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们在一九七八年九月至十二月和一九七九年九月,先后用了四个多月的时间,在湖北省武汉市、黄石市和浠水、黄梅、广济等三个县,对五十一所中小学体育课的密度和运动量,进行了调查研究和临场测定。共测定了一百七十六次课的密度和运动量的实际资料。通过我们的测定和统计,课的密度达25%以上的占总测课的1/8以上;运动量平均心率达125-130次/分以上的,也占总测课的1/3以上。但是,就大部分课来说,密度和运动量都还是偏小的。我们从表(1)和表(2)可以看到,课的密度在  相似文献   

2.
一、任务与方法近年来,国内外对中小学体育课密度、运动量的研究比较重视。但是,迄今为止,从国内外有关资料来看,在如何评定体育课运动量大小的方法和合理安排体育课密度、运动量的指标上,还是众说纷纭,没有统一的认识,特别是在中小学体育课中,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性別特征和不同的教材项目,反映在密度、运动量上有什么特点,如何根据这些特  相似文献   

3.
<正> 一、一定要上好体育课学校体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和增强中华民族的体质,关系极大。而体育课是完成学校体育任务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因此,我们体育教师的主要精力应该放在上好体育课上。  相似文献   

4.
看了张洪潭同志《对体育系办学方向的探讨》一文后,以后简称《探讨》。我对《探讨》中几个观点提出质疑,并与张洪潭同志商榷。第一、如何体现体育系的师范性问题《探讨》中首先提出了“体育系的培养目标是中学体育教师”,而不是运动员。这是对的,明确地肯定了它的师范性。但是《探讨》的整篇内容是从竞技体育角度下阐述  相似文献   

5.
读《教学与训练》1991年第1期争鸣园地中孔定华同志的《浅谈体育课的再认识》一文后,感触很深,体育课是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体育课目的认识不同,必然会导致为实现这一目的所采用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不同,最终对学生所产生的效果也不同。因此,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是很有必要的。《浅谈》中提出体育课目的是传授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笔者不敢荀同,对此发表几点看法。《浅谈》撇开增强体质这一外延去谈体育课目的的四点原因可归纳为二点。  相似文献   

6.
从不同教材内容安排谈体育课的运动量和练习密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随着体育科学的不断深入发展,学校体育愈来愈被世界各国所重视。我国学校体育也不例外,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关怀。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指示,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它必将推动我国教育体系的改革。同时,也为学校体育的改革指明了方向。1983年的全国学校体育论文报告会,为学校体育的科学研究开拓了广阔的前景,不少同志在研究体育课的运动量和密度这一课题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从不同教材内容  相似文献   

7.
<正> 欣喜地研读了《学校体育》91年第二期肖水平同志《应怎样认识体育教学规律》(以下简称《认识》)一文后,深感在对体育教学规律的探索中多了一个知音,也感谢《学校体育》探索与争鸣栏为深入讨论开了一个很好的窗口。为此,想再谈点看法。一、两个问题的思索 (  相似文献   

8.
心率是心脏活动的生理指标之一,由于测量简便而实用,又能较客观地、灵敏地反映运动量对人体的影响,反映体育课的密度、强度,所以目前以心率指标来评论体育课的运动量和负荷强度已被普遍采用。因此,正确认识体育课的平均心率指标的基本规律,对于合理安排体育课的运动量,提高各级学校的体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体育界不少同志对此作了大量的凋查研究,发表了不少有关这方面的沦文,同时用平均心率作为衡定运动强度  相似文献   

9.
当前的中小学教育是9年义务教育,有许多学生初中毕业后会立即走上社会,成为社会中的公民。所以,在体育课中实施素质教育时,首先必须树立为他们的终身教育打基础和服务的思想。在此前提下再计划对学生如何进行具体的、有针对性的素质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的观点和做法如下。一、在理解和设计体育教学目标时必须同时考虑整体性、发展性和社会性  相似文献   

10.
《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试行草案)中明确指出:“体育课应以实践为主,重视实际的锻练。”为此一堂体育课中,学生操练的时间,即练习密度(练习时间与课的总时间的比例)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何加大课中的练习密度问题,就我个人平时教学的体会,试谈下列几方面,以作商讨。课的组织结构要严密一堂课要充分利用时间,必须周密考虑课中各个环节的安排,合理运用时间,使学生  相似文献   

11.
正看了史作阳同志的《对蹲踞式起跑的新探索》一文,又读了李广文同志的《也谈蹲踞式起跑》,本人对两位教授在文中提出的某些看法有所不同,下面一一列举出来进行讨论、分析,与同仁们商榷。对两位作者观点的理解是:史作阳同志赞同李祖健同志研究提出的将后起跑器(足氐)足板的后角从传统的75~80°,减少为60~65°。如此,可有效地提高后蹬力量和速度。这样,不但启动快,而且有效地解决了蹲踞式起跑无力现象。李广文同志在认可改变后的起跑方式有利于两腿同时发力起动,故起动快的同时,又提出了此种起跑方式的不足:很容易引起起跑后的过早抬体,影响加速跑的距离,为此又找来几位高水平运动员进行试验来证实史作阳提出的起跑方式的不足,最后确认还是传统的起跑方式好。  相似文献   

12.
<正>练习密度是学生在体育课上从事身体练习的时间与全课总时间的百分比,是衡量体育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没有足够的练习密度,体育教学就难以达成掌握技能和增强体能的目标。不少中小学的体育课看上去非常精彩,但因缺少了对课堂密度与练习密度的测定与分析,也就缺失了对课堂教学整体质量的监控。一、测定1.课前准备。根据体育课练习密度测试与评价相关的内容,绘制相关数据的记录表;准备测量用具:计时秒表、文件夹、  相似文献   

13.
熊茂湘 《体育学刊》2002,9(3):112-114
针对《我国田径运动技术水平的制约因素与发展构想》一提出的4个论点:人才分流走失严重,教练员的训练方法守旧、基层群众性田径竞赛活动少、遗传因素。在调查访问的基础上得出:传统化是制约我国田径运动技术水平的内在的、本质的因素,高校建立高水平运动队,是田径运动人才的合理分流。实现我国田径运动技术水平的可持续发展,应解放思想,摆正心态,给田径运动训练一个宽松的内外环境;增强科学理性,实行科学选材和科学训练;分流引畅,运动员培养大学化。  相似文献   

14.
也谈中小学田径运动会第一径赛项目的安排——与郑洪同志商榷●王进拜读郑洪同志发表于《中国学校体育》1997年第3期上《浅析中小学田径运动会第一径赛项目的安排》一文后,颇有启发,亦有所疑义。现提出自己的管见,愿与郑洪同志及同仁商榷。一、中小学田径运动会的...  相似文献   

15.
序言扬州会议召开一年多来,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有了一定的发展与提高,许多学校在如何提高体育课的运动量与运动密度上化了很大的功夫,获得了一定的成绩。近一年来,我们曾对各种类型的几十节公开教学课和一般教学课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公开教学课之所以在运动量、运动密度等方面能够安排得比较合理,是因为大多经过了事先周密地预计了课的运动量和运动密度,而很多一般教学课在运动量与运动密度安排上显得不够  相似文献   

16.
运动量是指人体在身体练习中所能承受的生理负荷量。这是体育教学中泛指的概念。通常人们把体育课中学生做练习的数量(次数、距离、重量)、时间、动作质最、运动密度和强度的外部数值,作为衡量课的运动量的因素,但却忽视了由于学生的年龄、性别、体质、健康状况和运动能力的不同,对所承受的运动量而引起的机能反应不同的内在因素。因此,我们应当把人体对运动量所引起的生理机能反应的内在的客观数值,作为评定运动量大小的  相似文献   

17.
评定体育课的运动量,通常是通过教育学的观察,了解学生的自我感觉,课后的自我监督和生理测定等方面去进行。教育学的观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与分析学生的各种表现来评定运动量的大小。(见附表一)  相似文献   

18.
读完《谈预动式起动步法》一文(见《体育科技资料》一九七九年四月第8期)可看出作者的观点:如果不采取“预动式起动步法”,不说没有弹性,起码也缺乏弹性。此点,可在文章的“不采用预动的步法是否可以”一节中得到证实。作者明确指出:无预动必缺乏弹性。这不由得使人立即想到,体育运动中有不少项目,都非常需要富有弹性的起动,如短跑比赛的起跑,游泳比赛的出发,篮球比赛中的跳球等等。这些体育项目中的起动动作,有些是强调两膝弯屈的,其目的是为了增长作用力的时间以获得最大的初速。这两膝的弯屈,是起动动作的组成部份,而决非作者所说的“预动”动作。对短跑比赛中的起跑、游泳比赛中的出发等等来说,如果采用“预动式起动”的话,预动时机的掌握比起乒乓球技术中的步法来,不知要简单多少。“预动式起动”足否“富有弹性”,觉得很有作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19.
<正> 我与真名先生关于《为什么要教滑步推铅球?》的讨论(见本刊1994年第2、4、6期)前后持续了一年,十分感谢《中国学校体育》编辑部有勇气把这场讨论坚持了下来,这是有益于学校体育的学术发展的。这场讨论实质上是一场有关体育教材选编原则的讨论。因此,我认为有必要再深入地将这个问题讨论下去。 我始终主张教材是可以而且应该不断更新的,“滑步推铅球”教材决不是“永不磨损”的,这是一个可  相似文献   

20.
人类在原始社会里生活了上百万年,要探索在这个极其遥远的社会中人类的生活状况,既无文字记载,又缺乏更多属于体育方面的出土文物,使研究工作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通常只能依靠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和民族学资料来推测分析。因此关于体育的起源问题,长期以来还是个空白,尚无更深入细致的研究著作问世。近年来随着体育史学的发展,各界学者和同志们对体育的起源展开了探讨,陆续发表了一些文章,提出了各自的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