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三国演义》中,荆州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左右着东汉末造的局势。甚至可以说,得之者可得天下,失之者则无方逐鹿中原。所以它的归属一直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特别是孙刘之间,相争尤为激烈,以至于后来关公败走麦城、陆逊火烧连营、刘备白帝托孤、蜀汉“危急存亡之秋”的出现,皆是为此一荆州。而在作品中,围绕荆州的归属问题;更有孔明措荆州与鲁肃讨荆州的一段侥有趣味的描写。本文所论即是这“借”与“讨”的过程中而体现出的诸葛亮的外交艺术。荆州地处长江中游,跨长江两岸,辖个湖南湖北及河南西南部一带,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
公元207年,47岁的刘备“三顾茅庐”去请比自己年轻二十岁的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究其刘备不辞劳苦“三顾茅庐”之原因,学术界一直普遍认为是刘备慕名而往。笔者对此不敢苟同。笔者认为,诸葛亮的才能固然是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而更主要的使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则是徙居荆州十余年的诸葛亮,靠着原来的家族关系和自己杰出的交际才能,已经成为荆州地主集团中的重要人物。而客据荆州的刘备要想立足荆州并有所发展,就  相似文献   

3.
诸葛亮辅佐刘备,借荆州,定冀州,安抚西南少数民族,六出祁山,鞠躬尽瘁,实现了三分天下的目标。他的智慧无穷,运筹帷幄,礼贤下土,清正廉洁的故事万古流芳。常言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诸葛亮也有一些失误,现略述于下,以求正于方家。其一,公元208年,曹操南下,向荆州进攻之时,刘表病逝,年幼的刘琼继任荆州牧。面对曹操的大军,章陵太守激越、东曹撰傅粪劝刘淙向曹操投降。当时诸葛亮看到这种形势就劝刘备利用时机,进攻刘琼,占领荆州。刘备回答:“苦不忍也”①,没有采纳诸葛亮的建议。这不是刘备忠厚,而是根据自己的处…  相似文献   

4.
朱子彦教授提出的“诸葛亮为夺取权力而不惜失掉荆州、假手东吴杀掉关羽”的观点是错误的;诸葛亮与关羽之间并无所谓的权力斗争,刘备失去荆州的主要原因是刘备集团在夺得汉中后产生了骄傲情绪,以致对孙权疏于防范、对关羽救援不及。  相似文献   

5.
近日,我在《读写参考》第9期看到了文章《诸葛亮必败》,读后感觉甚无道理,自己的毛病总往一千多年前的诸葛亮身上推。今天,我就来驳斥一下“诸葛亮不讲信用”这一观点。先声明一点,此文就像《诸葛亮必败》一样,是据《三国演义》的内容而论的,如果据《三国志》《魏略》等而论,想必大家会拿石头砸我。先说荆州。荆州是东汉末年最大的两个州之一,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第一,荆州是军事要地,有着相当好的地理位置。当时,曹操虎踞北方,孙权稳坐江南,而荆州正位于二地之间,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诸葛亮与刘备在隆中时,诸葛亮就曾说:此用武之地。第二,…  相似文献   

6.
读诸葛武侯     
诸葛亮,他的成就几乎使他成了智慧的代名词,然而,就是这个让人津津乐道的人物,也一样“无成”。武侯早年,雄姿英发,智取荆州,是何等挥洒自如!但转眼间,荆州失守,孙刘反目,他的事业由极盛转向  相似文献   

7.
三国坛     
肖宇韬 《辅导员》2014,(13):89-89
时间:三国时期 地点:荆州城前 人物:周瑜、诸葛亮、刘备、赵云、吴兵、蜀兵 [刘备借了荆州,久久不还,周瑜让鲁肃去要,鲁肃又被诸葛亮耍了’说要东吴去打西川,蜀国就为他们放粮。][吴兵来到荆州。]吴兵:(高声齐喊)东吴的周都督来也,快快打开城门。  相似文献   

8.
"三顾茅庐"相关问题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备、诸葛亮君臣关系的建立经历了相互选择的发展过程:刘备看重诸葛亮背后潜在的荆州地区广大士人力量,从而他的访请也就具有表率作用以体现其赤诚待人的个性;诸葛亮重视刘备所拥有的相对实力并借之实现个人抱负,却需通过刘备的多次访请来考察其知遇和信任。最终,意图上的差异在“三顾茅庐”事件中得到了统一并实现了双赢。  相似文献   

9.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所谓“天下有变”,怎么个变法,《隆中对》没有展开评论,也不可能具体指出。后世论者却有说他也“并不清楚”。其实,诸葛亮心中有数的。分析一下诸葛亮的言行和他北伐时三国所发生的一些事件,便可知其“天下有变” 的梗概。  相似文献   

10.
建安十三年,曹操拥兵南征刘表,未至,表病殁,荆州大权落于刘琮之手;诸葛亮在有把握的情况下,提议刘备“攻琮”,夺取荆州政权,但遭到拒绝;荆州最后失守,咎由自取。  相似文献   

11.
毛宗岗评点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诸葛亮,是儒家正统中庸人格的体现者和超群智慧的拥有者。在文化美学人格上,隐逸的诸葛亮更多地表现出狂狷之美。出山后更多地表现出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悲怆情怀,"力行近乎仁",使他由狂狷而入圣。是隐逸、狂狷、忠烈的混合体,是由狂狷而入圣的典范。  相似文献   

12.
在《三国演义》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中,诸葛亮是最为成功的。《隆中对》的战略构思是正确的;诸葛亮为蜀汉政权献出了全部智慧和心血,诸葛亮不是“愚忠”;《三国演义》对诸葛亮智谋的夸张和渲染只能是白壁微瑕。  相似文献   

13.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没有采纳魏延出子午谷直取长安的建议,此举引起文学界、史学界、军事理论界的长期争议。其实,诸葛亮这样做是有其心理原因的,即从战术说是出于知己知彼的审慎心理;从战略上说是出于三分天下的既定心理。  相似文献   

14.
诸葛亮七擒孟获地新考:湖南靖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观点认为,“七擒孟获”在云南,这与《三国志》及《三国志注》有矛盾。《三国志注》所注“泸水”当在今广西境内。以靖州县为中心的湘黔桂边境区域发现大量诸葛南征遗迹;《三国演义》所述诸葛南征地理风物与靖州实况惊人吻合。湖南靖州最有可能是孟获故里和诸葛亮七擒孟获的发生地。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诸葛亮与管仲,乐毅之比较,论述了诸葛亮出师北伐不是为了统一中原,而是主观上从个人的政治命运考虑,以图平安,造成了诸葛亮的悲剧人生,作者一家之言,抛砖引玉,以望争鸣。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诸葛亮与管仲、乐毅之比较,论述了诸葛亮出师北伐不是为了统一中原,而是主观上从个人的政治命运考虑,避祸保己,以图平安,造成了诸葛亮的悲剧人生。作者一家之言,抛砖引玉,以望争鸣。  相似文献   

17.
诸葛亮南征,对云南政治经济、文化影响甚巨。根据《三国志》等史籍所记及一些历史遗迹考察,诸葛亮不仅到过云南,而且还到过楚雄境内,今楚雄州若干旧迹可以映现。  相似文献   

18.
诸葛亮的《隆中对》与鲁肃的《江东对》同是结束军阀割据实现统一天下的战略大计,二者之间相同之处有五点,不同之处有四个方面;诸葛亮的《隆中对》比鲁肃的《江都对》有过人之处,是独创新意的力作,是同时代其他政治家无可比拟的不朽杰作。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基本观点 ,即得人才方能得天下的观点。蜀国之所以能与魏、吴成三足鼎立之势 ,其根本原因在于刘备和诸葛亮能用人。刘备用人的“仁治”之道和诸葛亮用人的“法治”之道 ,这两条路线各有不同的特色 ,在蜀国的建立和发展中 ,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但各自的特点又都为蜀国的灭亡留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20.
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第12子朱柏被封为湘王,就藩荆州,后自杀身亡。朱柏选择以自焚这种方式来了结与建文帝的恩怨,可能与他的道教信仰有关。朱柏之死,对明初的政治走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