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伤逝>中子君的命运是一种怪圈式的文化悖论它表现为新文化与积淀的负价值旧文化的激烈冲突.冲突的结果是悲剧式的.这种积淀在子君等女子中的负价值文化包含三个层次依附人生积淀、旧礼教积淀和虚幻世界积淀.  相似文献   

2.
中国和合文化与二十一世纪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五千多年的化在历史长河中得到积淀,成为世界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合化是中国传统化精神的精髓和首要价值。中国化目前面临着人类共同的五大冲突、西方明以及现代化转型三个方面的挑战。和合化正是回应这三大挑战的最佳、最优的化选择。  相似文献   

3.
文化价值冲突及其调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全球化的视野中,原先一些只具有区域意义的文化价值冲突,如某个地方的新风气与旧习俗之间的冲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冲突,便往往溢出原有的范围,具有了超地域的意义;一些传统的具有超地域性的文化价值冲突,如专制体制与民主制度之争,现代化之"西方化"与"东方化"之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人权标准之争,更是普遍地空前地得以强化;而一些新的问题和冲突,诸如因特网上"异地犯罪"的管辖权问题,普遍伦理能否确立及确立的程序问题,也不断闯入人们的视野;……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全球化进程的深入,这些文化价值冲突还将不断被赋予许多新的内涵.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合理地说明、把握、调适这些价值冲突,就成为一个时代性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4.
辽宁地域化是一种具有辽宁地城特色的化存在形态,它具有浓重的关东化的精神渊源,也是中华化多样性的体现。它属于中华化区域中的亚化类型。地域化的价值更多地表现为地域自身化精神特征的显现。在辽宁人的性格和化观念中,形成了一种延续至今的“关东化意识”。这个地域化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化系统。独特的历史背景,历史上大规模的移民现象,多民族混居的社会生存形态,历史上多种化的交融与冲突,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等多元要素,构成了辽宁地域化的基本特征。由于地域化的积淀影响,在辽宁人的性格中。坚韧乐观、豁达豪爽、开放宽容的阳刚品格,是性格中的优点;而易满足,少激情,容易小富即安和知足常乐的阴性气质,则是性格的消极方面。  相似文献   

5.
慧远鼎力护教的论辩内容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为:一是辩解与孝道的冲突;二是化解与君道的冲突;三是释解与沙汰的冲突;四是消解与礼制的冲突。,慧远这种调和外来佛教与传统文化矛盾的努力,一方面表明佛教中国化道路的艰难曲折,另一方面也体现慧远护教精神的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6.
南通历史化作为一种地域化,具有过渡地带化的显特征。其特点可用八个字概括:襟江负海,南风北韵。“襟江负海”指南通人特定的生存环境亦即南通历史化的分布空间,“南风北韵”则是南通历史化的特定模式和传统。这也可从地域化内涵的三个主要方面——宗教、语言(方言)、化心理得到印证。南通化最早是由盐化演变而来的,盐化是南通历史化的最底层。  相似文献   

7.
社会转型与化建构二之间存在着整体性,相悖性及互动性,化的是化衍生交融的过程,其核心是价值取向,价值取向的认同是化建构的基础,而人们对化的理解方式则是化建构的前提,因此,转型时期对化的理解应采取这样一种方式,即变异质化的不可通约性为可通约性,变化的冲突对立论为化的融合整体论。  相似文献   

8.
以高尔泰“实践本体论”为代表的中国当代美学新潮与李泽厚“积淀说”的矛盾冲突持续了四十年之久,引发过巨大的思想和化观念的冲突。这些冲突是当代中国社会进步与保守之间的冲突,是开放与封闭之间的冲突,是创新与传统之间的冲突,是国家意识形态与人意识之间的冲突,影响了中国当代哲学及其美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国当代美学新潮扬弃“积淀”的历程经历了漫长的七个历史时期:潜在的历史前提与断裂期;萌动的历史意识与序幕期;鲜明的历史标志与形成期;缓冲的历史发展与高潮期;清醒的历史态度与反思期;公允的历史透视与完善期;循环的历史批评与回望期。高尔泰《美的追求与人的解放》及其“感性说”、刘晓波《与李泽厚对话——感性、个人、我的选择》及其“突破说”,堪称中国当代美学新潮扬弃“积淀”历程中的两个里程碑。  相似文献   

9.
易卜生戏剧中的神秘倾向与西方化传统关系密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来自北欧民族化心理积淀的滋养和激励;二是来自对欧洲学中神秘因素的借鉴和吸纳。此两条路径,不仅成就了易卜生独特的戏剧品格,而且为准确理解易卜生戏剧所承载的西方民族化积淀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张世波 《学科教育》2004,20(1):19-22
信息技术化是信息技术教育中规范、价值、信仰和表意象征符号的复合体,信息技术化冲突是普遍地、必然地存在着。信息技术化结构是复杂而多元的。本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信息技术化的生成状态,为建构信息技术化的秩序与均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文化发展的脚步,人们愈加清楚地认识到早期教育对于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导致了早期教育的误区:传统的教育价值观与当前早期教育目标的高期望值;传统的思维方式与早期教育内容的片面化;传统的权威化价值取向与早期教育实施过程的强迫性。走出早期教育误区的关键是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相似文献   

12.
教学价值观的冲突主要体现在教学本位价值的信念冲突、课程价值的信念冲突、教学价值获得方式的信念冲突和教学价值评价的信念冲突等方面。基于教学价值观冲突的视角,新课程改革的主要障碍表现:知识、技能,过程和方法,抑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基本价值冲突的障碍;课程是知识,还是经验,课程价值观冲突的障碍;独白式教学,还是对话式教学,教学价值获得方式冲突的障碍;量化评价,还是质性评价,教学价值评价方式冲突的障碍。  相似文献   

13.
美国和中国是主要经济合作和贸易伙伴,但在商业化的价值取向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并由此产生各种冲突。章把美中商业化的冲突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与生活习惯有关,第二层与思维方式有关,第三层与取向有关。通过分析和比较,揭出出美中不同价值取向的化根源,指出了进行有效沟通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纳兰性德年谱(谱首部分)赵秀亭纳兰性德,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徐乾学纳兰君墓志铭:容若姓纳兰氏。纳兰或作纳喇。清史稿文苑一:性德,纳喇氏。满洲源流考七:纳喇旧作纳兰。旧,盖谓纳兰为金源旧姓。徐乾学纳兰君神道碑文:纳兰氏,旧著姓,...  相似文献   

15.
慧远鼎力护教的论辩内容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为:一是辩解与孝道的冲突;二是化解与君道的冲突;三是释解与沙汰的冲突;四是消解与礼制的冲突。慧远这种调和外来佛教与传统文化矛盾的努力,一方面表明佛教中国化道路的艰难曲折,另一方面也体现慧远护教精神的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16.
繁漪与娜拉都是在自我与环境发生激烈、尖锐的冲突时走向精神反叛、行为抗争的同一道路。但由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积淀以及自身的个性的不同,她们抗争又具有不同的审美价值:繁漪的全面毁灭的方式所展示的是悲剧性;娜拉的自立新生的方式则体现了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7.
教育史上有两种启发式教学,即孔子式和苏格拉底式,其核心要素都是唤起学生的经验,使之与教学内容互相印证,进而在新旧经验的冲突中,更新旧经验,获得新知识。两种启发式教学都有其不可取代的价值和适用的条件,在教学中应该相辅相成,不应厚此薄彼。  相似文献   

18.
电视连续剧《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石光荣与褚琴之间的矛盾冲突,贯穿于全剧之中。矛盾冲突的主要原因是,旧意识观念残余的影响,化知识素养的差别以及性格爱好、情感取向的迥异。透过石光荣与褚琴的矛盾冲突,令人感受到一种难以言表的可怕与苦涩,更让人反思:英雄的斗争激情何以变成一种荒诞滑稽的东西。  相似文献   

19.
青少年文化自信的核心是青少年价值自信。当前,青少年价值冲突凸显削弱了青少年文化自信。为此,要高度重视青少年价值冲突对青少年文化自信带来的消极影响。青少年价值冲突根本表现是真理性价值与实用性价值的冲突;青少年价值冲突的根本原因是追求根本利益的差异;青少年价值冲突的实质是意识形态的问题。因此,通过价值自觉—价值整合—价值引导化解青少年价值冲突,增强青少年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20.
大禹是对中华民族作出巨大贡献的杰出人物,炎黄子孙对大禹一直怀着崇敬之情,对大禹的崇拜和祭祀活动数千年未断,经长时期积淀、固化形成大禹化。大禹化的三个层次:具体的大禹化景观;祭祀大禹的礼仪制度及风俗习惯;大禹的化精神。大禹化精神的内容,大禹化精神是中华化的重要源头和组成部分。北川的大禹化历史悠久,祭祀大禹的活动一直未断,大禹精神鼓舞着北川人民艰苦奋斗,改变山区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