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是本次新课程改革中力度最大的一门课。我们常常讲.要上好品德与社会课,关键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我们也常常会出现一些误区。有的老师就急于求成。心里比较急躁.总是希望上完了一堂课.孩子们什么都懂了,能够在实际行动上做到了.急功近利。教师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品德与社会》使教师有了最得力的武器,它是儿童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保障。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这门学科,更新自己的观念,积极学习.真正走进学生.走进学生天性.走进学生心灵,从而使品德课堂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课改深入发展,教学模式及育人理念得以革新,在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可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其前提是教师需积极学习先进育人方略,扩宽教学实践途径,将科学、可行且富有创新性的教学策略,化作让知识走进学生心灵的桥梁,达到提升课堂教学策略有效性的目的。本文通过探析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走进学生心灵的策略,以期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3.
品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师生共同提高认识,从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课的学习。结合学生实际,让道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课堂教学,必须常抓不懈,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开,将课堂延伸至生活。只要下苦功夫,就能将《品德与社会》的教育"假、大、空"的问题迎刃而解,使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能够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目的和要求,从而让品德与社会真正走进小学教育教学中。  相似文献   

4.
当下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进而适应和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而在初级教育阶段,德育则主要是通过《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来实现的,为了有效的发挥该课程教学的最大实效性,我们认为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理念,为学生构建实践性课堂,并引领学生走进生活教师,以生活来增强学生的感悟,同时滋养学生的心灵。下面本文将详细探讨整合生活与课堂,构建具有生活气息课堂的具体措施,借此来使小学德育课堂成为真正放飞理想、滋养心灵和感悟生活的最佳场地。  相似文献   

5.
现在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大多是照本宣科,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没有联系,使学生学习起来没有丝毫乐趣可言,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率肯定不高.在这样的教学中,《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无法发挥它的功能,不能通过教学使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与知识的联系,空洞的讲解让小学生理解和接受起来比较困难.要对《品德与社会》进行有效教学,不仅要从学生的认知出发,还要寻找一切与他们身边相关的知识进行导入,从心灵上对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并运用到生活中.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旨在让学生了解社会,走进社会,融入社会,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深刻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成为有爱心、有恒心、有担当的一代社会新人。而这一学科的活动设置需要凭借活动的有效开展才能走进学生心灵,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  相似文献   

7.
<正>学生的品德形成基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感悟和认识。课程教学中应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通过对学生生活的引导,拓展与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近社会,用自己的方式观察、感受、探究社会。这样才能更好落实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使课程教学更具有操作性。一、创设情境课堂《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  相似文献   

8.
正学生的生活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础。《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本课程注重学生生活的价值。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学生的生活对本课程的构建具有重要价值"。因此,要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德育实效性,在教学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社会》课不同于语文课,它有自身的教学目的和特点。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必须带着新理念走进新课程,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打破旧课程的局限,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为此,本人提出《品德与社会》课的情感教学,其宗旨是在上《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过程中,科学地利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得到不同的感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陶冶学生的情操。人类的高级情感,主要有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主要是对社会情感的…  相似文献   

10.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要求:"儿童们的生活基础应该为品德与生活,以此来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让学生乐于探究,热爱生活。"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学是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的,品德与生活教学的内容由学生的生活实践而制约着。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品德、智力、生活能力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品德与生活教师要切实抓住小学生茁壮成长的有利时机,针对他们的成长情况结合教学实际制定出科学得体的教学方式,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在小学这一阶段中能够真正地得到顺利发展,起到人生成长的促进动力。  相似文献   

11.
学生的生活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资源。如何使用好《品德与社会》新教材?怎样让我们的品德教育走进学生的生活,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从《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内容由说教走向生活化、教学形式由说教走向活动化、教学时空由说教走向开放化、教学评价由说教走向多样化等方面的做法进行简单的阐述是十分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我们常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新课程背景下的品德教学应该给这些成长中的花朵以雨露和阳光,所以,品德教学应以学生日常的、真实的生活为基础,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以往的品德课,学生的地位是被动的,课堂教学以传授德育知识为主,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相似文献   

13.
小学《品德与社会》历史题材的教学内容呈现的都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场景,与孩子眼中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如果教师处理不当,难免使得课堂出现抽象、乏味的历史说教,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历史板块教学不同于中学历史学科的教学,它应立足于品德教育,教材中关于历史的学习只是作为一个桥梁,其最终目的是发挥历史特有的道德教育价值,让儿童通过对历史的感悟、体验、实践等活动,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我们知道,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原动力,是求知的前提.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自我教育、自我实现的过程.学习不仅仅是一种认知活动,它还要求学生主体积极的情感参与.因此,在教学历史题材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应努力创设活动情境,让教学内容"活"起来,借助于同样有着生命和心灵的历史人物,去找寻走进学生心灵的通道,引导孩子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中来.  相似文献   

14.
宋代儒学大师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知的目的在于行,导行作为品德教学的基本环节,直接指向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德育目标。能否使学生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融合于生活之中,是品德与生活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深入,品德教学走进生活,亲近学生心灵,正在形成一个新生命体。  相似文献   

15.
《品德与社会》课不同于语文课,它有自身的教学目的和特点。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必须带着新理念走进新课程,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打破旧课程的局限,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为此,本人提出《品德与社会》课的情感教学,其宗旨是在上《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过程中,科学地利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得到不同的感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陶冶学生的情操。  相似文献   

16.
马继红 《快乐阅读》2013,(11):101-101
从教十多年来,我深深的体会到了解学生的心理,走进学生的心灵,实现师生之间心灵的沟通是上好每一节课的法宝。那么怎样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吐真言,说真情,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效益呢?  相似文献   

17.
<正>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活动为基础,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学生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而优秀的童谣,则是低年级学生乐意接受且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童谣童趣盎然,琅琅上口,对儿童思想品德的形成、美好情感的培养、行为习惯的养成,乃至孩子开朗乐观的人格塑造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教学中,笔者尝试以童谣为教学载体,以紧扣课程标准和教材为前置条件,追求课程的趣味性、有效性,走进学生心灵,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文明礼貌习惯和会创造的习惯。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倡品德学科教学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活动。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自觉体验,促进他们主体精神、实践能力和创造意识的发展。这无疑要求品德课教师要打破封闭式的教学结构,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验反思,提高德育实效。  相似文献   

19.
杨正益 《小学生》2013,(9):26-26
学生道德存在于学生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源于他们对生活体验、认识和感悟。新课程《品德与生活》正是体现了这一点,它利用真实的生活源头、家庭校园社会的生活纽带为载体,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思维去碰撞、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惯。小学低年级学生年少幼稚,对生活的了解和道理的认识都是朦胧的。因此我们在上《品德与生活》课时要让学生从浅显的事情中明白道理。怎样才能上好低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课呢?我认为从以下几方面来着手:  相似文献   

20.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倡品德学科教学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活动。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自觉体验,促进他们主体精神、实践能力和创造意识的发展。这无疑要求品德课教师要打破封闭式的教学结构,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验反思,提高德育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