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中国古代地图的起源在远古的中国,就流传着地图的故事,最著名的莫过于"龙马负图"和"史皇作图"的传说。学术界认为,中国最早的地理著作《山海经》是源于禹所铸的九鼎。杨慎通过深入研究,认为九鼎上的地图就是历史上所言的山海图,而对地图的说明就是《山海经》。他在《山海经补注》中写道:"则九鼎之图,其传固出于终古、孔甲之流也,谓之日〈山海图〉,其文则谓之〈山海经〉。至秦而九鼎亡,然图与经存。"夏禹铸造过九个鼎,鼎上各有不同地区的山川、草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代绘制地图历史悠久,领域广泛,世界闻名. 石刻地图春秋时代,鲁国人公输般创造了石刻地图.他在洛阳石宝山岩石上刻了幅"九州之图",把全国山川、河湖、城邑都刻在上面,可惜后来遭毁坏而消失.现在保存下来的石刻地图,最早的要算西安碑林中的"华夷图"和"禹迹图".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 ,在制作与军事密切相关的地图方面 ,有许多值得称道之处。相传 ,黄帝曾与蚩尤发生战争 ,黄帝利用其臣史皇所绘制的物像图 ,将蚩尤擒杀于冀州之野。“史皇作图”记载于《世本·作篇》 ,是中国有史料可查的最早的军事地图。公元前约 2 1 0 0年 ,大禹治水时 ,“禹收九牧之金 ,铸九鼎 ,像九州”。战国时九鼎失传 ,然而在公元前约 35 0年 ,由九鼎像派生出来的《山海经》图却流传下来 ,这是最早的以金属作的地图。1 973年 1 2月在发掘长沙马王堆汉墓时 ,发现 3幅“帛地图” :《地形图》、《驻军图》、《城邑图》 ,内容详实 ,有一定数学基…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地图的国家之一据史书记载,黄帝和蚩尤打仗时曾使用了表示“地形物象”的地图;公元前约2100年的夏禹时就曾铸造了九鼎图——“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像九州”。这九鼎和后来由它派生的《山海经》就是一种原始地图。  相似文献   

5.
裴秀———中国地图学鼻祖  裴秀(公元2 2 4年~2 71年) ,我国西晋杰出的地图学家,被誉为我国古代地图学的鼻祖,与欧洲学者托勒密,并称为世界古代地图史上东西方相辉映的两颗明星。裴秀创造性地提出了“制图六体”,并编制了《禹贡地域图》18篇,从而奠定了他在地图史上的地位。自他以后,直到明代利玛窦的《世界地图》传入以前,这12 0 0多年间的地图制作,在方法上没有跳出他的规格。郦道元———中国最早的地理学家郦道元(约4 6 6年~52 7年) ,出生在河北省涿县一个官宦世家,少年时代就喜爱游览。后来他做了官,就到各地游历,每到一地除参观…  相似文献   

6.
说鼎     
鼎是在我国古代社会上层中使用最广的一种器物。它盛行于商周,衰绝于秦汉。鼎的形制虽因时代而异,但大体上说来以圆形、三足、两耳者居多,故有“鼎足”、“鼎峙”、“鼎立”之喻;鼎的质地也因不同的历史时期而有所不同,最早多以陶土制成,后来则多以青铜铸就。青铜在当时是很宝贵的,因而又有“鼎铛玉石”(《阿房宫赋》)之别。另外,鼎的大小、轻重亦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7.
我国有史以来第一幅标示法定省级陆地行政区域界线的地图——— 1∶40 0万《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图》2 0 0 2年 12月 2 4日出版发行。民政部副部长罗平飞说 :“这是中国自秦设郡县以来 ,首次全国勘定省界的成果 ,可称其是‘千年第一图’。”《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图》长 164 0毫米、宽 1184毫米 ,由民政部、国家测绘局编制发布。罗平飞在首发仪式上说 :“尽管这幅图的比例尺很小 ,但同勘界前的地图相比 ,仍然能够看出许多地方的省界发生了大的变化 ,如甘青、甘新、青新等省界的部分地段。”据介绍 ,全国勘界前 ,在我国省级行政区域界…  相似文献   

8.
《资治通鉴》卷一九二《唐纪·高祖武德九年》载:“十一月、丙午、上(指唐太宗——引者)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晒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不闭户,商旅野宿焉。”  相似文献   

9.
位于我国与尼泊尔边境的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 ,曾一度长期被称为“额非尔士峰”(或译“埃佛勒斯峰”)。这是印度测量局测得此座山峰的高度后 ,185 8年擅自以其局长英国人额非尔士的姓氏命名的 ,并开始使用。我国旧时地理教科书和地图也一度使用这个名称。其实 ,早在清康熙五十六年 (公元 1717年 ) ,清政府派人测绘全国地图时 ,就已发现了这座山峰 ,并用当地藏族人民的称呼“朱母朗马阿林”(意为“女神第三”)标注在所绘制的地图《皇舆全览图》上 (见最新版《辞海》)。可惜这些地图绘制完成后一直被锁在深宫里 ,人们无从知晓。195 1…  相似文献   

10.
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古本小说集成》,有《三续金瓶梅》上、下两册,系清人讷音居士编辑,此书《前言》云:“《三续金瓶梅》,四十四回,道光元年(1821)抄本。”“本书《小引》署‘时在道光元年,岁次辛巳孟夏’,可知书即成于此时。”《前言》最末还交代:“本书原为马隅卿先生旧藏,两函十六册,为海内仅见之孤本,今归北京大学图书馆,现即据以影印。”既是“道光元年(1821)抄本”,又系“海内仅见之孤本”,且是“据以影印”的,当然应该是真货了。然而,刚读了不几页便疑窦丛生,以至对这一“海内仅见之孤本”究竟属真属伪也模糊了。存疑之一:讷音居士的《前言》和务本堂主人题《小引》都意在陈述续书的缘起、意图和经过。前者曰:“不惜苦心,大费经营,署往寒来,方乃告成。”后者曰:“竭力搜求,效而续之。”据此,讷音居士和务本堂主人好象是一个人。然而从抄本的  相似文献   

11.
钟相是南宋鼎州武陵县(今湖南省常德县)人。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他领导洞庭湖区农民起义,建立大楚政权,自立为楚王。他提出的“等贵贱,均贫富”政治纲领,是我国封建社会衣民战争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标志。一《(同治)武陵县志》载:“鼎州民钟相作乱。”钟相的父亲“以懋迁致小康”,  相似文献   

12.
犤教例一犦以读为本自读自悟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教师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写个大大的“鼎”字,请学生注意字形和笔顺。2.学生查字典弄清“鼎”字的意思,懂得“鼎”为古代煮东西用的器物,三足两耳。(课件出示文中插图)3.让学生说说预习时收集到的带“鼎”的词语。二、揭题导入,诱发期待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专门介绍“鼎”的课文———《世纪宝鼎》。(师板书课题,生齐读两遍)1.解题:学生查字典理解“世纪”的意思,懂得这里指的是21世纪。2.提问:课题中的哪个字道出了“鼎”的不同寻常?这是个怎样的宝鼎呢?我们学习了课文便知道。…  相似文献   

13.
《山海经》“南西北东”顺序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长期来一直认为《山海经》主要篇幅以南经为首缘于此书系南方人所作的观点提出异议,通过对古地图方位的考察和《山海经》有关内容的分析,论证了如下见解:《山经》和海外海内诸经采用南西北东顺序主要原因是我国先秦汉代地图上南下北,按图记事以上(南)为先,《山经》以《南山经》为首还与该经成于西汉中期,汉人编辑此书将“国朝”之作列为首篇有关。  相似文献   

14.
本期导读     
本期力图通过不同内容的教学设计,诠释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学生体验凸显文本价值》———文章强调语文学习应该营造一个浓浓的情感世界,要引领学生带着各自的情感和想象去感受、体验文本传递出的文学意象,感受那充满魅力的迷人意境。《把握特点品味文化》———《 世纪宝鼎》一课的教学设计,以开放的教学视野,引导学生在交流互动中把握“鼎”的特点,感受“鼎”的文化,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感悟:在“工具”和“ 人文”的视界中自由徜徉》———阅读教学如何引导学生去“感悟”?被誉为“小于永正”…  相似文献   

15.
小康辞典     
● 小康 ●在人类历史上 ,人们为追求美好的生活和崇高的理想提出了种种方案 ,“小康社会”就是其中的一种方案。“小康”一词 ,最早源出中华文化元典《诗经·大雅·民劳》 :“民亦劳止 ,汔可小康。惠此中国 ,以绥四方。”而作为一种社会模式 ,“小康”最早在《礼记·礼运》中得到系统阐述 ,篇中记载了孔子提出的“大同”与“小康”两种高低不同的社会理想之说 ,成为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后来 ,康有为在《大同书》中又提出 :由“据乱世”到“升平世”(小康 )再到“太平世”(大同 )的历史进化论。改革开放后 ,“小康”这个古老的话…  相似文献   

16.
古地名简释     
太形即太行山,主峰在今山西晋城南。《列子·汤问篇》:“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即此。河阳,古泛指黄河以北地。姑射古山名,在今山西临汾西,一名石孔山。相传其山多水而无草木,为古之得道者王倪、?缺、被衣、许由四子所居。《庄子·逍遥游》:“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即此。  相似文献   

17.
明土田之制,凡二等:曰官田,曰民田。 关于官、民田之定义,《增城县志》云:“田地故有官、民:官者,官之所有,给民耕之。民者,民自买卖者也。”(顾炎武辑:《天下郡国利病书》原编第27册“广东”上)。又,顾氏著《日知录》云:“官田,官之田也,国家之所有,而耕者犹人家之佃户也。民  相似文献   

18.
《左传》是中国叙事文学的起点和开篇。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的要素有情节(讲什么)———演进(怎么讲)———视角(谁讲)。中国古代叙事文学强调“故事情节化”,最早就是从《左传》开始的。《左传》通过揭示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而把史实情节化。中国叙事文学受儒家、道家之“道”的影响,即要说明事件发展过程的来龙去脉、因果关联、来由根据。事件发展过程中的“突转”还是“发现”等,都要有“道理”贯穿其间,都有因果关系使其联系起来,成为一个由主旨贯穿的整体性情节。中国古代叙事文学顺时序的演进多,《左传》的叙事按自然时间演进的占了绝对多数,这主要是受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守时、顺时观念的影响。《左传》标示时间按照年、季、月、日的顺序进行,这是中国文化的“以大观小”法在起作用。《左传》的叙事视角是史官的视角。史官的叙述视点处在“真”与“幻”之间,“隐幽”与“直笔”之间。  相似文献   

19.
<正>历史地图是了解历史的重要工具,开展历史地图绘制的教学实践,是课程标准的基本教学要求。《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中国近代史“教学提示”板块要求学生能够“观察并绘制近代历史地图”,要“根据不同的学习主题,观察形势图(如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图),绘制示意图(如19世纪末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示意图)、路线图(如红军长征路线图),展示绘制出的历史地图,解说图中的历史信息”。  相似文献   

20.
<正> “天人合一”在中国是一个古老而又悠久的话题,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映射出先哲们的致思特征,谈论中国传统文化不能不涉及源远流长的“天人合一”思想。 据现有史料记载,“天人合一”观念最早起源于西周时代。周宣王时尹吉甫作《蒸民》诗云:“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诗中含有人民善良德性来自天赋的意义。孟子更进一步地推出“尽心、知性、知天”的性天相通思想。此后,“天人合一”的思想不断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