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仁"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所在,也是其思想的核心范畴,"仁"字最先可能并不是由儒家提出,但却为儒家所吸收、改造和弘扬.只有理解了"仁"的历史起源和最初含义,才能够理解为什么儒家特别强调必须款待他人、厚爱他人,进而泛爱万物."仁"是人性的本质特征,"仁学"的核心是讲爱人,"仁"是人的哲学升华,可称为人学哲学.作为"仁者爱人,泛爱众"的理念、万物一体的超越意识和生生不已于一体的儒家"仁爱",虽产生于过去.但由于它包含着一些恒古长新的内容,因而具有其内在的思想魅力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2.
试图从杜甫诗中的儒学影响来说明杜甫诗性中"仁爱"精神的伟大之处.  相似文献   

3.
教育仁爱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当遵循的伦理原则,也是教师个体应该具有的一种美好德性。教育仁爱德性包括义务的德性和美德的德性,作为教师义务的教育仁爱赋予全体学生被爱的权利,作为教师美德的教育仁爱要求教师真诚善待所有学生,它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实践统一。其伦理价值体现为有益于彰显教育的人文精神,有益于实施情感教育,有益于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发展。涵养教师仁爱德性应秉持教育生活理念,将社会培育与个体修炼结合起来,既发挥社会在教师德性塑造中的价值主导作用,又充分激发教师个体向善而行的道德愿望,在不懈追求中实现自我完善、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4.
5.
儒家的仁爱教育和诺丁斯的关怀教育在精神实质和教育理念上有很多相通之处,如都把情感作为道德的基础,重视情感教育;均视家庭教育为教育的起点.但两者也存在很多不同之处,如仁爱作为个体美德与关怀作为关系美德之不同;重责任教育与重权利教育之不同;培养男性为主的君子与培养两性平等的关怀者之不同.仁爱教育与关怀教育之比较,不仅有利于解释仁爱教育的现代化内涵,而且也能充实关怀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6.
仁爱是一种爱己爱人并由此推广到爱民爱国爱天下的普爱精神。教师之仁爱是教师将普遍之仁爱化为对教育和学生之仁爱并经由学生得以表现和实现的教育性仁爱精神。仁爱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哲学基础、不竭的动力和高层次的境界,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应加强教师德性修养,创建仁爱型校园文化,建设灵活开放的教师专业发展体系,以弘扬仁爱精神,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仁爱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的分析,表明了仁爱的渗透在提高药理学教学质量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1939年 ,我在德国慕尼黑大学医院开始了我的外科生涯。60余年来 ,经历的许多医疗事例 ,终生难忘 ;从中得到的一些感悟 ,长期激励我努力做一名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生。一、日常医疗工作中难忘的几件事例在我进入外科生涯一年以后 ,我的导师才允许我做第一个阑尾切除手术。记得在我做第三个阑尾切除手术时 ,病人是一位中年妇女。手术后第五天这位女病人忽然死去。尽管尸体解剖没有发现手术方面有什么问题 ,但我的导师盯住我的目光严肃而冷峻 ,他对我说 :“她(死者 )是一个四个孩子的妈妈 !”60多年前的这一句话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中 ,…  相似文献   

9.
人际关系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就要继承儒家"仁爱"思想,树立仁爱观念,关心人、爱护人,人际关系和谐了,整个社会的和谐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0.
丰富的教学经验、渊博的知识、为人师表的人格魅力以及一颗仁爱之心是一名优秀教师的必备条件,作为一名初中教师,前三者固然重要,但是如若有一颗仁爱之心,必然能够事半功倍。本文以蕾蕾的案例证明此观点。  相似文献   

11.
杨威 《成人教育》2013,33(5):90-91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自主性的体现,儒家文明在长期的演变中,孕育出灿烂的中华文明,其思想宝库博大精深,是后人所取之不竭的。由孔子最先提出的作为儒家思想核心范畴的"仁",其基本内涵是"爱人",而孔子作为大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影响了中国社会几千年,而作为现代学校教育,其教育的的主客体是教师和学生,孔子"仁"的思想对现代学校管理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仁爱教育孕育于中国儒家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文化,蕴藏于学校教育的各个系统之中.扎根于师生个体的心灵深处而又直接外显于师生的日常生活.它以尊重为前提,以理解为基础,以沟通为途径,以具体的教育实践,体现和证实了我国儒家的通和之学.  相似文献   

13.
在先秦诸学中,墨学与儒学被世人同尊为显学。但一直以来,学界普遍认为,孔子的仁爱与墨予的兼爱是两种不同的爱。文章认为,仁爱与兼爱,他们的出发点相同,最终的目的也相同,只是过程不同,即所谓殊途同归也。  相似文献   

14.
“仁爱”与“兼爱”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谐社会,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理想和目标。和谐社会的建设,既要制定和谐的国家典章制度,又要建立处理个人、家庭、国家、社会关系的和谐原理、原则。孔子以“仁者、爱人”为指导原则;墨子从“兼相爱、交相利”思想出发,认为和谐是治理个人、家庭、国家、社会关系的原理、原则。这些思想对于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比较视角下的孔墨爱人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与墨子的爱人思想表现了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特殊身份和性质,文章依据对《论语》、《墨子》等历史原典的剖析和解释来深入探讨仁爱与兼爱之间的异同性。并试图在传统的学术区分框架之下.为解读已有两千年历史的孔墨爱人思想提供一个在现代环境内认知的新引导,初步探讨它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狄更斯在他著名的教育小说《远大前程》中通过对男主人公皮普的“远大前程”幻灭过程的描述 ,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仁爱的感化力量。作品中的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均都经受了不同类型的爱 ,因此 ,他们都得到了同样甚至更大程度的回报———仁爱的复苏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论语>文本,发掘并阐释了孔子"仁爱"思想的四方面特征:一是主体上的二元性,二是价值目标上的至高性,三是道德和实践层面上的统摄性,四是现实中的可实践性.在此基础上,简要阐述了"仁爱"思想对政治、经济和全球文化交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校园文化建设是基于价值观层面的应用导入.它需要视觉层面和意识层面来支撑完成.任何孤立的应用都无法构成校园文化建设完整的体系。江苏省徐州市特殊教育中心以“仁爱”为核心,开展校园文化创建活动,为基层特教学校创建校园文化提供了一定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仁爱之道     
于丹  黎义全 《课外阅读》2008,(10):60-61
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孔子认为仁爱是做人的根本,他提出人只要能做到恭、宽、信、敏、惠五点,就可以称之为志士仁人。于丹认为,仁爱不  相似文献   

20.
文章分析了当今大学德育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孔子以"仁爱"为核心的教育思想与德育的契合及其对当今大学德育的启示与借鉴:尊重学生的主体价值;激励学生实现生命的完善与超越;建立和谐伦理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