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文本解读《盘古开天地》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专题是灿烂的中华文化,这个专题与第六单元的专题壮丽的祖国山河共同构成了本册教材丰厚的文化底蕴。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围绕灿烂的中华文化这个专题,使学生第一次认识神话这种文学形式,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神话的丰富想  相似文献   

2.
一、导入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可远古时候,人们不知道天圆地方,又不知道为什么会打雷下雨,不知道月亮为什么有阴晴圆缺,于是他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将这一切归为神仙的安排,就有了许许多多的神话故事。你们听过哪些神话故事?生: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精卫填海……  相似文献   

3.
自读文在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数量,但一直以来我总是把它们与讲读文等同起来,如果课时不够的话就只在早读时让学生读一读,处理处理字词及课后练习就过去了。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在如今课改的大环境下,改革自读文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4.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经典课文。在教师的心目中,这是一篇老课文。老课文好不好教?请听听一位教师的看法:这是一篇老课文,但我在教学此文时却还是穿老鞋走老路,毫无创新,感觉很失败,原因有三:  相似文献   

5.
帖银霞 《快乐阅读》2011,(24):70-71
学生要想写好作文,需要知道写什么,还应懂得如何去写。而事实却是,害怕写作文的学生绝大多数感到"没有东西可写",或者觉得"有话写不出来",即"言之无物"或"有物不能言"。笔者认为,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做好生活积累、阅读积累、仿写积累这三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6.
设计理念以品悟语言文字为主轴,以激活学生想象力为教学策略,通过入情入境地朗读,品析词句,想象写话,走进人物的情感世界,引导学生体会盘古乐于献身的精神,以及他所创造的宇宙美丽的形象,积累语言,培养学生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7.
正所谓"揉读",顾名思义自然是"揉着读""读着揉""读揉着"。"揉读"当然不是用手读,而是用眼、用口、用心去揉搓课文中的典范语言,在揉搓语言中解其要义,得其声韵,悟其神魂,获其语感。在听蔡蔚老师执教老舍先生的作品《猫》(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时,感受到"揉读"的魅力。蔡老师用"揉读"的方式教学"满月猫可爱淘气"的章节,引导学生在"揉着读""读着揉"的过程中,走进了文本,触摸到了老舍对小猫极为疼爱的心情,感悟到了"人爱猫"的情意,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言意共生。下面我对蔡蔚老师(以下简称"师")的教学过程进行  相似文献   

8.
王雪梅 《云南教育》2008,(10):25-26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设计理念: 神话是想象的产物,神奇是神话故事的主要特色。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想象,把文字还原为画面,并用语言描述画面,从中感悟盘古的献身精神和神话故事的神奇色彩,同时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凸显课堂的语文味。教学本课,还应激发学生对神话的喜爱,鼓励学生在课后更多地阅读神话故事,继承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总目标中提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而品读正是语文课堂落  相似文献   

10.
陈国栋 《语文天地》2012,(17):42-43
"三读"教学法包括三大教学环节:自读感知、导读领悟、教读演练;涉及教学的三个方面:读、讲、练。三大环节的浑然一体、三大方面的完美结合,孕育了这一教学法的三大特点。一、语言训练高效化语文姓"语",语文课应该上成实实在在的语言训练课。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撇开语言训练来分析课文,空谈课文主题、写作特点;或搞"文字游戏",把语言文字肢解得四分五裂。而"三读"教学法跳出了上述"怪圈",突出语言文字,方法科学而易操作,训练实在而有力度,不仅把语文课上成了语言训练课,而且是有效的甚至是高效的。"三读"教学法以"读"为基础,师生的  相似文献   

11.
培养小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根据儿童认识事物的心理过程和阅读教学规律,小学生阅读要通过内部的言语把阅读材料变成自己理解的内容,必须遵循这样一个思路"读通——读熟——读懂——会读"。然而,目前的  相似文献   

12.
中学语文教材选文大多文质兼美,为学生学习语言提供了优秀范例,语文教师有责任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儿,有责任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品读语言,加强语言教学,培养学生语感,还原语文教学的本色呢?  相似文献   

13.
我们都知道,练习可以促使知识转化成技能、技巧,提高运用知识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练习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入巩固和基本技能的熟练掌握。但练习并不是让学生一味地进行机械、重复  相似文献   

14.
张琴 《班主任》2014,(4):31-31
正一次,批阅学生的练习卷,其中有一道填空题引起了老师们的争议,题目很简单:()的雷奈克。孩子们填的大多数是"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按照课文中所述,雷奈克无意中发现两个小男孩在玩跷跷板,他们一个站在这头,把耳朵紧贴跷跷板,另一个蹲在那头,拿着一枚铁钉在板上轻轻地划着。他们发  相似文献   

15.
学习语文最基本的任务就是把课文读通、读熟、读懂,其实这是一切语言学习的基础。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认为,语文教学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把课文读懂”。因为,“读懂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保证读的时间,加强读的训练,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读课文,激发读的兴趣,教给读的方法,丰富读的形式,让学生在读中领悟,  相似文献   

16.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殊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同样没有最后的诵读表达阶段,学生对课文的这种零零碎碎的理解就难以  相似文献   

17.
18.
近期重温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法,感受颇深。课堂上的情境表演,我们该怎么做,才能达到预定目标,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呢?李老师的《狐狸和乌鸦》一课,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片段一】学生初读课文后,老师描述——这则寓言故事把我们带到一棵大树下。(简笔画一棵很怪的大树)乌鸦在大树上做了一个窝,(添上一个窝)大树底下有个洞,狐狸就在这洞里。(在洞里贴上一只嘴很尖,尾巴长而大的狐狸)故事就发生在这儿,故事的主要角色就是狐狸  相似文献   

19.
现代诗既表达了诗人真实的情感,又有美妙的语言,所以这些诗选入教材后经常会有仿写的要求。《我们爱你啊,中国》(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课后就有这样的要求:"请模仿课文的第2~6自然段的样子,写诗。"这首诗共7节,分别写我们祖国  相似文献   

20.
语文如同一杯葡萄酒,清爽干冽,回味无穷,然而正因它这种回味无穷的感觉,始终让人难以看清它的真面目,也由此产生这样一种现象:语文的教与学始终是模模糊糊一大片。如何让语文清晰可见?如何让语文教学有序进行?就摆在语文教育工作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