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议网络文献引用的适当原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社会与科学的高速发展,网络献作为引已成为一种不可阻止的客观存在和发展趋势。学报编辑应正视网络献作为引存在的诸多问题,在实践中注意把握“适当”原则,着重从网络献引用的必要性、真实性、时效性、适量性、规范性五个方面着手,整合编辑、审稿专家和作的力量,以确保只有确凿无疑和能为后人查证利用的网络信息作为学术论的参考献。  相似文献   

2.
一部文学作品,除了好的开头可以引人入胜之外,一个好的结尾,也是展示作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结尾,会意味深长!鲁迅小说的结尾,表现了作为思想家、艺术家高超的技艺。本文认为,鲁迅小说的结尾有如下特点:(一)结尾余音袅袅,意味深长,发人深省;(二)首尾呼应以突现人物、深化主题;(三)结尾保持与全篇作品格调一致性,以加浓、加深作品的悲剧气氛或喜剧色彩。其技艺产生的原因,与当时的时代与鲁迅唤醒民众的思想及其拿来主义的精神都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3.
文学作品的开端,是展示作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开端,可以引人入胜。鲁迅小说的开端,表现了作为思想家、艺术家的高超技艺。本文认为,鲁迅小说的开头有如下特点:(一)巧设悬念,避免了平铺直叙容易带来的沉闷感;(二)开头之后并不按逻辑推理发展,出人意料;(三)有的文章开头紧扣主题,定下全文基调。  相似文献   

4.
文革以来人们对于鲁迅作品乃至鲁迅本人都存在着不少误读和误解,这在青年学生中表现得尤其明显,这与鲁迅在文革中被利用、被大肆渲染密切相关。前几年某位流行小说的作家更是逮住鲁迅一阵狂批和谩骂,彻底贬损和否定鲁迅的当代价值,更有某位青年诗人提出要把鲁迅这块“老石头”踢  相似文献   

5.
有这样一个故事,讲的是萧红有一次做了件红衣服,认为很漂亮.就穿着上鲁迅先生家去了,想听听他的意见。不料先生却指出她那红色的上衣配上咖啡色的裙子使颜色混沌起来了,如果换成黑裙子就好看了。人们常常用这个故事来说明鲁迅先生对色彩美具有极高的鉴赏力。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的现代文坛上,鲁迅是一位泰山北斗级的人物。他的小说、散文和杂文创作各具特色,并深受其少时所受教育和人生经历的影响。本文结合具体的文本,拟对鲁迅的创作及与生平的关系,作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作品《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是现行高中语文的重点课文。两篇课文中“记念”一词多次出现,时而作“纪念”之解,时而有“记念”之意,的确令人难解。 例如《记念刘和珍君》有“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有:“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也仍在记念我。像在马路上行走时候  相似文献   

8.
小议鲁迅、朱自清作品中动词的妙用唐春梅鲁迅先生和朱自清的作品脸炙人口,堪称楷模。读后使人觉得余味无穷,记忆犹深,其中动词用得贴切是其妙处所在。(1)精选动词,含蓄地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如《故乡》中,“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相似文献   

9.
1987年10月版和1990年10版(现行版)的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都对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引用的“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作了注解。前者云:“这是陶潜所作的《挽歌》中的四句,意思是,亲戚们有的余悲未尽,别的人又已经唱起歌来了。人死了又有什么可说的,不过是寄托躯体于山陵,(最后)和山陵同化而已。”后者则在前者的基础上加了几旬:“鲁迅在这里引用这首诗,有青山埋忠骨之意,寄托死者遗愿,死者当与青山同在的深挚感情。”这显然意在弥补前者未掘挖深义之不足。  相似文献   

10.
钱理群教授主编的《中国沦陷区文学大系》,总数达五六百万字.这是一项填补中国现代文学资料整理工作空白的重要工程,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但钱先生为此书所写的《沦陷区文学总论》却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文艺报》去年为此展开过讨论.本文仅就《总论》中涉及的有关鲁迅的两段引文的理解提出一些异议,就教于钱先生及文学工作领域的同行们.  相似文献   

11.
“非规范”标点符号是指编入教材作为课文的作品中存在的不符合现行规范的标点符号。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大都写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有很多标点使用不符合现行《标点符号用法》,给学生学习规范的语言带来一定困扰。教师应充分认识标点符号的重要性,树立动态的语言规范观,教材编者也应对“非规范”标点符号作必要的修改或解释。  相似文献   

12.
引用的艺术     
对于“引用”,很多修辞学家给它下过定义。刘勰在《心雕龙》中说,所谓“引用”,即“明理引乎成词,征义举乎人事”。这一说法即从“引乎成词”和“举乎人事”两个途径来说明“引用”所应达到的两个目的——“明理”和“征义”。王希杰先生在他的《汉语修辞学》一书中也说过:“引用,就是在自己的话语中插入现成话或故事等,以达到提高表达效果的目的。”然而定义仅仅是定义,在语言实际运用中,“引用”这种修辞手法远不是简单地“引”而“用”之,其艺术效果也不是把别人的东西搬过来就会自然产生的。  相似文献   

13.
荒唐的引用     
张心好 《语文知识》2004,(11):41-41
《法制日报》2004年7月16日第6版《书中自有金光闪耀——使我获益较多的书》写道:  相似文献   

14.
学会引用     
初中六册语文课本正选和附选的古代诗歌有多少首?90首!在作文训练和创作时要学会引用课本古典诗歌。一、直接引用直接引用是指在不改变人称、标点等的前提下直接引用原诗部分句子、典故或叙事或写景或抒情议论,且用双引号标示的一种最简单、最初级的引用方法。  相似文献   

15.
如此引用     
高考作文,如此引用,谁人不汗?1.醉翁深知: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苏轼TO欧阳修:大家熟归熟,但你这么做我一样告你剽窃!】  相似文献   

16.
出于表情达意的需要,人们说话写作常常引用古人语句。例如:李健吾《雨中登泰山》首段在叙述作者登泰山的宿愿时引用了“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个诗文句子。前者出自《孟子·尽心上》,后者出自杜甫《望岳》诗,都是说  相似文献   

17.
引用的一个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用,是一种常见的论说方法,在文章中恰当引用经典著作里的话语或古今中外名人的言论,对论证或说明文章的观点,既显得直接、简洁,又具有雄辩的力量。当然,引用时应如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必修)课文《简笔与繁笔》后“思考和练习”第一题题干所指出的那样,“必须经过严格选择,不能随意滥引”。所谓严格选择,一般说来,就是所引内容要能恰当地说明文章的观点,做到据论一致,并且要同文章的上下文联系自然,配合紧密。引用时,还应该准确地完整地理解原文的意思,不能牵强附会或断章取义,更不能故意歪曲或篡改原意。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引用问题上存…  相似文献   

18.
引用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一些名言、警句、俗语、谚语、典故、诗句等,有目的地运用到文章中,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对点明中心,抒发真挚感情……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一、引用诗句,点明中心。如引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草原》)这一诗句结尾,描写了蒙汉人民相互倾诉惜别之情。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文章浑然一体,抒发了蒙汉人民的深厚友谊。二、引用俗语,突出特点。如引用“捧打狍子瓢  相似文献   

19.
引用,既是一种修辞格,又是一种说明方法。巧妙的引用,不仅会增强作品的可信性,更重要的是能增强作品的文学色彩,丰富文章的情趣,提高作品的文化品位。引用诗歌诗歌能使事物变俗为雅,诗与文的结合使说明文更生动活泼。如仇春霖  相似文献   

20.
引用应当严肃四川省金堂县教师进修学校陈家西引用,就是在说话行文当中引人现成的语句(包括诗文、成语、谚语、故事等),借以说明问题、阐明观点、增强说服力的一种修辞方法。使用“引用”,首先要正确理解引文的含义,直接引用要原文照录,还要加上引号(成语可加可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