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新型的交叉学科,其基本理论研究还存在不少争议,学科定位问题即是诸多争议中的一个。学科定位是对一门学科本质认识的讨论,对学科和专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对当前专家学者提出的关于教育技术学学科定位的观点进行比较分析,认为教育技术学应定位于技术或促进学习的技术。  相似文献   

2.
教育技术既是一个实践领域,也是一个新兴交叉学科。教育技术是人类在教育实践中,为了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依据教育的原理,应用技术的手段与方法,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实现教育最优化的研究与实践的领域。  相似文献   

3.
汉语国际教育是以汉语教育为主,充分发挥育人功能,积极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汉语国际教育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系统性,因此要积极树立人才培养目标,并对其进行学科定位,在此基础上,提高汉语国际教育的时效性。本文首先分析学科教材定位,然后分析师资定位,最后分析了文化教育定位。  相似文献   

4.
教育技术学科的定位——二论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正确的定位是每个学科赖以存在的前提条件。它不仅影响到该学科当前的地位和作用的发挥 ,也影响到将来的健康发展。教育技术定位在“技术”;教育技术学根据它的逻辑起点的双重性 ,既是教育学学科的分支学科 ,又是技术学学科的分支学科。正是这种双重定位 ,为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机遇和可能 ,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和担忧。  相似文献   

5.
双语教育与双语教育学并非一个概念。双语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一种社会实践,或说社会职能;而只有反映双语教育本质和客观规律性的双语教育学,才是一门科学。双语教育学既是应用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又是教育语言学的研究范畴,其学科定位是由其研究内容、任务和性质所决定的。双语教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双语教学,主要任务是通过研究双语教育原理、过程和方法,揭示双语教育规律,指导双语教育实践,为培养合格双语人才服务。双语教育学是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它是从语言学和教育学分化出来,而在具体内容上又把两者综合起来的交叉学科;它还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具有极强实践性的应用学科,应当在社会科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6.
胡巍巍 《考试周刊》2014,(81):134-136
作者首先分析了地理学学科的划分,学科体系结构层次的组成,其次研究地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学科,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在此基础上,重点阐述地理学的学科定位问题,尤其对于自然地理学,准确的学科定位显得更为重要,作者以气象学与气候学、水文学和土壤地理学三门部门自然地理课程为例,探讨部门自然地理课程的定位问题,希望能对广大地理教师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教育与技术的关系入手,界定教育技术的研究领域,由此得出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定位应该是对技术的应用和研究上,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三个层次——管理技术、教学技术和学习技术,以及研究的两个维度——实践研究的维度和理论研究的维度。  相似文献   

8.
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在各种形式的教学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如何有效的将现代教育技术用于指导学科教学实践,这需要教育者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定位有个深刻的认识。目前,在探讨将现代教育技术整合到各个学科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急待正确的分析教育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若干新特征分析,这也是教育者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尝试教育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中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会展的学科定位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会展业的发展,我国会展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会展从业人员不断增加,理论界对会展的学科特色、专业设置,专业建设、课程体系、人才培养及职业选择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也在深化.文章重点对会展的学科体系,学科定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会展教育的健康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对教育技术学科名称及定位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对教育技术误解和概念游移的几种现象谈起,分析了问题的实质是名与实的错位。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外学者解决该问题的方法作了归纳,以为大多数学者采用的是注解法或直陈法,并详细分析了两种方法的含义和特点,在对两个方法比较的基础上得出对教育技术学科名称和定位的认识,应如何处理学科名称和定位问题。  相似文献   

11.
教育技术的定位:中国学者的观点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将从理论上阐述中国学者对教育技术定位问题认识的发展过程,并同时对中国教育技术领域当前的教育技术定位的现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广义教育技术定位的确立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本文从技术哲学、技术科学和技术知识论的视角分析技术的涵义和本质,以此为根据确立广义的教育技术定位,并分析教育技术从狭义技术定位到广义技术定位的发展过程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中泰两国教育技术学硕士培养个案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比邻东盟十国,泰国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泰国都有较完备的体系并处于东盟十国的先进行列。由于特殊的地理及历史渊源,云南与泰国有着密切的人员交往和学术交流。因此,在国际学术交流方面,云南首先关注的是泰国,而不是美国、欧洲或其他发达国家。通过个案比较了中国某重点大学与泰国东方大学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异同,旨在借鉴泰国有益经验,相互学习,以加深两国友谊。  相似文献   

14.
教育技术领域·学科·专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技术是恰当地运用相关的手段和方法提高教育绩效的研究领域,它和下属的三个不同层面的概念组成完整的教育技术定义体系。教育技术学是研究在教育中运用相关的技术来提高绩效的理论、规律和方法的一门学科,它是教育学门类中技术学层次的、具有方法论性质的综合应用学科,是教育科学与教育、教学实践之间的连接桥梁。教育技术学科应该是教育学门类中与教育学并列的一级学科。由于其逻辑起点的双重性,教育技术学科自身也具有双重属性,因而作为培养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应该“双重定位、多元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虽然起步比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和规模是前所未有的。在当前教育技术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教育技术学专业(特别是在地方本科院校)的建设在国际上还缺乏比较系统、成熟的可借鉴经验,需要我们自己在实践中探索研究。该研究结合嘉应学院的实践经验,介绍了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目标与专业特色定位、课程体系结构设置及其注意问题等,希望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建设能起到指导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17.
论教育技术学的知识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立足于作主张的教育技术及其学科的广义定位,对教育技术解决实践问题需要依据、借鉴和创造性应用的哲学与化层次、科学层次、教育技术实践经验及其实践的对象等四个方面的知识来源进行了探索性论述,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教育技术研究人员队伍的组成;同时,也预示出一个优秀的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人员队伍应当具备的知识素质。  相似文献   

18.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作为世界一流大学,在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均有着成功的经验。该研究旨在系统地调查和了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生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的情况,通过深入分析与比较,为我国教育技术学学科发展和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9.
以福建省高中高级职称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为实例,分析了教育技术课程需要的支持问题及提高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的有效方法,论述了课程实施的难点的方法,提出提高教育技术能力主管部门、学校、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Through case study research critical 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 tasks are identified regarding the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teaching at research universities. The institutions studied, regardless their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and approaches, face common difficulties in engaging’ second-wave’ faculty. Furthermore, the coordination of different support units such as edtech centres, IT support, teaching and learning labs or the libraries to offer well-rehearsed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ervices is challenging. Strong leadership is critical to motivate faculty and to assist support units to overcome sub-cultural differences. Similarly, solid management practice is indispensable. Incentive, reward and support structures need to be adjusted to new realities and a well coordinated workflow needs to be design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