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骆宾王《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西与南是两个对比很鲜明的方位名词,虽在诗中用意各不相同,但终给人对照之感;蝉唱(物)与客思(我)也是两种不同的景况,蝉在窗外唱,客在室内思,物(蝉唱)与我(客思)尚处于两种显不同的境地,物尚是物,我尚是我,物、我尚两立也。 “哪堪去鬓影,来对白头吟。”这一句,是蝉唱(物)已引起了客(我)的注意(物作用于我),而  相似文献   

2.
《同学少年》2010,(5):25-25
当范仲淹在岳阳楼上把酒吟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时,它从范仲淹的面前穿梭而过,于是便有了《岳阳楼记》中的“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正是因为这神采之风,使得范前辈“喜洋洋者矣”,才会有这千古名作《岳阳楼记))o而如今岳阳楼如此出名,恐怕也与《岳阳楼记》不无关系。归根究底,还应该归功于那神来之风。  相似文献   

3.
<正>“短促的生活,只是出于偶然才有机会留在书本或文献中”,福柯(Michel Foucault)早年名作《无名者的生活》以此强调,研究者应努力开掘历史记载中的“卑微者”“无名者”以及“那些毫无荣耀可言的人”。[1]这样做,  相似文献   

4.
程昌远 《历史学习》2003,(10):23-23
《神灭论》是南朝杰出的无神论者范缜的名作,堪称我国思想史上的宝贵遗产。全文以自设宾主的问答形式,论述了人死后,灵魂将随之消灭,不会单独存在,不会变鬼,也不会转世投胎的观点,从而有力地批驳了佛教所宣扬的人死后,灵魂将继续存在,并转生来世的因果报应谬论。具体说来,《神灭论》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它正确地指出了精神与物质的关系。范缜实际上提出了三层意思:一是物质与精神结合在一起,不能割裂,即“神者形也,形者神也”,“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二者“名殊而体一也”。二是物质为第一性,精神为第二性,物质决定精神,精神离开…  相似文献   

5.
说“尖新”     
“尖”字有“新”的意思。《辞源》中释“尖”字第二条释义是“锐利、新颖”,第三条释义是“最上品”。唐人贾岛《客思》诗曰:“促织声尖尖似针,更深刺着旅人心。”指促织声音尖——高而细。人们还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不论怎么改革,总是离不开文本,如何解读文本,是语文教师功力的体现。现在的语文教师培训总是过多地专注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之类,套用一个颇为时髦的概念就是忽视了语文教师的“元素质”。我所言的语文教师的“元素质”就是文本的解读能力。8年前钱理群教授身体力行地进行名作重读,现在许锡强老师又倡导名作重读,我理解的名作重读,就是名作新读,名作心读,名作自读,也就是用自己的视角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体会名作,读出自己的心得,读出自己新的见解,读出自己的个性,这无疑是十分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是著名诗人艾青的短诗名作《我爱这土地》的开头两行,我尤其欣赏诗人选用这“嘶哑”一词。  相似文献   

8.
苑宝顺 《作文》2022,(Z4):88-89
<正>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的名作《装在套子里的人》,一直是高中语文必选篇目,本文虽然运用漫画笔法来塑造人物,语言风趣幽默,但绝不能当幽默小说来读,因为这是一篇严肃深刻的作品。可是学生对这篇小说的第一感觉只是可笑。那么,怎样引导学生走出肤浅的阅读,深度解读这篇经典名作,认识到“可笑”背后的“可怕”呢?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9.
妙在"嘶哑"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是著名诗人艾青的短诗名作《我爱这土地》的开头两行,我尤其欣赏诗人选用这“嘶哑”一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钱理群先生说:“文学名作的阅读,就是一种发现与开掘,既是对作品所描述的已知、未知世界的发现与开掘,也是对自我潜在精神力量的发现与开掘。说到底这乃是对‘人’的发现与开掘。”“要用人类、民族文明中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我们的下一代.使他们成为一个健康、健全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11.
《绿》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作,也是高中语文课本的传统重点篇目。文章所描写的绿,着笔点全在那“汪汪一碧”的梅雨潭。可是文章一开篇,用了将近一半的篇幅写梅雨瀑。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教学参考书》认为:写梅雨瀑就是为了写“瀑流给人奇趣,使人惊诧”,“是用来作陪衬以显出‘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这一说法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仅仅拘泥于“陪衬”说,似乎远未尽如人意。  相似文献   

12.
A.名堂名作明白敏捷我买了齐白石老人的一幅名作,在街上慢悠悠地走着。忽然,一个人碰了我一下,动作很敏捷,马上就走远了。我开始还不明白他搞什么名堂,几秒钟之后,终于醒悟过来……453000河南省新乡市牧野区丰乐里小学六年级(请作者速告知姓名)老师在课堂上声情并茂地讲一篇名作,小明却在下面敏捷地折着纸飞机,这当然逃不过老师的双眼。老师指着小明说:“你在下面搞什么名堂?”小明吓了一跳,结结巴巴地说:“没……没……搞什么!”“好!那你明白‘三十而立’是什么意思吗?”“三十而立?哦,就是三十个人排排站立!”小明大声地说。全班同学捧…  相似文献   

13.
叶圣陶老先生的名作《苏州园林》中有这样一句话: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据此,有人命题问:最后一句中的“这”指代什么。不少人的回答直指“没有修  相似文献   

14.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名作,这篇散文表现的主题是较易理解的父子之间相爱相怜的真挚动人的感情。但如何把这一深情揭示透彻,特别是写父亲爱儿子,为何单单选取了浦口车站送别的“买桔”这一场景? 原来,散文把父爱子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正是借扬州特定的“买桔”这一习俗。扬州人把“走  相似文献   

15.
一、阅读课 ,首先要姓“语文”市级优质课展评 ,执教者都是一路过关斩将后脱颖而出的高手。执教课文 :林希先生的散文名作《石缝间的生命》。一执教者手托着由石子和青草拼凑而成的缩微假山 ,笑容可掬地问学生 :“这是什么 ?它有什么特征 ?”在得到了满意答复后 ,他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共写了石缝间的几种生命存在 (这是学生一节课里唯一和文字“亲近”的机会 ,计 3分钟 ,因为教者的提示是“搜索”)。在这种低级的搜索完成之后 ,他便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 ,每组负责研讨一个问题 :你愿做石缝间的这几种生命存在———野草、山花、松柏中的哪一种…  相似文献   

16.
人是“尚未被确定的动物”。这是尼采的警句。 “人对人是狼”,这是马克思的名言。 “仁者爱人”,“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不忍人之心”,“以其有辩也”。这是先圣孔子、孟子对人的思考。 人是消失了“伊甸园的原始状态”中的善而继承了原始人性遗产——罪孽的亚当后代。这是圣经创世说对人的看法。 人是理性的存在。理性人类学如是言。 人就是文化!人就是历史!哲学文化人类学如是说。……  相似文献   

17.
偶像的较量     
徐丽燕 《小学语文》2008,(1):122-122
虽然我不是高诵着毛泽东语录,歌唱着“东方红,太阳升”走过来的一代,对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伟人的认识也仅止于学生时代的名篇名作,但对于他们,我的内心深处始终有着一份无法言喻的崇敬与仰慕。原以为这是一份每个人都应有的情感,然而……  相似文献   

18.
邵建新 《教育文汇》2012,(10):46-46
孙绍振教授的《名作细读》在中学语文界影响较大。笔者也是这本书的热心读者。我读的是该书的修订版,读后受益不少。研读中,笔者也发现本书有一处微瑕:作者在分析毛泽东诗词《采桑子·重阳》时有一处“硬伤”。这处“硬伤”初版时就有,修订后仍未纠正。  相似文献   

19.
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词佳作。其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引发了人们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则代表了人类的美好愿望。这两句最令人感慨,也是这首诗最难翻译的部分。笔者在《名作精译——《中国翻译》汉译英选粹》中找到了朱纯生的译本。下文将会对该译本中某些有争议的句子进行评论。  相似文献   

20.
《有的人》     
角度之一:“活”与“死”的含义理解。诗人抓住“人生”这一重大课题,用“活”与“死”进行鲜明的对比,先摆出了对两种人生死的评价:有的人“活着”却已经“死”了:画出徒有躯壳者,只是行尸走肉的可卑、可鄙的丑行:有的人“死”了却还活着,是对虽死犹生者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的热情歌颂、接着摆出了两种人对待人民截然不同的态度,这里诗人无情鞭笞了反动统治者的腐朽和骄横。正因为如此,人民对这两种人的态度也截然不同。这两种人的人生价值也大相径庭。教学方法与过程:本角度采用赏析法。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破题:“有的人”指的是什么人?接着提问,这些人怎么样?指名一学生朗诵诗的第一节。然后教师再次发问:为什么诗人说“活”着的“死”了,“死”了的还“活”着?针对“死”、“活”二字。引导学生赏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