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业务研究     
新世纪以来,环境生态保护成为美国乃至西方纪录影片的热门题材之一,一些环保题材纪录片不仅取得了较高的收视率,也成为各类评奖活动的赢家,本期《环球视野》刊发阎立峰和  相似文献   

2.
环保纪录片的兴起与近现代环境保护运动以及西方媒介行动主义有着重要关系.文章从媒介行动主义理论的角度关注环境保护纪录片的创作,以《难以忽视的真相》为例,探讨媒介行动主义对环保纪录片阐释框架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超码的我》是一部深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影响的影视纪录片,从《超码的我》的特点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导演在拍摄社会题材类纪录片时更注重现实和效用。本文就《超码的我》的一些基本特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孙浩  叶小源 《东南传播》2021,(11):136-138
近年来,国产美食题材纪录片在《舌尖上的中国》系列作品的影响下,已经寻找到了新的叙事方式与传播模式.《早餐中国》《寻味顺德》《新疆味道》《舌尖上的重庆》等美食题材纪录片开始从地域特色、餐饮类型等方面分散发力,开启了美食题材纪录片的新纪元.在当下"群雄割据"的美食题材纪录片中,一档呈现国人烧烤情结的纪录片《人生一串》从众多美食纪录片中脱颖而出,以小众化另类视角阐释了我国美食纪录片的多样性.本文以地域空间的建构、多重维度的用户参与、工匠精神的体现三个方面,从怀旧的视角对纪录片《人生一串》的艺术表达与叙事特征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5.
由美国在线公司副总裁莱昂西斯先生投拍的,记述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的纪录片《南京》,近日在美国圣丹斯电影节举行首映,放映数日场场爆满,并引起美国各大媒体关注。(《新京报》1月27日)面对这部有助于世界了解南京大屠杀这场“被遗忘的大屠杀”真相的纪录片,面对这些我们每一个中国人  相似文献   

6.
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力作《超级工程》系列,一改具有影响力的中国工程题材的纪录片由海外纪录片大鳄把持的尴尬局面.在数十年的兼收并蓄下,中国本土工程类科学纪录片终于在国际纪录片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文章以央视《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超级工程2·中国桥》以及美国国家地理频道《伟大工程巡礼·中国桥》三个表现"中国桥"题材的作品为例,分析中国本土工程类科学纪录片是如何在国际视野下吸收西方同类作品的精华、塑造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的.  相似文献   

7.
薛海彤 《传媒》2023,(9):47-49+51
现代社会的加速发展引发了全球诸多生态环境问题。自然生态纪录片以倡导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为己任,用真实影像揭示生态环境真相,唤醒人类的环保意识。以《众神之地》为代表的纪录片既有对生态美学的诗化实践,也有对人与自然关系建构的生命哲思。  相似文献   

8.
杨旭 《东南传播》2018,(5):94-97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丝绸之路成为我国纪录片创作的重要题材。从央视1980年版《丝绸之路》开始,一大批以丝路为话题的纪录片在国内外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丝路热"正在成为汇聚世界目光的国际文化交流新风尚,涉及内容、关注角度丰富多样的丝路题材纪录片成为传播丝路文化、展示中华民族辉煌发展历程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国内丝路题材纪录片在创作历程、主题特征变迁以及纪录片在叙事环节当中的叙事视角、声画特点进行分析,进而研究探讨丝路题材纪录片在历史文化传承方面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9.
2009年的哥本哈根会议将全球变暖这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放到了人们的面前.早在2006年,美国前总统戈尔主导拍摄的纪录片<不愿面对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就已经通过引用大量科学论证以及近年来冰山迅速融化的画面,提出了全球变暖的严重性与急迫性,提高了人们对全球变暖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李忠 《当代传播》2021,(2):111-112
后真相时代,谎言、假新闻充斥着新媒体平台,部分西方媒体针对中国疫情制造了大量抹黑中国的虚假新闻。纪录片是对外讲好中国故事、澄清事实真相、塑造中国形象的重要渠道、载体与符号。纪录片《中国抗疫志》在海外一经播出,引起现象级传播效应。本文基于后真相时代西方媒体关于中国抗疫的偏见报道和《中国抗疫志》的建构分析,尝试对后真相时代中国纪录片的国际化传播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在纪录片传播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在新媒体视域下的医疗题材纪录片《人间世2》的走红因素主要为传播环境、传播内容、受众口碑、传播渠道,针对这些因素的分析,以期对我国医疗题材纪录片发展提供点滴参鉴。  相似文献   

12.
李秋菊 《新闻传播》2024,(3):112-114
纪录片的使命是以镜头记录时代发展和变迁。在刚刚过去的2021、2022年中,世界生物多样性缔约大会(第一阶段)在云南昆明召开,在此契机之下,生态文明成为一个社会热点议题。同时间涌现出大量反映生态美,传达生态文明整体性的自然类纪录片。同时,疫情的考验改变着人们的观念,人们重视健康,关注更广阔意义上的人居环境美,使得共建人类文明共同体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云南是世界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背靠丰富的自然资源,未来会有更多的自然类纪录片带领大众认识我们的世界。本文将以纪录片《盛世花开》为案例,探讨自然类纪录片中的叙事策略,主要从“共情”这个叙事技巧与自然类题材的结合入手,试论其在不断创新的纪录片叙事模式下的传播效果,并结合实践操作剖析其运用技巧。  相似文献   

13.
路春娇 《传媒》2015,(12):53-55
BBC作为老牌纪录片创作机构,其生产制作的纪录片以题材广泛、内容精良而闻名于世.2008年由BBC公司制作的《艺术的力量》,已经斩获多项国际级大奖,成为纪录片历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艺术市场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大众对艺术知识的渴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地,而以艺术为题材的影视作品也越来越多.如何充分展现艺术作品,如何在受众面前再现艺术史上的辉煌,如何彰显伟大艺术家的独特魅力等,都是美术类纪录片需要重点思考和表现的.本文以《艺术的力量》为例,对艺术类题材纪录片的叙事策略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对该类题材纪录片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作者从纪录片《舟舟的世界》出发,对平民题材纪录片的显著特征做了深入浅出的论述,最后得出结论,平民题材纪录片最重要的特征是对个体生命的关怀。  相似文献   

15.
吉平  刘昭 《传媒》2019,(2):67-69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实施使得新丝路题材纪录片跳出了传统历史题材纪录片的范畴,更多的关注当下丝路上正在发生的文化交流与人文往来。《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一带一路》等纪录片,在宏观层面弘扬协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时代主题;微观层面上则展现了丝路沿线人民勤劳、勇敢、拼搏的人性之美,承担了解读“一带一路”倡议、传播丝路精神的时代使命。跟以往丝路题材纪录片相比,新丝路题材纪录片具有一种新的美学意蕴构建。  相似文献   

16.
纪录片从当年红遍大江南北到今天渐趋冷落,一直以来都是“曲高和寡”,收视率迟迟难以提高,究其原因大约与创作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矫枉过正现象有关。追求名作的形式风格。《龙脊)和《最后的山神》等片成为中国纪录片的典范之后,少教民族的题材成了纪录片拍摄的热门,没有少数民族的题材就选取偏远的山区以便找到相同的感  相似文献   

17.
徐梦云 《视听》2021,(1):65-66
作为一种相对客观的影视表现手法,纪录片很多时候被用来记录世界,展示社会变迁、自然风貌.而作为一种重要的叙事手段,拟人化手法在动物题材纪录片中使用频繁,对主题表达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文以我国动物题材纪录片《我们诞生在中国》为例,探讨动物题材纪录片中拟人化手法的运用,并对纪录片创作中的真实性进行反思,以期为动物题材纪录片的拟...  相似文献   

18.
董杰 《传媒》2016,(7):60-61
1925年成立的日本放送协会,简称NHK,是日本真正意义上的首家大众传媒机构,现在已经发展成为日本最具影响力的电视传媒机构之一.而在其制作的众多节目中,纪录片以鲜明特色、优质内容而享誉全球,成为了国际纪录片制作的翘楚.NHK制作的具有浓厚东方色彩的历史题材纪录片,与BBC齐名,具有很高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如《历史秘话》《新丝绸之路》《大同》等.  相似文献   

19.
王芳 《出版广角》2016,(17):82-84
《北方的纳努克》是历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的纪录片,《冰冻星球》是当今电视纪录片中自然历史题材纪录片的代表。《冰冻星球》有着强烈的对《北方纳努克》致敬的情怀。通过对两个文本的对比,笔者发现,二者都是探险与电影相结合的产物,并都在作品中体现了强烈的探险精神;二者因选材的相似而在主题上有所相关,但是由于时代语境不同,其主题又有着明显差异;在制作意识上,则体现制作者从隐身到现身的模式变迁。  相似文献   

20.
吴琼 《传媒观察》2013,(2):19-21
2012年中国电视发展变化诸多。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以百姓视角、故事化表达,突破模式化报道;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火爆播出,创造收视奇迹,从侧面体现了新媒体对纪录片的传播力;《中国好声音》异军突起,广受好评,成为标志性节目;电视剧表现差强人意,佳作寥寥,题材匮乏,折射出创新能力低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