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朝政日非;何进欲诛宦竖,密召诸侯进京,董卓接诏即统大军进犯京师;宦官诛杀何进,造成宫中大乱,董卓乘乱控制了朝廷,妄行废立,激起公愤;曹操发矫诏,召集十八镇诸侯共讨董卓;各镇诸侯自相吞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天子诏命征伐诸侯,先后破吕布、除袁术、灭袁绍、收降刘琮;赤壁之战后,三足鼎立,而导致三国历史形成.文章论述了三国历史的形成及其教训.  相似文献   

2.
(一)文学的生命在于真实。只有敢于反映社会生活真实的作家,其作品才能留传后世。曹操之所以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重要原因之一是他创作的写实精神。曹操创作最突出的特点是用诗歌反映了汉末魏初这个历史转变期的时代真实。首先,曹操的诗歌反映了汉末上层统治者的权利之争,终于导致天下大乱和人民惨遭苦难的生活。史载:中平六年(公元189),汉灵帝死,少帝刘辩即位,何太后听政。此时太后的哥哥何进独揽大权。何进谋诛宦官,召董卓入京,事泄,宦官张让等杀死何进。董卓入京  相似文献   

3.
东汉末年,大将军何进为了除掉奸佞的宦官,请来在外面当了多年山大王的董卓帮忙。谁知道请神容易送神难,董卓这家伙霸道、狠毒、阴险、贪财、好色……谁都拿他没办法。  相似文献   

4.
东汉末期,宦官集团与外戚集团争权,导致董卓专权乱政。董卓被大将军何进召入洛阳后,废少帝刘辩为弘农王,立陈留王刘协为献帝,自为相国。他凶暴淫乱,杀戮成性,纵兵为虐。初平元年(公元一九○年),各地以袁绍为盟主,联军兴师讨伐董  相似文献   

5.
【前面的故事】话说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董卓借平息宦官之乱的机会,带兵入朝,并乘机废了汉少帝,另立9岁的陈留王刘协为汉献帝,自任相国,强取豪夺,残害忠良。朝中之人,敢怒而不敢言。当时任骁骑校尉的曹操自告奋勇,谋刺董卓未遂,逃出京城,随即联络各镇诸侯,共谋讨伐董卓。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也追随北平太守公孙瓒来到讨董大军之中。联军以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长沙太守孙坚(孙权之父)为前锋,董卓则派出大将华雄迎战。由于联军内部不和,各怀异志,连战皆致,大将鲍忠被华雄斩于马下,孙坚也吃了败仗,连头巾都落到了华雄手中。联军锐气顿时大受挫折。  相似文献   

6.
论三国     
三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自古以来人们多有评价,但都因时代的、历史的局限性而未能把三国时期错综复杂的历史关系阐述明白。下面我就以现代人的眼光来阐明我自己的观点。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再加上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各方诸侯也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势力不断强大,形成割据纷争的局面。当时诸侯当中,以曹操和袁绍势力最大。曹操采用袁绍谋士许攸的建议,打败了袁绍,统一了北方,又“挟天子令诸侯”,为后来魏国的强大奠定了基础。但魏之灭亡也是源于曹操的:①曹操不能以民为贵。孟子说过“民为贵,社稷次…  相似文献   

7.
董卓的凉州兵纪律散漫,简直强盗一样,可是战斗力真强,加上关东诸侯各怀鬼胎,打了小半年,一点进展也没有,终于粮尽一哄而散。至于汉朝的老官僚们,就更没用啦——比如皇甫嵩时领大军屯在扶风,长史梁衍劝他讨伐董卓,他不但不听,还自动接受了董卓的领导,整个儿一汉贼。诸侯讨董的过程中,只有四个人冒了出来。一个是曹操,冒进到荥阳汴水,被徐荣打  相似文献   

8.
这里简单说说曹操、刘备、袁绍、孙权、董卓几个诸侯的用人!  相似文献   

9.
建宁事变和中平事变的结果完全不同,是由于士大夫在两次事件中对待中央朝廷的态度不同。董卓入京,袁绍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董卓入京直接导致了朝廷的混乱;袁绍又尽诛宦官,以致皇权愈加式微,是袁绍的策划开启了瓦解东汉政权的序幕。而士大夫心态的转变无疑也是导致东汉政权瓦解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话说天下大势,越来越乱。灵帝那败家子也翘了,朝廷局势错综复杂,宦官四起,外戚也不甘寂寞,于是就宦官杀外戚,外戚杀宦官,乱杀一气。想不到杀出了个董卓,K,说起董卓那小子我就来气,什么本事没有,就会溜须拍马,就这样也能上去。不过他上去也是白搭,我敢肯定,他绝对不得好死。话说董老贼在那得意的时候,已经是天下大乱了,先是有袁绍大骂他之后招兵买马,准备干他。又有曹操假借献刀要刺杀他,虽然没成功,但是这次刺杀事件令曹操的人气值飙升,羡慕ing……在曹操跑路的时候又制造了吕家灭门惨案,这是曹操人生中的一大败笔呀,“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  相似文献   

11.
宫廷文学是以帝王 (包括诸侯 )的宫廷为流行场所 ,由帝王本人及其御用文人、乐师和一些朝廷大臣创作的 ,主要是描写宫廷活动和宫廷生活 ,用以歌功颂德、点缀太平、娱乐享受和表达讽谕的文学作品 ,它集中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政治理想、生活情趣和审美意趣。除去《大雅》和三《颂》全为宫廷乐歌外 ,《小雅》和《国风》里也有不少宫廷乐歌 ;运用考据与理解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就能比较准确地识别《诗经》中的宫廷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2.
春秋时期公子流亡外国的现象已很普遍,晋文公重耳便是其中的一个典型,通过对重耳流亡经历的个案分析,考察春秋时期流亡公子境况的大致情形,可得出公子流亡外国的行为是在多种因素作用下产生的;公子与收留国之间是双向选择的利益关系;多数公子在流亡过程中拥有较好的经济状况;返国为君的公子只占流亡公子总数的六分之一,绝大部分公子默默无闻,还有的公子在流亡中被杀。  相似文献   

13.
外汉魏六朝时期文学存在一个"自觉"的过程,学界持较为肯定的态度,但帝王(侯)在"文学自觉"进程中的推动作用并没有得到广泛注意.其实他们或实行积极的文学政策,或组织文人们一同进行身体力行的创作,或提出最前沿的理论批评,都有效地推动了文学走向"自觉的时代".相较于对"文学自觉"这一提法的质疑,溯源这一说法的本意,并正视帝王在其中所起的特异作用显得更重要.  相似文献   

14.
汉赋中宫怨题材并不多见,但对后世宫怨题材作品的创作和抒情小赋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相对于《诗经》中的宫怨作品,汉代宫怨赋在表达情感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更深的挖掘和拓展。汉代最重要的宫怨赋出于大赋作家之手,产生于汉大赋全盛期,但其叙述的视角和取像的特点却对抒情小赋具有极大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文章回顾了近年来文化市场中出现的“清宫文化热”现象,重点叙述了2005年清宫文化由“戏说”到“正说”的转变。在勾勒普通大众、专家学者对“正说”“戏说”看法与评价的同时,挖掘“清宫文化热”之所以出现的背后原因,阐明“清宫文化热”对文化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由于成书仓促 ,《清史稿·藩部世表三》对青海蒙古札萨克世系的记载多有错讹之处 ,佟佳江先生所著《清史稿订误》一书业已作了部分订误。本文在此基础上 ,主要根据 1996年 12月影印出版的《光绪朝朱批奏折》、北洋时期《政府公报》第2 0 2号、《清实录》、《清代蒙古官吏传》和《蒙古世系》等史料相互印证 ,对该表予以再订误 ,旨在使之益臻完善  相似文献   

17.
金初很多宋人的典籍中记载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有五位“太子”,他们分别指阿骨打健在的五子:宗幹(斡本)、宗望(斡里不)、宗尧(宗辅、讹里朵)、宗弼(兀术)和宗隽(讹鲁观).但金朝在熙宗以前谙班勃极烈为储君,故这五位“太子”并非中原王朝的储君皇太子.金初这些太子的称谓一般是和郎君连称,这是女真人沿袭辽朝的贵族称谓,且又凸显太祖诸子与一般贵族的不同所致,反映了金朝初年女真人对于中原制度的不甚了解  相似文献   

18.
许下屯田是东汉末年曹操在统一北方过程中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它成功地解决了曹操集团粮食供用的问题,并对全国的屯田活动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为曹操"摧灭群逆,克定天下"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称为魏武之故事,得到后世长时间的效仿。  相似文献   

19.
由于成书仓促,不遑考证,<清史稿·藩部世表三>错讹之处不绝如缕.在佟佳江先生<清史稿订误>一书的基础上,运用十几种史料相互印证,对科布多参赞大臣管辖的杜尔伯特部札萨克的世系年表予以再订误,以正本清源.  相似文献   

20.
古人认为 ,司命神是文昌宫第四星 ,主督察人命。汉代 ,司命虽为“宫中小神” ,但因其能主宰人之生死 ,神小权大 ,因而地位很高。不仅被纳入国家祀典 ,而且得到民间百姓的普遍信奉。人们不仅在家中别作小屋供奉之 ,出门时也随身携带 ,随时祭祀。说明两汉时期 ,司命神已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但从总的发展趋势来看 ,司命神之地位在逐步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