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是一个爱好新闻写作的农村青年。过去给报社投的稿,不是杳无音讯,就是原稿被退回.有人说:无名之辈在报社又没关系,写了稿甭想发表. 我虽然不信这话,却又片面地认为,自己的稿之所以刊登不上,原因是写的少,没能引起编辑同志的注意.只要鼓着劲多写,铁心肠的编辑也会被  相似文献   

2.
一日,我到单位上班,同事笑吟吟地捧来一张报纸。“用稿了”。但一看却愣住了:《海南特区报》?我何时向《海南特区报》投过稿?同事又递上一封信,方知:两星期前寄给《文汇报》“生活”副刊的一篇小稿,因稿挤一时难上,编辑罗达成同志怕误稿,替我转给《海南特区报》刊用,并来信说明并致歉。这事在同事们中间引起了一阵小波动,人人都说,这么负责的编辑少见,便纷纷谈起往日投稿遭到的冷遇来。甲说某报曾来信称要用他的一篇稿子,年余未果;乙叹某大报用其稿而不发稿费;怨好稿不被用的  相似文献   

3.
请留好底稿     
经常看到一些通讯员把稿子寄往报社或电台后,便把底稿扔进了废纸篓,我觉得很可惜。以我十几年的经验,觉得长期保留底稿,至少有以下好处: 第一,对照底稿与被采用稿,总结经验教训,可以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一般来说,通讯员写的稿件,到了编辑那里,大都要进行修改。这样,稿件被采用后,只要拿出底稿与被采用稿加以对照,就能从中找出自己写的稿哪部分是成功的,哪部分是不成功的。写作水平会有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1993年秋天,我采写的短消息《马国祥一担猪食桶挑了“两万五千里”》寄出不到7天,就被《解放军报》采用了,还被评为“云中杯”连队好新闻一等奖。这篇稿件的成功,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好稿就是最好的“关系”!“编辑认人不认稿”!我以前写稿屡投不中,几个要好的战友见我愁眉难展,出于同情,便分别来点拨“死心眼”的我:多在寻“关系”、找“后门”上想想点子,否则你那大作猴年马月也甭想登!偏不信这个邪!我虽然和编辑不熟悉,可为了争取见报,我把全部精力用在深入部队调查研究、扎扎实实提高写作能力上。我想:编辑编出来的稿…  相似文献   

5.
有一些新闻同行和基层通讯员向我追问上稿率高的“秘诀”,我能回答的仅仅‘勤”字!在我近10年的写常 个 一 是稿生涯中,至今已被各种报纸、杂志刊用稿件上千余篇,但没人知道,我所投出的稿件数t起码是见报稿的五倍以上。因此说,我谈不上“命中率高”。但俗话说得好:“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勤奋是成功的阶梯。”因为我热爱新闻事业,因此我勤奋创作,我的见报稿数量多,离不开一个“勤”字。 勤读。新闻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一方面,既要注重平时的理论学习,又应多向有经验的同志请教,日积月累,才会在学习上有所收获。另一方面,还要多注意收集资…  相似文献   

6.
记者的周末     
我没有周末对许多人来说,周末是轻松、约会、娱乐的代名词,对此我只有奢望——我得和平时一样飞来飞去,四处采访,忙着写稿。不是我不想休息,我真的身不由己:工作压力太大了。我们实行以稿论酬制,如果不写稿、不上稿,基本工资、奖金、福利等事关我们安身立命的东西就会"大江东去",甚至还有被淘汰的危险。所以呢,再怎么辛苦也得硬撑下去。还好,我现在很年轻,又没有女朋友,可以将精力百分之百地投入进去。不过我一直在想:我们记者是不是得减减负呢?  相似文献   

7.
我是一名新闻爱好者,经常写一些稿件,1987年我共写了320多篇新闻稿件,只被地市级报刊电台采用了两篇,一度失去了信心,不愿再写稿件,去年,我又抱着试试看的想法自费订阅了《新闻知识》,使我受益不少,学到了很多新闻知识,1988年1月份到12月份,我共发出稿件110多篇,被报刊电台采用28篇,其中省以上报刊电台上稿21篇,地市级报刊电台上稿7篇,并被支队评为新闻报道一等奖。所有这些成绩都应归功于我的良师益友——《新闻知识》,是她提高了我的上稿率。  相似文献   

8.
常听编辑老师们经常谈到报社时下常常缺稿、闹稿荒的问题,不少编辑还希望我们多向他们投稿。当时我听了以后心里直打如意算盘:“我的乖乖,这可是个大好事,平时在部队上一个稿可难了,这次到了报社,可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一定得上它一批稿。”结果情况并不如我愿——初入编辑部,稿件连连被毙授课阶段结束后,我被分到军事部训练组实习,一心想多上几个稿的我,开足马力、加班加点写出了《牛粪挑子该不该撂?》、《好战士舍己救人受称赞》两篇“得意之作”。稿件出手后,我将它送给了正在政工部当编辑的李兵正记者,因为他是海南记者站的…  相似文献   

9.
留心牢骚话     
我登报的第一篇稿,是从“牢骚话”里拣来的。1991年12月19日,我去九连采访,正遇着指导员在那儿发牢骚。我没被牢骚话“吓”走,而是坐下来静心地听。原来,连队有个战士利用探家去做生意,偷税被追查到部队,指导员因此挨了一个处分。我在其他连队采访也发现有类似情况。不久,我到三连采访,把那位指导员的“牢骚话”说给谢连长听,他听后说:“这种现象我们连队早已杜绝了。”我把他们连队杜绝此现象的经验做法整理成一篇《防上探家不回家》的管理经验稿,投寄《人民前线报》,很快在二版变成了铅字。“牢骚话”中抓好稿,是我搞新闻报…  相似文献   

10.
很多通讯员都有这样的体会,表彰赞扬之类的稿好写,揭露、批评性的稿就难写了。写表扬稿,即使稿件中有些小缺点,别人也不会求全责备,而写揭露、批评性的稿,一个词用得不准确,也会带来一大堆麻烦。在这一点上,我自己是深有体会的。我是去年七月份调到北京市轴承工业公司做宣传工作的。工作中了解到我们公司下属的××轴承厂有一名青年党总支副书记,上任后大胆抓工作,敢于碰硬,在领导班子调整中坚持原则,使厂里工作有了起色。不久,我就采访了他,并整理出稿件寄给了《北京日报》。去年十二月份这篇稿被《北京日报》采用了。可没料想,这篇稿一见报,马上  相似文献   

11.
我是农场广播站的播音员,一九八一年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写稿.刚开始,我连续向报刊、电台投稿上百篇,却只被采用了两篇。这时,有个同志对我说:“你不给编辑抹油,还想多上稿?”真是这样吗?新闻干事老吴却给我讲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某农场一名年轻的报道员为了多上稿,特意拎了一桶豆油,专程赶到一家报社向编辑“请教”,受到了编辑部的批评.还有许多老通讯  相似文献   

12.
十多年来,我利用业余时间采写800多篇稿件,其中有十五篇被省、市级新闻单位评为一等奖、二等奖或好稿、优质稿。回顾十多年写稿实践,我的体会是,要想不断进取,必须坚持“四学”。  相似文献   

13.
今年春节期间,我到本区十几位新老通讯员家拜年.他们都感叹:现在写稿真难呀!在我们这些贫困乡村难得有什么新闻,一年里能被报刊电台用上三五篇稿,那就算了不起了。回顾我几年来写稿的亲身经历,我以为:只要多留心,即使在偏远的乡村,也是有新闻可写的。我是1982年5月开始写稿的。当初稿子被采用  相似文献   

14.
通过在总编室二版组近两个月的学习,在编辑老师们的悉心指导下,让我了解到编辑们选稿的原则,以及什么样的稿件被编辑看好,为什么说作者是把好稿件质量的第一关。一、好稿始终受编辑们的欢迎实习期间,我多次听总编室编辑们提到当前闹稿荒,催着编辑部编稿件过来,后来才知,所谓的稿荒就是缺少一些能上版面中心或能给版面增色的稿件。两个月中,被社领导评为好稿的仅有30多篇,原来编辑部闹的是好稿的荒。记得编辑们教我最多的一句话是:多写让编辑看好的稿件。每天编辑们为能在版面上安排一篇好稿感到高兴。好稿始终是编辑们的抢手货,…  相似文献   

15.
内罗毕分社的同志告诉我,我于六月十四日写的“南非种族主义者的新暴行”(以下简称“南非暴行”)一稿被评为好稿,我还以为他们是说笑话呢。“南非暴行”稿被《人民日报》采用后,我曾对一些同志说,如果不是发生南非入侵博茨瓦纳这种带有世界性新闻的事件,我在这里写的稿子是很难上《人民日报》的。有的同志就开玩笑说:“你们新闻记者  相似文献   

16.
要提高言论稿的命中率,我认为出好标题很重要。一个好标题不仅能起到“点睛”作用,往往也能引起编辑同志的“偏爱”。近三年来,在我被刊用的言论稿中,许多标题都是一字未改。 一、善用新名词。1995年7月中旬,我从一份报纸上看到,江西九江县农村,一些种养能手被政府推上“讲台”或被农民请进家门传授各类科技知识和创业经验的消息。于是,我就结合一些演员  相似文献   

17.
软稿新闻,在各家媒体都或多或少存在.按成因划分,软稿新闻可分为收费新闻、红包新闻、促发行稿和关系稿等,不一而足.这些新闻,收费新闻、红包新闻是赤裸裸的交易,"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软";促发行稿、关系稿是隐性交易、背后利益交换,"你好,我好,大家好".所以,软稿新闻存在明显的先天不足,那就是讲人情,讲好处,不讲新闻价值、不讲新闻规律.  相似文献   

18.
去年3月1日,笔者采写的《养鸭“女状元”——记下岗女工王丽》被《湖北日报》二版加编后发表。该稿先后被近10家新闻单位采用。该稿的写作成功,使笔者深深地体会到:只有号准时代脉搏,方可写出好稿,否则,再好的新闻也会眼睁睁地从你身边溜走。 1997年底,笔者在襄阳县方集镇杨湾村采访时了解到,该村原在襄樊市五金商场上班的女工王丽,因商场效益不佳下岗后,回村投资6万多元建起了一座养鸭场,年纯收入27000多元,听说这一消息后,我  相似文献   

19.
叶建军 《军事记者》2013,(11):71-71
今年9月10日.南京军区某陆航旅飞行员群体的事迹被《解放军报》用大半个版刊发后,在部队引起热烈反响。作为此稿的作者。我备感荣幸。如果说写作此稿有什么成功之处.那就是我们能够与被采访对象的心连在一起。下面结合此稿的采写过程.谈谈自己这方面肤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20.
孙巡 《传媒观察》2007,(2):39-41
2005年底,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后,我给自己出题:沉进乡村,看看新农村建设能写多少稿子?到2006年底,这一年中,我独自采写,包括与同事合作,发表25篇版面头条,其中,20篇被评为新华日报当日好稿,近10篇稿子被评为月度好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