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学习理论是成人教育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形成于一定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之中的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情境主义学习理论流派有着各自不同的学习观,它们深刻影响了成人教育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2.
学习理论的发展及其对教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习理论是关于学习的本质、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机制、学习的条件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的学说.由于学习现象本身的复杂性,特别是学习活动中发生在学习者头脑里的变化过程并不能被直接观察到,人们便从各自的学派观点立场出发,阐述对学习的不同观点,形成了不同的学习理论.现代学习理论的发展,为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导致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走向网络化、个性化。这就使得网各环境下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和Web课程的开发与设计成为摆在教育技术工作面前的一个重要课程。本试图从学习理论出发,提出Web课程的设计理论。  相似文献   

4.
学习心理连同身心发展被认为是现代心理学的重要主题,并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关注。面对纷繁复杂的学习理论,有必要对其进行系统分析,并加以比较,从中发现各理论之间的联系和不同,以便更好地在实践中加以综合应用,起到促进学习之功效。  相似文献   

5.
学习理论的发展及其对教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习理论的发展始终影响着学校教学改革。学习现象的复杂性决定了对学习的解释需要多种理论,不同的学习理论尽管存在分歧,但都为我们清楚地把握和理解学习的实质与条件提供了有用的思路和观点,也为有效教学提供了坚实的心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6.
学习理论的发展,为现代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本文简要分析了代表现代学习理论新发展的行为主义学习论、认知主义学习论以及更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建构主义学习论,并进一步分析其在现代教学实践中的运用。以帮助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有意识地吸取各学习理论的合理成分,探索其对现代教学的指导价值,形成有自身特色的现代教学理论。  相似文献   

7.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对学习机制的解释各有不同,它们对教学设计均产生了影响,主要体现在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模型上。三种学习理论在教学设计中的关系并非相互排斥,而是一种互补的关系,它们分别适用于学习中不同的领域。  相似文献   

8.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学习理论从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又一个新的、里程碑式的发展.建构主义的崛起正在对学生学习和学校教育产生意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雷雪莲 《双语学习》2007,(9M):34-35
当代学习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认知理论、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等几个流派关于学习的理论发展,在外语教学中都有相应的渗透和应用,对外语教学方法和模式的发展变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以总揽学习心理学发展的视角,审视外语教学,可以促进外语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并提供专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心理学体系中的行为主义、认知理论、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等几个流派关于学习的理论,在外语教学中都有相应的运用模式,对外语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发展变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心理学的角度审视外语教学,可以为推动外语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专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学习理论的发展与学习创新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自古以来,关于知识的来源及其获取的方法,一直存在着经验论与唯理论之争,这些争论后来成为20世纪学习理论两大流派——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的哲学基础。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从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它为当今时代学习创新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在学习目标上,变知识传输为知识建构;在学习方式上,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情境学习;与此相适应,在教学上,也要从知识传授向全面促进学生的学习转变。  相似文献   

12.
论述了学习理论的渊源,对各派学习理论作了评说;特别论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新发展,还对内化和外化的双向建构学习理论进行了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在教育领域,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已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从现代学习理论的角度阐述了多媒体CAI课件制作的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reports a critical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wo popular and significant theories of adult learning: the transformation and the deep approach theories of learning. These theories are operative in different educational sectors, are significant, respectively, in each, and they may be seen as both touching on similar concerns with learning that is profound in its nature and impact on the learner—hence the case for a critical comparison. The critical analysis focused on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theories on a set of general criteria. It found that, while there are unacknowledged similarities, the differences are complementary, each theory suggesting a different way of considering the same territory, without excluding the other theory. The analysis strongly suggests the imperative for research findings from each theory to be used to inform practice and research through the other, although the literature reveals a lack of such cross-fertilization.  相似文献   

15.
本文简要介绍了建构主义理论框架下的学习观和教学论,它认为学习是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教学的目标与任务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因此,建构主义强调教学的理解性,重视活动与主体交往,重视教学情境的构建,构建新的师生观.本文在此理论基础之上,并结合实际,论述了建构主义理论对我国目前高校英语教学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对外语教学改革的发展,认知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外语教学改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教师与学者都认为认知论和建构学习理论在许多方面都适用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活动。本文首先对认知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简单的介绍,然后再详细分析其在设计外语网络教学平台中的几个教学模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多媒体课件设计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简要介绍了建构主义理论关于学习的基本观点,概括出了建构主义理论对多媒体课件设计的几条指导性原则,并通过实例着重说明了这些指导原则在课件内容的分析、课件结构的设计、课件导航策略和课件交互方式的设计中的应用,本文的研究对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实践活动是有一定指导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新的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倡导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文章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并就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有效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Using Sfard's distinction between acquisition and participation metaphors as an organizing principle, the twelve school-based projects within the TLRP programme were overwhelmingly judged by the Learning Outcomes Thematic Group as belonging to the acquisition metaphor. In essence, this article advances the initial analyses in two directions: (1) it reconsiders the project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conceptions of learning rather than metaphor and (2) it analyses outcome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a distinction that is particularly pertinent to notions of acquisition and participation—knowing that v. knowing how. The reason is simple—to keep the spotlight on the widest range of learning and learning outcomes that is being researched in the programme and to avoid blurring differences that might be important for curriculum planners, for teachers and for assessment. In the final section, some general implications for assessment in classrooms are briefly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