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综合的角度提出了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性"情、变、美"的三个特点,特别是"情"这部分内容,从一个新的角度为这种艺术性做了阐述.  相似文献   

2.
《诗经》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经典之一,包括“风”、“雅”、“颂”三类音乐形式,其中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曲,是《诗经》中艺术性最高的部分。《诗经》中记载了29种乐器,是周代社会的常用乐器群,“国风”中提及了琴、瑟、簧、鼓、缶、钟、鸾等8种。本文从乐器的角度进行研究,探讨体现在“国风”中的周代社会的音乐面貌和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3.
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提高歌唱的艺术性:明确“活动声区”,选择合适的歌曲;准确把握歌曲的内涵及艺术风格;充分发挥个人的想象力、创造力;用“情”去唱。  相似文献   

4.
《汉宫秋》是元代马致远著名的历史悲剧,有着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论文试图从汉语音韵学、修辞学、风格学等角度切人,从韵情的和谐、语言的音乐美及语言风格的建构三方面展开论述,探究其语言艺术。  相似文献   

5.
翻译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活动,在强调认知、概念、意义、推理、理解等具有体验性的同时,也强调了人在翻译过程中创造性的灵感和艺术性想象力的主体作用。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讨文学翻译的艺术性和创造性,要做到“艺而有节,创而有度”。  相似文献   

6.
岳爱华 《安康学院学报》2010,22(2):43-44,51
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篇中着眼于“采”,明确地将“情”“采”熔铸成“情采”这一独立的美学范畴。从哲学角度看,刘勰认为“采”与“情”同样出于天道自然,肯定了“采”是文章的本质属性;从魏晋文学现实语境看,刘勰看到了情采两伤的文学现实,并在致力于追求“正采”的努力中确立了自己独特的“情采”观。  相似文献   

7.
所谓“一词经纬”,是一种写作、构思的方法,指的是用一个关键的词去谋划写作的方案、营造文章的结构、突出文章的主旨、抒发作者的情感等。例如《口技》中从“口技表演”的角度,一字立骨——“善”;《出师表》从“品读”的角度,一点深入——“情”,即“报先帝”的怀念之情、感恩之情、复汉之情,“忠陛下”的忧患之情、委婉之情、期待之情;《谏太宗十思疏》中紧扣一“思”字做文章;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美学角度阐析了《文心雕龙·物色》篇的理论内涵。本文指出“物色”的意思并不等同于“物”,而侧重点在于事物的外在形态(形式美),即在于自然事物的样态与人的情感结构的对应性。作者认为:《物色》篇继承了中国古典美学的物感思想,同时,又第一次完整地表达了物──情──辞三者关系,描述了从“诗人感物”到审美意象物化的过程,这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理论突破。文章指出:刘勰关于审美主客体的双向互动关系的分析,不是一般“物感”,那样只注意物对心的感发,视主体为被动接受,而是在强调“物感”的同时,还强调了心对物的驾驭与统摄,把“随物宛转”和“与心徘徊”视为不可偏废的同一过程。由此,阐发了“兴”的主体创造功能。  相似文献   

9.
试论思想工作中教师感情因素的调控陈新华,张俭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教师感情因素运用得好坏直接决定着教育的成败。本文试从立脚点的转移、主观情绪的把握、“情”与“理”的关系,“情”与“法”的关系等方面谈谈教师感情因素的调控。一、努力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实...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图以美学的角度从三个方面对林黛玉“情情”之美加以阐释,即“情情”的自然之美、极致之美和悲剧之美。“情情”的自然之美,阐释了林黛玉“情情”具有禀赋的特质,是“情中之情”;“情情”的极致之美是“情情”在与现实发生冲突时,表现出至真至诚的深情之美,是“情外之情”}在“情情”的悲剧之美中,借助西方的悲剧理论展现出“情情”的升华和超越现实的崇高生命力,是“情上之情”。  相似文献   

11.
导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首先得感受到教材的思想美、人情美、语言美、自然美、结构美……不矫揉造作,动之以情,才可能对学生导之以情。教师动之以情时,语言就会产生情感的冲击波,这是发自肺腑的心声吐露,自然能叩开学生的心扉。这需要教师认真研读教材,准确把握文章及其作者的感情基调。讲课时,教师用情真意切的话语引导学生剖析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将课文中的情思形象再现出来,传递给学生。教师应捕捉课文的“动情点”,善于“披文以入情”,以丰富的感情积累和知识底蕴纵情渲染,创设一个富有感染力的情境,引导学生…  相似文献   

12.
本文立足于高中语文教学实际,从读、美、情,动、生成,厚等六个角度,对如何打违高中语文课堂“亮点”进行了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3.
必修模块一第一单元主要学习中外新诗,内容是极具特色和代表性的经典篇章。教学本单元,传统的做法无外乎诵读和讲读,通过部分意象的分析和作者及背景的介绍以实现教学目标,往往难以实现学生对诗歌内涵和诗人情怀的深入领悟,教学会更多的迎合应试需求,达成三维目标。因此,笔者设想运用新的理念从新的角度提纲挈领、以点带面,高层面、大跨度地引导学生从“情”入手,以“情”贯穿单元,渗透“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文学内涵。  相似文献   

14.
历代文论家对能否“以理入诗”争论不已。否定者从诗歌主情的角度出发,认为以理入诗偏离了诗歌的本质,肯定者则认为《诗经》就已开启了以理入诗的先例。晚清诗论家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表现出认可以理入诗的态度,指出“寓义于情”、“有理趣而无理障”才是以理入诗的不二法门,体现出诗歌理论发展到晚清所呈现出的兼收并蓄、圆融贯通的总结性质。  相似文献   

15.
教学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它具有科学性、教育性和艺术性等多种特性,这已得到教育学家的公认。尽管各家各派或者从教育学的角度,或者从心理学的角度,或者从系统论等新兴科学的角度进行了深入探讨,但对教学的艺术性,以及作为一种艺术性的本质特征——审美特征的研究,至今未引起人们注意。在实践中,尤其在大中专教学中,教学艺术被视为“插科打浑”,“雕虫小技”,得不到公正对待。我们看到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尽管也采用了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但收效甚微。因为再好的教学方法,如果本人没有掌握一定的教学艺术,生搬硬  相似文献   

16.
我国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杂剧,是文学史上先后出现的两部题材相同的优秀作品。它们虽然都是承唐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演变而来,但无论其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超过了元稹的《莺莺传》。这里谈一下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的情线景衬特色。  相似文献   

17.
《文心雕龙》以“情采”为中心,形成了体大思精的理论体系,《情采》篇作为刘勰专门论述“情”“采”的文章,主要论述的就是文学作品的创作问题,其中包括“情经辞纬”说、“为情造文”说和“联辞结采”说三方面,分别论述情与采的辩证统一关系、“蓄愤郁陶”“述志为本”和“约而写真”的情的创作要求以及“贲象穷白”“控引情理”的采的创作要求。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刘勰独有的文学创作观,即以情为本,情采兼备,文质并重。  相似文献   

18.
儒、道之"情"特色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道论“情”各具特色:先秦儒家提出了善情、恶情、美情,道家则提出了真情说;儒家在对待情感的态度上表现出由节情、禁情到灭情的变化,道家则由无情发展到安情、任情;儒家诸子对性与情范畴作了较为明确的区分,而道家则大多强调性情如一,不可分离;从道情关系的角度,儒家视道出于情而又高于情,表现出其道德形而上学既内在又超越的特点,道家则视道为情,认为情是洞鉴明照人生,拯救苍生出水火的大情、至情。  相似文献   

19.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 ,高中生应“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高中语文试验课本也加大了文学鉴赏力度 ,高二年级全部选录古今中外的文学佳作。教学中如何使《大纲》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 ,我采用了“入境·入情·入理”的三层次教学法 ,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入境 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无不是情与境相结合的典范 ,作品的主题通过特定的情景来表现 ,因境生情 ,情境交融 ,“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鉴赏这样的文学作品首先要“登山”、“观海” ,就是指在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入…  相似文献   

20.
要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教师除了具备一定业务功底外还应有高尚的教育品德和赤诚的爱生之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以“母爱”之情感染学生,以“现身说法”引导学生、以“幽默语言”启迪学生,增进师生感情,使师生在欢愉的氛围中完成教学的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