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少年曹操之迷少年时代或弱冠以前的曹操是一片空白,而在这片空白中,又存在着许多难解之迷,历千年而未悟。《三国志·武帝纪》说他“不治行业”。注引《曹瞒传》说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似乎少年曹操,但知游手好闲。这带来了许多问题。既然少年时代的曹操“不治行业”、“游荡无度”,那么,他何以能“博览群书?”(注引孙盛《异同杂语》)何以“能明古学?”(注引《魏书》)何以能“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  相似文献   

2.
蛇行的奥妙     
蛇无足,何以行?自古以来,引人思考。蛇善蜿蜒爬行。要说清蛇行之理,必须说清两点:一、蛇何以“行进”;二、蛇何以“蜿蜒”而行。先说蛇可以“行进”。原来,蛇皮上长着许多鳞片,这些鳞片可以增加蛇体与地面(或其他物面)之间的摩擦力。蛇有肋骨,但无胸  相似文献   

3.
一、释《召南·行露》中的“家”字这首诗有些词句较难解释。前人疑第一章的词句有讹夺,以致意思隐晦不明;特别难解释的是第二、三章中这样的句子:“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汝)无家?何以速我狱!”“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谁谓女(汝)无家?何以速我讼!”历来注家大多把“家”字解释为“室家”,却没有照顾到这一句和下一句“何以速我狱”、“何以速我讼”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常州市的王峰问:我想请教几个与海峡两岸统一有关的名词:什么是“大三通”、“小三通”?什么是“包机直航”?“大三通”即“三通”,是海峡两岸直接“通邮、通商、通航”的简称,最早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在1979年元旦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中提出的。《告台湾同胞书》倡议海峡两岸应“尽快实现通航通邮,以利双方同胞直接接触,互  相似文献   

5.
在与王琪校长的谈话中,我们听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生命。”在他看来,教育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第二重境界是润物无声,教导无痕;最高一重境界则是对生命的了知、洞察、理解和关怀。何以如此看重“生命”二字的分量?何以对教育中“生命感”的遗失和对生命本身的漠视如此痛心?何以连篇累牍地撰文倡扬“生命教育”的理念?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与王校长展开了一场关于“生命”的对话。  相似文献   

6.
一天黄思路放学归来,便悄悄走进自己的房间。一向唱着歌踏着节拍回家的活泼女孩,今日何以如此闷闷不乐?妈妈走进思路的房间:“今天怎么了?”“妈妈,”思路噘起了小嘴,“今天我们班重新调位,我和方芳成了同桌。”  相似文献   

7.
祖国的激励     
郑重 《神州学人》2005,(10):32-33
这次获得“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本是意外之喜。欢欣之余,内心却是阵阵惶恐:日后若不有所建树,何以面对帮助我的师友,何以面对培育我的祖国?小时候总是心比天高,总想着如何只身奋斗,成就一番丰功伟业。一路行来,才愈发觉得个人的渺小,没有身边无数师友的帮助,自己必定一  相似文献   

8.
教育"无思"的质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何谓教育“无思”?缘何教育“无思”?教育“无思”之后果如何?“有思”教育何以可能?  相似文献   

9.
提高作文水平靠什么?靠大量阅读。可是只读不写行吗?不行。怎么办?开辟第二课堂,写颇受同学们欢迎的“随意文”——“练笔”是我的尝试。“练笔”何以如此受同学喜爱?  相似文献   

10.
想起了欹器     
我曾向一位画家吐露过站在西安碑林博物馆那些汉唐雕塑前的心情:“何以那时恢宏雄浑的气度今日不复再现?”他沉吟片刻,说道:“艺术,总是熔铸着时代的心态。” 我想,他是对的。明代中叶以  相似文献   

11.
西方社会的迅速崛起,使中国人产生了许多疑问:近代中国为何大大落后于西方?中国封建社会何以长期发展缓慢?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何以萌而不发?现在看来,这些问题都产生于信念和事实的冲突,即“社会总要发展”的信念与“中国没有自发发展起来”的事实的冲突。只要搞清了中国何以未能发展起来,一系列的中国历史之谜就都能够破解了。  相似文献   

12.
<正>读《醉翁亭记》,学生多为两个问题所困惑:一是名为醉翁亭作记,但全文摹写醉翁亭的只有“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等寥寥几笔,所“记”俨然不在于亭,何以如此?二是文中明明说“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山水之乐”,却又道“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该做何解?对此历来多有探讨,这里笔者也献芹一二。问题一:“记”不在亭,则“记”在何处?何以如此?  相似文献   

13.
伴着一阵轻快的音乐声,语文老师大步流星地登上讲台,头一句话,便“之乎者也”地问道:“同学们,成绩无恙耶?心情无恙耶?身体无恙耶?”大家都笑问:“何先问成绩而后身体?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老师笑曰:“苟无成绩,何以有好心情,苟无心情,何以有  相似文献   

14.
高中语文第六册《荆轲刺秦王》文中云:“……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共搏”荆轲者谁?王伯祥先生《史记选》1982年版注为“殿上的群臣,大家用空手来殴打荆轲”。所见译品率同,并或注“共”为“共同,一起”,不赘引。愚谓“共搏”荆轲者,唯秦王耳。而“共”,当注为“相当于‘相’,副词,兼起代词作用,这里兼代荆轲”。若共搏荆轲者包括群臣,则上文何以有群臣“尽失其度”一语?若群臣和秦王“一起”同荆轲搏斗,则秦王“还柱而走”怎能持续下去?下文何以尚有“秦王方还柱走”一语?若共搏荆轲者为“大  相似文献   

15.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说过:“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  相似文献   

16.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理论性与现实性的统一。一方面,它从理论上延承了马克思主义有关“真正的共同体”哲学思想,充满“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何以可能”的哲学之思;另一方面,全人类共同价值作为一种价值取向,不停留于意识形态层面,还在实践层面引领着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活动,回答了“人类社会走向何处”的世界之问。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具现实的合理性与紧迫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大量的交通调查与统计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台湾海峡船舶交通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提出了海峡两岸共同为船舶航行安全建立助航体系,分析了海峡两岸共同编制“台湾海峡助航指南”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后。提出了编制“台湾海峡助航指南”的设想和建议,可供有关方面参考.  相似文献   

18.
吴开文 《教师》2008,(3):60-61
“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这是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圣人对知识与生活实践两者关系的形象生动的阐述。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源于生活,又丰富着生活。对联,俗称‘对子”,被誉为“诗中之诗”。  相似文献   

19.
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着这样一种情况:教师在台上侃侃而谈,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何以如此呢?兴趣所致也。 兴趣,求知的前提。本文拟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以“新”、“奇”、“疑”入境 以新颖的方式开头,以奇闻入题,以疑问导入,便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这样的心理:下面还要讲什么?比如我在讲“我国的农业”一课时是这样入  相似文献   

20.
“风骨”究竟是指什么?它有哪些基本特征?包括哪些基本内容?它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建安文学何以有“风骨”?它有哪些具体表现?提倡“建安风骨”在今天有无意义?这些问题我认为仍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一、“风骨”究竟是指什么? 关于“风骨”的含义,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作了专门阐述,但对刘勰的阐述究竟怎样理解,很久以来就存在着分歧。清代的黄侃认为:“风即文意,骨即文辞。”后来的说法更多了。有人认为“风”指内容,“骨”指形式;有人认为“风”指形式,“骨”指内容;有人认为“风”和“骨”均指内容而言;有人认为“风”是对作品内容的美学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