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开设道德银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但细想想就会发现,这样的教育方式在理念上不科学,在操作上难执行,更像管理者的一场作秀. 教育理念的缺失导致操作的不科学.先不说学生的所作所为是否都能被清楚地划分在好与不好的圈里,单说事件本身被赋予的加、减分值这一做法就是极端不科学的.  相似文献   

2.
2004年秋季开学伊始,南京市某中学初中部的学生每做一件好事,都会得到老师送的一张与普通银行卡一般大小的硬纸的“道德银行”储蓄卡,卡上印着“阳光洒满校园,道德永驻心间”的字样。到该学期结束时,校团委将统计每位学生得到“道德银行”卡的数量,凡拿到“道德银行”卡数量多的同学就有机会获得“道德银行小卫士”的称号并受到表彰。报载,由于“道德银行”卡数量有限,不是所有做好事的学生都能拿到,所以班干部们会在班级日志上记录,在学期末评优时可以加分。一个时期以来,校园“道德银行”在国内呈现出遍地开花的态势。如浙江、湖南、江西等地都设有“道德银行”。而湖南湘潭大学的雷锋公司也是“道德银行“的一种表现形式。顾名思义,所谓“道德银行”,就是储存道德的银行,它是根据在校大中小学生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情况,将学生们在这些活动中的表现,按一定标准转换成“道德币”的形式存入“银行”,作为其在“道德银行”中的储蓄。  相似文献   

3.
古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此语道出了“行”的源头,即人之身、心之性。虽说掣肘“行”的外物繁多,但决定其走向的,仍是心性和心能,德者德行,卑者卑为。可如今,竟现身一套戏法:给德颁了一个大红折子,以德换币,以币彰德,繁殖出了一大堆“道德银行”和“道德富翁”来。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小学德育的创新之举,"道德银行"不仅值得肯定,而且具有推广价值.理由如下: 一是"道德银行"创新了传统学校德育理念与方式,富有时代气息.时代的发展,要求德育也必须与时俱进.传统的学校德育存在严重的"形式化""集体化"倾向,难以触动学生灵魂,当然也就收效甚微.而"道德银行"的建设有助于实现学校德育的人性化和个性化,并赋予了学生道德成长的主动权,更容易走进学生心灵,有利于促进每个学生的精神成长.  相似文献   

5.
人的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培养离不开学校、家庭的教育,更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学校的德育应和家庭、社会配合,构成“三位一体”的德育新模式,完善个人道德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6.
传统德育模式已无法适应现实的需要,学校德育必须寻找新出路。自2001年秋季始,我们进行了“开放·体验”的德育模式探索,已初见成效。一、“开放”的基本含义“开放·体验”德育是在开放思想指导下,以体验为主要实责任编辑·赵颖施形式的德育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开放的基本含义包括:1.德育思维的转变。把德育看成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过程,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审视德育,根据时代特点确定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方法。2.德育内容的持续更新。根据社会发展和时代特点,不断增加新内容,替代旧内容。3.德育途径的拓展。打破校园德育代替全部德育的格局,实…  相似文献   

7.
最近读报,多次看到“道德银行”这个词眼,甚感新鲜,好奇之下上网搜索,发现它早已并非新鲜事物,自世纪之初到现在,从社会到学校,从大学到小学,“道德银行”早就层出不穷了。“道德银行”的基本做法是:为相关人员开设一个“道德账户”,发给一本“道德存折”,户主凡有善举善行得到确认便可作为“道德货币”记入存折,日积月累,最后根据“道德货币”储量,或评选“道德富翁”,或兑取道德教育所需的“学分”,或在自己需要时换得相应的社会回报。  相似文献   

8.
近来,许多中小学开设了“道德银行”,引起了社会关注。有人认为开设“道德银行”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条新途径,一个新载体。有人却认为在中小学生中设立“道德银行”,把道德视为一种财富加以量化,而且在做好事时,一味地想着做完好事可累积多少分,可得到何种奖励,是否会无形中给孩子们一种不良提示?本期话题针对学校开设“道德银行”有利还是有弊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正最近读报,多次看到"道德银行"这个词眼,甚感新鲜,好奇之下上网搜索,发现它早已并非新鲜事物,自世纪之初到现在,从社会到学校,从大学到小学,"道德银行"早就层出不穷了。"道德银行"的基本做法是:为相关人员开设一个"道德账户",发给一本"道德存折",户主凡有善举善行得到确认  相似文献   

10.
一德育过程是德育实施的基本环节,是教育者价值引导与教育对象自主建构道德的过程,是思想道德规范知识教育与主体自身道德情感体验生成的统一。德育过程应该具有一定的伦理规范,这种伦理规范应该从德育过程的特殊性中得到界定。如果德育过程本身是“不道德”的,或者是“无德”、“缺德”的,难以想象德育实施的效果。故此,从“应然”的德育过程来看,德育过程应该是道德的。然而,从“实然”的德育过程来看,德育过程却未必道德。如果说“道德”的德育过程未必能够培育人的德性,那么倒是可以肯定地说,“不道德”的德育过程肯定不能培养出道德的…  相似文献   

11.
探索并构建小学和谐德育体系,力求小学德育诸因素的整体协调,小学教育活动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发展需求相适应,使小学生在和谐的教育活动与环境中,基本素质和个性品质都能获得和谐、全面、充分的发展。和谐德育应体现根本特色,要秉承和谐原则,营造和谐氛围,这既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现代德育科学理论和学校德育工作创新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推进小学教育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通过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评价模式,促进学生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学生的品行教育意义重大。文章通过明确活动目的,加大宣传力度;设立管理模式,明确人员职责;规范积分标准,确保活动方向;公开加分登记,营造颁奖氛围;加大家校合力,保障预期效果五个环节,以确保此项特色德育活动的实施和开展。  相似文献   

13.
德育的“道德性”范畴是成立的,德育并不具有天然的道德合理性,应该对德育进行“道德性”追问。这种追闺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德育发展本身的内在需要。道德性审视作为一种特殊的视角有助于德育理论与实践的更深层次的分析与构建,只有道德的德育才能培养出道德的人。  相似文献   

14.
基于直觉的道德判断,或谓之道德直觉,即道德主体在意会道德概念、价值规范等理性认知与厚积道德经验、伦理实践等道德图式的基础上,经由道德隐喻、虚拟移情等,对某一具体道德情境内蕴的伦理关系做出瞬时间、自动化、隐逻辑的把握与评价的一种道德认识范型与价值判断选择能力。《生活与哲学》"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一节教学中,尝试借由价值比较、鉴别与选择过程的体验、价值判断、选择与践行冲突实例的剖析等施以"隐逻辑"的思想政治课"无意识"德育:建构"道德图式",厚积基于意象观照的直觉敏感;基于决断"隐逻辑",促发直觉抉择的"无意识"驱动。  相似文献   

15.
道德叙事:德育的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故事是对世界的诠释,是人们引导自己的启明之路.故事与道德教育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故事为人们的道德行为提供了参考模式,故事让抽象的道德教育更加形象具体.叙事法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多样性的途径,学生可以从书本、媒体、舞蹈等多种表现形式中学习道德知识,更可以从他人的经历以及自已对自己的经历的自省过程中做出道德的判断.叙事法为多种价值观冲突提供了包容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以传统节日文化为载体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重要资源.从定义“德育日历”的内涵入手,通过挖掘传统节日文化中的德育元素,探讨了以“德育日历”为载体的高校德育模式的实施路径,在此基础上,以清明节为例,具体设计、演绎了“德育日历”的实施过程,以传统节日文化的形式赋予了高校德育新的内涵,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崭新模式.  相似文献   

17.
郭军 《中国德育》2011,(7):65-66
在当今社会,孩子在父母的心目中成了"小皇帝"、"小公主",备受溺爱。而孩子自己也养成了唯我独尊、自私冷漠的心理,孩子们渐渐远离了感动,忘却了感恩,认为父母的养育和教诲都是理所当然。针对这种情况,我校紧紧结合"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这一主题,创新思路,开辟了教育新途径,引领学生写"道德日记",让每个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及时记录下来,写成道德日记并让它成为自己的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18.
马兰霞 《现代教学》2005,(11):16-17
德育也可以布置作业,这是近年来许多学校的一种创新。但是,要使这种创新真正发挥培养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功能,还有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曾经有一个高中班主任,为学生布置了一道“给妈妈洗一次脚”的德育作业,结果,只有少数同学完成了作业。没有完成作业的同学是什么原因呢?经过了解,原来,有的是“从没有替妈妈做过这样的事,不好意思开口”;还有的是因为得不到妈妈的配合,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只要把书读好。就是最大的孝敬。  相似文献   

19.
“闪光教育”弘扬孔孟“善本”思想,发现、延伸和拓展学生的闪光点,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可持续发展。深入研究“闪光教育”的时代背景、理念、内容和过程,对于构建科学而合理的德育新模式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闲暇德育:实践育人的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新世纪以来,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使人们有了日益增多的闲暇时间,在闲暇中提高生命质量,这是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同样,随着学校二期课改的深入推广,减轻课业负担日见成效,也必然会给学生留有更充裕的闲暇时间,使学生拥有更广阔的主动发展的空间。学校德育要充分开发与利用闲暇资源,探索和研究闲暇中的育人效应,建构闲暇德育的活动载体和运行机制,增强闲暇德育模式的可操作性,在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