作产生一种遥不可及的畏难情绪,使习作教学走进一个“假、大、空”的死胡同里,学生常常感到“要我写”,而不是“我要写”。这种习作教学法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针对这种情况,我总结出“习作案例教学法”,并运用到苏教版第九册《习作6》看图想象编故事训练中,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下水文”是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前自己撰写的文章。它一般要能体现本次习作的要求,接近或略高于学生的习作水平,为学生提供范例,是写作指导中较有效的手段之一。一方面,通过写“下水文”,教师能真正体会写作的甘苦,获得感性认识,发现问题,从而有效地指导学生习作。另一方面,教师写“下水文”,不仅能为学生提供范文,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调动起学生的写作热情。教师写“下水文”要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0.
贝燕飞 《广西教育》2012,(17):30-31
新课标要求习作教学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原则,开放式习作教学就是将习作教学面向学生生活,开放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相似文献   

11.
<正>提高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质量,要注重引入新的教学方法。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基于“真实情境”的写作是符合语文课标要求的,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语文课标对第四学段写作的要求是:“写作要有真情实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能根据生活需要,写常见应用文。”语文课标注重在习作教学当中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能从自身的生活出发,找寻生活的素材,写出有情感的作文。教师为学生创设写作的“真实情境”,调动学生写作的热情,  相似文献   

12.
教学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就要求我们主动挖掘生活中的即时习作资源,为学生提供一个活生生的、原生态的体验环境。本次习作以“让世界充满爱”为主题,是学生对学校创设的“春雨爱心帮扶基金”的首次捐助活动的记录与感悟。  相似文献   

13.
一、将作文教学融入学生生活,开放学生立意视野,丰富学生写作素材 新课标要求我们的作文教学必须遵循贴近学生生活的原则。事实上,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农村小学的学生都十分害怕作文,其主要原因就是习作远离他们的生活,学生习作时往往是盲目模仿式的“无病呻吟”、“无物言之”,从而导致作文“语言成品化”“结构模式化”“人物、事件虚构化”。开放式作文教学的首要价值取向就是将作文教学融入学生生活,以开放学生的立意视野,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降低习作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的确,兴趣如同金钥匙,它能为学生开启习作乐园的大门;兴趣又似好老师,它能为学生插上自由腾飞的翅膀。倘若学生对习作产生浓厚兴趣,我们的习作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以“激发学生习作兴趣”为核心,巧设“趣”境,以“趣”促写,全面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一、改变命题形式,巧设“作文套餐”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模式就是:老师命题——老师指导——学生写作——老师评议。陈旧的模式,抑制了学生的写作激情,导致了学…  相似文献   

15.
学生常说:“听到作文就头痛。”那么,学生写作感到最困难的是什么?是材料,材料是文章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使搜肠刮肚,牵强成篇,也很难写出好的习作。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没有生活,就没有优秀的作品。当今中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接触面是宽广的,这为他们的写作提供了丰富材料。但教师大都是指导学生怎样写,不大注意学生向生活探究写作的源泉。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教会学生“找米下锅”。  相似文献   

16.
王冬梅 《考试周刊》2011,(62):77-77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习作要求有了一定的改变和提高,要求学生把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事情,以及内心的思想用恰当的语青文字表达出来.强调“亲历”和“真实”,这就要求学生善于主动挖掘生活、乐于积极表达思想、勤于自觉动笔习作。长期以来。小学作文教学基本形成了“教师命题一学生写作一教师改评”的模式,  相似文献   

17.
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作的根源在于生活,脱离了生活,写作就无从谈起。”《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有着取之不尽的习作资源。作为农村教师,如果能指导学生去观察、去开发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那么,学生在写作时就能做到“为有源头活水来”。  相似文献   

18.
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作的根源在于生活,脱离了生活,写作就无从谈起。”《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有着取之不尽的习作资源。作为农村教师,如果能指导学生去观察、去开发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那么,学生在写作时就能做到“为有源头活水来”。  相似文献   

19.
周守东 《新作文》2004,(4):24-25
生活不是写作的唯一源头,但却是写作永不枯竭的泉源。“生活如源,源丰而不竭,习作如流,流动而不止”。不管你是心若止水.还是生命如歌,只要你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品味生活,你就能从生活中掬得一捧清泉、尝得一丝甘甜。指导学生写作.应该指导学生从生活中找“米”、在生活中寻找灵感的“火花”,要力求“围绕生活做章”。  相似文献   

20.
创作来源于生活,没有生活中的真情实感,写出来的东西就不鲜明、不生动,真情实感乃文章感染力、生命力之所在。如果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那么情感体验就能唤醒激活学生的习作之泉,只有让学生的习作之泉充满情感、充满活力,学生的笔才能谱写出动人的诗篇。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生活的细节,学会体验习作的情感。只要有了生活的积累、情感的体验,学生的习作就会为“厚积而薄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