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艺复兴时期,“人的觉醒”带来了人性的张扬,同时也出现了人主义的困惑以及人类对感性与理性的两重追求;在迷惘与困惑中,人类经历了忧患与反思之后,“人的精神进入一种新的伟大”。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杜甫、陈与义分别处于中国封建社会几大动乱年代。由于世界观不同,虽都处乱世,但他们的处世态度并不相同。陶偏向个人忧患,杜则重社会忧患,而陈则为双重负荷。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考查《诗经》中绝大部分带有明显忧患感伤色彩的诗篇,爬梳勾勒出其中主要抒写的四组忧患母题及其表征,系统论述了德操·土俗·人格、时局·家国·身世、青春·恋爱·婚姻、亲情·友谊·人道等几组母题在《诗经》时代出现的历史文化原因,以及它们在中国古代文学传统忧患题材作品中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4.
戴震是一位睿智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字学家,他建构了有别于宋明理学中程朱理学的新理论,故称其为戴学。他在程朱理学成为主导意识形态的统治下,勇敢地提出了"以理杀人"的呐喊。戴震思想的时代价值、精神世界可分为五点:一是忧患精神,他忧国忧民,忧人心不正,以理祸民;二是求是精神,求是就是一种探索,是主体对客体的再认识,求是与求道一致;三是批判精神,批判是一种反思,是对哲学理论思维内在逻辑演化的创新;四是包容精神,中华文化既是东西南北中各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晶,也是海纳百川的成果,更是对外国优秀文化的吸收;五是道德精神,他对仁义理智信等道德作了新的诠释,以提升人的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5.
近拜读《文摘报》载一奇文《骆驼常怀忧患之心》,说的是骆驼为了穿越沙漠的需要,不吃鲜润的青草而吃苦涩的干草,因为干草要比青草耐饥。作者对骆驼这种“忧患心理很强”表示赞赏。  相似文献   

6.
“为了学生好”是教师专业意识的初始状态,其情绪基础是“担心”。“担心”中蕴藏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绵延数千年的“忧患”意识。“忧患”是教师专业意识的起源。通过探寻“忧患”的根源、内涵和本质,从中发现教师专业意识是何以萌发,具有怎样的层次,又是如何表现的。“忧患”意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在于:防患于未然中的边界意识;向内反省中的适度意识;追求无尽中的解放意识。  相似文献   

7.
美国文化既是乐观主义的文化,又是充满强烈忧患精神的文化。危机意识贯穿美国历史的全过程,主要表现为早期对民族国家生存的关怀、二战前社会危机治理和战后以来应对种种内忧外患的民族情结。其深层历史文化根源是清教主义的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传统。危机意识为美国源远流长的改革传统提供了社会心理支持。美国危机意识主体上是乐观主义价值观的独特表现,它构成了美国200年强国之路的最深层动力源之一。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以典型作家的痛苦命运为视角,以优患意识的本体性哲学意蕴为根据,制析了中国文学的基本品格。文章主要通过揭示典型作家的痛苦命运,其文学创作思想和动机、中国文学的忧患传统这三者之间的必然联系,论析了中国文学的特质,得出了强烈的忧患精神是中国文学的基本品格的结论;并指出中国作家的痛苦命运的高品位及其痛苦体验的深刻性,在很大的程度上制约中国文学的品格。  相似文献   

9.
滕朝阳 《教育》2008,(9):52-52
苏东坡说“人生识字忧患始”、,确乎道出了忧愤的深广,其人文关怀亦自可见。我做小孩的时候,有些什么与“识字”有关的“忧患”,现在已记不得了,无从印证苏轼先生的论断。但从我儿子身上来看,这“忧患”大抵是有的,且未必以“识字”为前提。  相似文献   

10.
基因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实践层面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许多忧患,对这些实践忧患的人文向度的解读是消解这些忧患的重要前提。在陈述和分析基因技术的部分实践忧患基础上,本文指出了消解这些忧患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认为,《离骚》与《史记》的文学精神,可以用浪漫与忧患概括之。这两部作品在文学精神上一脉相承,但内涵并不相同。第一部份论浪漫,认为《离骚》的浪漫精神表现为超人间的神奇幻想及神话世界,《史记》则表现为直面人世的英雄理想和英雄世界。第二部分论忧患,认为《离骚》的忧患意识表现为深沉的时代责任感,《史记》则表现为深刻的历史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12.
嘉道时期文人的末世忧患感、文化价值观念的变化、西学观念等心态表现,既反映和适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也表现了文人们应付世变的积极努力,还在思想文化方面规定和影响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走向。  相似文献   

13.
魏末阮籍、嵇康处于全身远害的忧患心理状态之下,在诗歌中大量抒发了渴望隐逸的思想感情,因此,表现出由忧患避世到企慕隐逸的思想发展轨迹。但由于他们企慕隐逸此时只是存在于思想层面,诗人并未真正归隐山林,因此以隐逸缘由叙述与希企隐逸的志向表述为主要结构模式,由于性格、观念的不同,他们的隐逸诗中意象、情感也分别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积极VS消极     
赵胜琛 《高中生》2014,(3):33-33
积极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看到一次机会,而消极的人则在每次机会中都看到某种忧患。  相似文献   

15.
在经济、文化的全球化背景下,小说家们在20世纪末前后以一种闯入意识暗区的美学冲动表达着他们内在的文化焦虑。截取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乡土小说创作。并使其与80年代文化“寻根”进行精神脉络的衔接,能使这一时期的乡土小说围绕着根性内涵的演变而清晰呈现出“寻根”、“拔根”、“扎根”的精神探求特征和文化命题的衍变。这对当代乡土小说的研究无疑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研究时段与内涵主线,显示了其难以替代的研究优势与价值。探察90年代乡土小说.以“寻根”为研究起点,以根性内涵的演变为研究视点,可以使我们获得双向的重要收获:对内,我们可以把握到小说家扎根民族、民间文化的精神向度与审美追求;向外则可以获得促成90年代乡土小说演变的历史、文化语境.把握到这种转型不仅与当代乡土中国的现实变革有关,其中所涉及的文化命题还有其普泛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从王国维的哲学思想及其创作角度来看他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认为“有我之境”体现了他的悲观思想而反映为忧患与伤感之情,“无我之境”则是王氏渴望超脱“有我”之苦楚,进入一种“无欲”“无我”“天人合一”之境界。这两种境界是王国维集诗人与哲学家气质于一身的体现,也正反映了他的两种不同的思索宇宙人生之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现代中国文学中的乡土和农民往往承载了沉重的民族、历史想象,尤其是在血与火的战争时期和激烈的文化转型期,乡土文学通过其深切的生存母题、隐喻模式、强烈的现实相关性和在文化表述中的重复使用,而成为一种具有高度修辞功能的情感力量,也是现代中国人接续文化传统、连通集体意识、呈现现代困境和政治忧患的重要途径。将文学性的乡土叙事与民族志联系起来考察的方法.基于“写文化”层面的跨学科凸显和“修辞”研究获得的科学性地位.通过清理乡土诗学与文化政治、乡土叙事与民间经验及“民族一国家”想象的细微关系,有助于理解、解释现代民族共同体建构过程中的“修辞幻象”及其“诗性逻辑”。  相似文献   

18.
苏轼的归隐向往,不仅根基于功成身退的人生理想,而且导源于那个时代的浓郁的政治忧患和生命忧患。剖析苏轼壮心、忧心、归心互相交织的动态心路历程,对于探究宋士大夫的文化心态和多舛命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以典型作家的痛苦命运为视角,以忧患意识的本体性哲学意蕴为根据.剖析了中国文学的基本品格。文章主要通过揭示典型作家的痛苦命运、其文学创作思想和动机、中国文学的优惠传统这三者之间的必然联系,论析了中国文学的特质,得出了强烈的忧患精神是中国文学的基本品格的结论;并指出中国作家的痛苦命运的高品位及其痛苦体验的深刻性,在很大的程度上制约着中国文学的品格。  相似文献   

20.
《易经》充满着深厚的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几年年爱国主义忧患精神的元典。本文旨在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野,将《易经》的忧患意识及其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显现至澄明的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