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朱自清的心里为什么“颇不宁静”以情景交融著称的《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散文中的名篇。文章起笔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在这满月的光里,他漫步去荷塘,正是为了排遣这种不宁静的心情。那么,究竟什么使朱自清的心里这样地不宁静?  相似文献   

2.
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于夏日夜深人静之际去欣赏月下荷花,不仅仅是要解暑纳凉,更为要紧的是要在幽静里平息心里的“不宁静”。散心求静当是作家此行的深意。但散文并未停笔于极写荷塘之静,而是驰骋想像大写采莲之闹,映照出作家内心深处对热闹群居的美好理想的真诚追求。一、“颇不宁静”的多元化因素朱自清心里的“颇不宁静”是由多元化的因素构成的。这“颇不宁静”中,既有工作数年中因为家境困顿以及庶母的因素所带来的家庭失和的伤怀,也有作为一个教师、作家在教学、学术和文学创作中探索的困惑,还因为南方“四一二”大屠杀所带来的“…  相似文献   

3.
上课五分钟后,教师正引导学生讨论朱自清以“荷”与“月”为抒情对象的特殊意味,有一位学生突然举手提问:生:老师,我有一个问题:朱自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今晚却很好”?师:(感觉有些突然)很好。再请一位同学朗读文章第三自然段,找出“今晚却很好”的原因。生:作者  相似文献   

4.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通篇写一个“静”字,却偏偏从不静落笔:“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劈头一句,既为第一自然段的后文垫了底,交代了今晚特意要去荷塘观赏的缘由;又运用艺术辩证法,“从反面”统领全文。因为“颇不宁静”,求宁心切,那荷月相映的幽静安谧才如此美;反过来,这静美境界的一击即破,又教人更添一层不  相似文献   

5.
在《荷塘月色》开篇,朱自清写道“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有的老师引用写些相关的背景资料,特别是结合文尾标注的成文时间,将朱自清心情不宁静的原因归结为“蒋介石叛变革命”、“社会黑暗”、“社会变革剧烈动荡”等,从而指导学生将该文的情感基调定为“淡淡的忧伤”。  相似文献   

6.
《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名散家朱自清写于一九二七年的一篇抒情散。一直以来,人们阅读它,赞扬它,无不为它神妙的境界和优美的字所折服。对于《荷塘月色》的解读可谓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六七十年代,以余荩、吴周、马焯荣、张白山等论为代表,以为它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优美的抒情散,论们从艺术构思的精美、景物描写的情致以及巧妙的抒情艺术等方面来论说朱自清散艺术的精湛。八九十年代,论们多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一眼入手,寻求作“不宁静”的根源,以为是对人生的感伤或是对国事的忧虑。“人生感伤”说如刘勇民、孙绍振等分析说朱自清当时正处在家庭困苦、父子矛盾的时期,从而肯定“《荷塘月色》的苦闷不是政治性,  相似文献   

7.
朱自清的精短散文《春》,意象单纯,主题明朗,语言优美,人们往往把它解读为一篇“春的赞歌”。其实这是一种误读。《春》与朱自清众多的写景抒情散文一样,看似晶莹剔透,一目了然,但它却像一杯醇酒一般,蕴涵了绵长而清洌的韵味与芳香,要真正品尝出它的滋味并非易事。在这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抵御…  相似文献   

8.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荷塘月色》的文眼,因为正是由于心里“不宁静”,朱自清先生才想起在月夜里去看看日日走过的荷塘,才能看到静谧恬美的荷塘月色。而在分析这个文眼时,以前的老《教学参考书》一般是从两方面解释的,大意是说,朱先生那几天心里之所以“颇不宁静”,一是因为  相似文献   

9.
一、要着眼于整篇 从整篇着眼,在指导学生多读、熟读的基础上,注意抓住文旨或文跟,即抓住关键词句,可帮助我们理解全篇。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第一句话“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就是全文的文眼。为什么“不宁静”,扣住了读者的心弦,往下读就知道了:作者对现实不满,幻想超脱现实却又不能,故思想上矛盾重重。而整篇作品表达的正是这种矛盾的思想。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只因为“山没有水,如同人没有眼  相似文献   

10.
笔者在教授朱自清先生的经典之作《荷塘月色》时,读到封先勇先生写的《智者的孤独——对〈荷塘月色〉主题的再思考》一文,认为这篇文章对朱自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成因分析视角独特,  相似文献   

11.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贯穿于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全篇的感情线索。在这篇优美的散文中,一方面表现出朱自清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另一方面又表现出朱自清在形势剧变与政治重压下,虽苦闷、彷徨,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保持自己高洁磊落的情怀。更主要的方面,抒写了他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不肯与之妥协的态度,以及理想破灭,追求刹那安宁的梦幻世界的心理。  相似文献   

12.
离愁别怨压莺莺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戏则有戏眼。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一诗,“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中的“绿”字是诗眼;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文眼;《长亭送别》一折,“别怨”二字则是戏眼。  相似文献   

13.
又见炊烟     
王黎冰 《高中生》2010,(12):54-54
读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得知他是在“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月夜踱步来到荷塘,看到月色映照下那满塘婀娜的荷叶,才写了这篇美文。我不敢与这位散文大师并论,但“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情愫倒有几分相同。  相似文献   

14.
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开篇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到底是因何而引起的 ,历来论者颇多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两种观点 :一种是大语境论者认为“像他这样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 1 92 7年国内两大政治力量尖锐对立的形势下 ,就不能不隐于进退失据的困境之中———《一封信》与《那里走》所表露的正是这选择的困惑” (钱理群《重读名著》)。很明显 ,大语境论者认为朱先生的“不宁静”是由他生存的时代使他“困惑”“彷徨”所引发的 ;另一种则是庸俗论者 ,他们认为“不宁静”可能是由与老婆吵架引起的。笔者认为后者固然可置之不理 ,就是前者…  相似文献   

15.
一、学习要点; 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点,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和寓情于景的写法; 学习运用新鲜、贴切的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和准确、生动的语言。二、学习指要: 荷塘月色 (一)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其“揭全文之指”的语句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在篇首;那么,“后必顾之”是怎样“顾”的呢?试举述一、二,并加以简要分析。 (二)对于作者在《荷塘月色》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历来众说纷纭,就下面几种意见,你认为正确的,打上√号: 1、朱自清寄情山水,抒写清冷幽深的境  相似文献   

16.
陈志霞 《语文知识》2014,(10):61-62
《荷塘月色》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篇经典之作,也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几十年来一直脍炙人口。文章结构精致,语言清丽洗练,感情含蓄细腻,通篇气韵贯注,灵动多姿,给人以强烈的审美愉悦。但长期以来,研究者对文章的主题争论不已,论争的重点集中于文章开头的那句话“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朱自清先生心绪不平静,致使他在月高人静之时只身来到“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的荷塘呢?我们在以往教学中听到最多的声音是“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让朱自清感到无比愤懑。但朱先生的好友、红学家俞平伯先生曾经说过:“家庭的穷困和冲突以及社会的压迫应该是导致朱自清心理紧张、孤独和茫然的深层原因”(《读(毁灭)》)。  相似文献   

17.
朱自清先生的优美散文《荷塘月色》以它独有的清冷、幽静的景色描写,深沉含蓄的情感表白,引起读者的深深思考。“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文章定下的情感基调,一个“颇”字道出了心中无尽烦闷,满腔的惶惑不安。不安使他想起了“旧日走过的荷塘”,并推测“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这是他  相似文献   

18.
杨惠莲 《语文知识》2003,(11):39-40
《荷塘月色》开篇之言“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也是众多学者争论的焦点。《高中语文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中采用钱理群的文章指出:“……将朱自清的‘不平静’仅仅归于‘蒋介石叛变革命’的‘黑暗’现实,却是不全面的。近年学术界在考察这一时期朱自清的心路历程时,于《一封信》之外,又  相似文献   

19.
魏书生老师常说:“让我们用一颗平常心,守住心灵的宁静,建设自己的精神家园。”是的,我们最初的梦想不就是这么简单吗?“守住教书的快乐,品尝教书的快乐。”当我们懂得享受这份快乐的时候,我们周围的孩子不也同时得到了另一份快乐吗?我们许多教师终日忙碌,却不快乐,是不是就是缺乏像魏老师那样的一颗拥有宁静的“平常心”呢?  相似文献   

20.
对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一文中“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的归于政治因素,有的归于日常家庭生活的因素,这都是源于读者对《荷塘月色》写作背景的看法不同所致。如果客观地分析其写作背景,那么“颇不宁静”的原因应该归于作者面对的复杂社会现实和特殊的家庭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