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1世纪是知识爆炸年代,信息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  相似文献   

2.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深远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小学低年级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四注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鲍磊 《中小学电教》2008,(11):112-112
<正>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  相似文献   

4.
一、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相似文献   

5.
<正>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门学科的起始课,《信息及其特征》和《信息技术及其应用》是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学习兴趣的关键的两节课。前者一定要让学生深入理解信息技术学科研究对象的丰富内涵;后者一定要充分展示信息技术的魅力,让学生体会并深信信息技术对人类进步的重要作用。然而,这两节课往往被许多教师所忽略,大多数教材还在举一些离学生很远、难以引起学生兴趣的应用案例,或者只是提及有哪些信息技术,但对为什么会有这些技术、它是怎样发展的、它能帮助人类解决什么样的问题、目前正在为人类解决什么样的问题等内容都很少介绍。本文尝试从科学技术发展历史的角度来分析信息技术的主要特点、作用和内容,并从当今信息科学家正在做什么人手,探讨信息技术的前沿应用。  相似文献   

7.
<正>一、案例背景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  相似文献   

8.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当前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和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相似文献   

9.
一、影视媒体的社会影响和特性信息与信息传递交换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信息传播交换中的中介与工具称传媒或媒体。媒体的产生发展服从于人类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而发展,媒体技术已成为现代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柱。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的影响是革命性的。比蒸汽...  相似文献   

10.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信息技术对人类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几乎涉及人类生活的所有方面。信息技术开启了人类新的生活空间,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新时代是一个充满机遇和希望的世界,信息社会需要新型人才,重视"信息  相似文献   

12.
新“课标”求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爱好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把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榆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的基础。本文就如何提高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质量谈谈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重在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利用计算机这个辅助工具的意识。通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于人类生活及生产的深刻影响;能够使学生掌握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传送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  相似文献   

14.
肖开 《考试周刊》2009,(32):166-166
人类已跨入二十一世纪,信息化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信息技术也自然就成为了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工具和必备的技能。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为适应信息日新月异的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但是有一部分学生只对“计算机”感兴趣,而不是对教材感兴趣,并且上机操作秩序混乱。针对此现象,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的呢?  相似文献   

15.
信息技术的兴起与发展,使人类进入了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对人类最重要的影响,是通过信息网络化来体现的。在此我们探究一下信息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及信息网络化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  相似文献   

17.
岳波 《考试周刊》2014,(73):119-119
<正>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已成为一种创造性工具,与人类生活日益密切。作为信息技术的传播者,教师在新课改背景下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放在了重要位置。探索现代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已成为我们关注的话题。要想获得较好的教学效能,必须有可行的教学方法,而只要能达到目标,就是好方法。信息技术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主要包括:在信息意识方面,学生对信息技术有持久的学习应用兴趣,有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的强烈愿望;在信息知识方面,学生要了  相似文献   

18.
信息技术教育是以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教育为核心的面向现代化的教育,是培养学生信息意识,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  相似文献   

19.
一、明确任务 《中小学信息技术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潘刊 《成才之路》2009,(20):88-88
一、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笔者认为,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