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为中国现代学史上优秀学批评家之一的茅盾,其批评风格呈现出宏大、理性、冷静、公允的特性,究其成因,主要和以下几点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1)为人生的学价值观;(2)冷静、严谨、倚重客观的个性气质;(3)托尔斯泰、丹纳等外来学的影响。茅盾学批评的特点因于此,其缺失也因于此。  相似文献   

2.
茅盾作为现代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批评家,其文学批评在内外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了独特的个性和风采。通过梳理茅盾文学批评研究的历程,以发展心理、社会心理、个性心理、内在思维、理论实践五个方面为切入点,对茅盾文学批评的基本特征进行了阐释,以期进一步推动茅盾文学批评研究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3.
“七一五”政变后,因种种原因,茅盾脱离了实际的革命斗争转向文艺战线。1933年《文学》创刊后,茅盾又把目光投向文学批评方面。由于国民党当局对进步文艺进行围剿,茅盾从事文学批评的外部环境极为恶劣,在对作家作品评论时有较多顾忌,不能畅所欲言,只能寓政治思想于文学批评之中,同时他还要反击国民党的文化压制,对不良创作倾向和文坛风气予以抨击,这都使得茅盾在《文学》上的批评具备了与此前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从《蚀》三部曲到《子夜》,茅盾可以说是一个出色的创作者。正因为如此,人们会太过关注他的文学作品往往忽略他文学批评家的身份。茅盾的文学批评具有巨大的社会反响,他的文学批评在新文学初期和左翼时期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本文将以《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集》为中心,从几个方面分析茅盾的批评特色,即内容分析、题材分析、阶级分析及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1930年代茅盾在《文学》上发表了大量的关涉"五四"作家的批评,为批判继承"五四"传统及推动"五四"作家的经典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茅盾还敏锐地发现了部分"五四"作家在1930年代开始的新的转变,对此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揭示,这对于当时乃至后来人们对"五四"作家的评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茅盾的新浪漫主义,是在批判封建文学观念后提出的建设新文学的主张,它不但体现了文学观念的变化,也反映了时代和社会生活发展对文学所提出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茅盾的入世精神和忧世情怀使他大量的文学批评呈现出鲜明的趋时性特征。茅盾的文学批评也因此具有了独特的价值和难免的缺陷。  相似文献   

8.
当代文学批评的尖锐、浮躁和意气,凸显出茅盾文学批评鲜明的艺术特征和独特的美学品格。当下视野中的茅盾文学批评,有其现实借鉴意义,具有异世而同时的比照和反思价值。茅盾文学批评开阔的历史识见和浓郁的社会气息、他批评视角的及物性、他作为批评家的勇气和正直以及他对异域思想理论资源的理性态度,都值得当下文学批评深思。  相似文献   

9.
10.
茅盾、胡风丰富的文学批评实践构成他们各自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间,在依据的文学批评标准所受社会政治时势的影响是否隐含宗派主义态度、是否遵循“发乎文学,止乎文学”的学术操作规范等方面,两人具有较大的差异。这是两人在主要的文学成就之下的次要差别。  相似文献   

11.
茅盾因其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重要而独特的地位历来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以往关于茅盾文学批评的研究在取得较大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不足和偏颇:长期忽视茅盾早期文学批评观中的内在矛盾,不甚重视茅盾在儿童文学批评上的贡献,过于专注茅盾对著名作家作品的批评文章,茅盾文学批评分类方法的单一性等问题亟待研究者们加以关注和解决,以推动茅盾文学批评研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学心理学教程》一书自1987年出版问世以来,至今已经18个年头了。假若是一个孩子,从出生到成长,18岁也已经是到了应该成熟的年龄了。而这正是我们在这次修订过程中所期待的。  相似文献   

13.
笔者从《民族文学研究》自创刊以来收录的有关运用结构主义叙事学批评方法的文章为研究对象,试图对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评论中的结构主义叙事学批评实践状况进行梳理,从而对其中体现出的特点和问题做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4.
《周易》是一部占卜之书,但其中所体现的文学批评思想则是相当丰富的。其一是关于文学本质的认识,事实上它同古希腊时出现的文学“摹仿”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周易》中对文学艺术本质的认识也是这种摹仿的观点,而且这种摹仿是对客观存在的直接再现。其二是关于文学体裁,《周易》中所体现的文学体裁思想是后世文学体裁的一个源头。其三是关于情与辞,《周易·系辞》进一步探讨了情与辞的内在联系,辞的风格往往因情的不同而不同。其四是关于文学的审美,《周易》中的审美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八卦的审美卦象;二是断辞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5.
上世纪20年代初,茅盾成功改革了《小说月报》,使之成为中国期刊史上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期刊和新文学的主阵地。笔者主要探讨了其改革《小说月报》的三方面特点:建立一套系统性的运作模式:强烈的读者意识;“想象‘现代性’”的编辑立场。探讨这些,会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那段历史。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不同的评论者运用了不同的批评方法对《荒原》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并提出了令人眼花缭乱的见解。文章试图应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性别理论对《荒原》进行新的解读和诠释。仔细研读全诗发现:生不如死的人生,无情无爱的婚姻,颓废与堕落的生活是诗中所有女性人物的特征和写照。《荒原》中的男性人物则表现出精神与肉体的畸形脱节,他们要么“有灵无身”,要么“有身无灵”。女性人物象征着圣杯的迷失,男性人物象征着利剑的扭曲;扭曲的利剑已经不能坚定地指向圣杯所在的方向。当所有的男人和女人只剩下性的差别,当他们只为情欲而存在的时候,这个世界必然会成为比地狱更可怕的荒原。只有双性同体,实现男女两性的融合和互补,人类才能获得新生,荒原才能得到拯救。  相似文献   

17.
章从茅盾的代表作《子夜》的本入手,分析都市空间,历史事件与虚构情景之间的关系,从而指出明喻性的叙事方式,社会批判的具体锋芒所指,对其作为“‘新形式’的历史小说”特色提出了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8.
19.
20.
阿多诺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自19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成为国内学术界的关注焦点,然而阿多诺的文学批评成就却尚未引起学界的关注,阿多诺与文学的关系仍处于被遗忘的境地。事实上,阿多诺的文学批评是其整体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集中体现在《文学笔记》及《三棱镜》中。总体来看,阿多诺的文学批评活动是对当时德国文化、政治情境的反应,呈现出哲学化的特征与鲜明的现代主义艺术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