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儿歌,本是“寓教于乐”的一种极佳文学形式,然而,由于社会中的一些不良现象,给正在懵懂之中的少年儿童也留下了一些不良影响。这,从如今在校园之中流行的一些新编“儿歌”之中不难看出。1.社会不正之风的倾向。如新编儿歌《一分钱》:“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给警察叔叔手里面,叔叔拿过钱,买了一根烟,我高兴地说了声:‘叔叔,不要脸’”。原歌《一分钱》,至少说影响了七八十年代的两代人,那时,我们唱着这支歌是多少自豪。因为在那时的人们心中,“拾金不昧”真是一件多么值得骄傲的事呀。可而今,连“拾金不昧”的“一分钱”,“警察叔叔…  相似文献   

2.
吴谦  许冬 《广西教育》2014,(23):42-43
因社会环境、家庭、个人等因素影响,"90后"高职生在人文底蕴、责任意识、宽容意识缺乏三方面出现不良思想倾向,对此,需要采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隐性教育资源和隐性课程、加强与家长沟通、引导学生自我学习等措施进行引导和教育。  相似文献   

3.
不知道从何时起,我和学生之间成了“狼”和“羊”的关系,请看下面非杜撰的故事情节。  相似文献   

4.
儿歌,是孩子们最早接触到的幼儿文学的样式。通过调动感官、善用策略、激发情感的方式来进行儿歌教学活动,让孩子们感受人、事、物的各种情感,得到文化艺术的熏陶,领悟生命与成长的真谛。  相似文献   

5.
案例简介:王某,男,12岁,某校五年级学生。该生经常撒谎,并告诉家长:“由于‘减负’,任课教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只要会做,就可以不用做了”。在学校为应付老师检查,就借抄其他同学的作业。久而久之,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在学校不愿意上课,特别是上数学特长班经常逃学,出现了厌学症状。以下是对他进行心理咨询时他说过的一段话:“我爸爸是某商场经理,对我要求特别严,除了平时学习外,还让我上数学特长班。特长班里老师留的作业有时候特难,一时做不出来,我爸就在一边很不耐烦,并指着我的头大骂:‘笨蛋,真是个猪脑袋,想当初,我……’。这还算好的,更厉…  相似文献   

6.
你说我这么大把年纪,整天被儿子“关”在屋子里,真是闷得慌啊!我可是有名的卖瓜健将——王婆呀,想当年谁提起我,不是竖起大拇指夸我能干——不仅能说会道,而且生意也做得比同行红火。  相似文献   

7.
利用儿歌趣化"童画吧"在"童画吧"教学中具有重要的重用。本文结合海宁市艺术幼儿园的特色,阐述"童话吧"教学过程中目标、内容的设置;情境氛围的营造和活动模式的组织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所谓实习教学中的"高原"现象,指的是学生在生产实习后期出现的成绩暂时停顿或稍有退步的现象."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实习课题的单调、重复及学生已掌握的技能的干扰.帮助学生克服"高原"现象的方法有:生产实习教师的情感接纳,改变课题的单调性、激发学生的操作欲望,采用系统脱敏法改变学生对操作的情境性恐惧,在教学活动中满足学生的评价欲望,激发学生操作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9.
《教书育人》2004,(2M):62-62
点一桌2000多元的酒菜不在话下,招呼服务员侍候像个阔佬。前几日,笔者在一家酒楼目睹了几名七八岁的小孩“摆阔”,其情其景让人深思和担忧。  相似文献   

10.
张毅龙 《湖南教育》2002,(18):20-21
前不久,笔者下普通小学搞了一些天的调研。耳闻目睹,发现不少学生在传唱“垃圾儿歌”。归纳起来,这些儿歌可以分为如下几类:一类是戏谑的。如“李白撞墙贴海绵,一撞就是30天,谁知撞到老麻雀,麻雀一下成了仙。”这类儿歌往往是学生课后游戏时,当作顺口溜来念,或和着游戏节拍来唱的。一类是调侃同学的。如“某某一回头,吓死河边三头牛;某某二回头,乔丹改行踢足球;某某三回头,哈雷慧星撞地球。”一类是抱怨学习和老师的。如“读书苦,读书累,读书还要交学费,不如结伴闯社会……”这首儿歌在城区的不少学校都有流传。一类是夸…  相似文献   

11.
体育后进生的表现有:由于心理自卑而产生厌学情绪;性格内向,不爱动;不喜爱体育活动,也不想通过体育运动或体育课加深与朋友、老师的感情;体育学习成绩较差。以下就体育后进生的成因及对策.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2.
1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数学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创设好的情境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和掌握知识,陶冶情感,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如果长时间在教学过程中机械反复地学习,必然会导致对数学的厌学情绪。相反,如果我们能够改变学生“厌学”情绪,  相似文献   

14.
鲁迅对“牺牲”的话题有着高度敏感和深切体认,这是鲁迅思想中一个较为重要的方面。他在小说中表达了“牺牲”主题,塑造了许多牺牲者的形象。在《故事新编》中,作者通过对古代神话、历史人物的重新塑造与“加工”表达了对于牺牲者命运的思考、体认:即牺牲者的被背弃、被包围。其中《补天》《奔月》《理水》《非攻》在表现这一主题上显示出递进、延续的关系,如果说前两篇表现的是牺牲者陷入被背弃、被包围的困境无法自拔的话,那么在后两篇中,鲁迅则塑造了两个力图从中挣脱出来的形象。  相似文献   

15.
经常听到一些领导和老师讲.现在职业学校招的学生大多是“差生”。记得有一次参观一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校长当着众多学生的面.大谈面对“一群不懂事的孩子”的教育经验,似乎只有用改造这些“差生”的说法,才能说明学校的功绩。所谓“差生”,习惯上是指那些文化考试分数不高的学生,有时也指行为有过失的学生。说实话,比起普通高中的学生来,职业学校学生的文化基础一般都比较差。但是。我们是否就可以由此得出职业学校的学生是“差生”的结论呢?  相似文献   

16.
董胜良 《教师》2013,(30):43-43
在小学教学中运用儿歌的教学手段常常能够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小学数学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编或选择恰当的数学儿歌,利用儿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教育教学、进行总结归纳,融教学于儿歌之中,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17.
综观已有《故事新编》的研究成果以及这部小说集本身,《故事新编》具有若干欧洲“梅尼普体”学的主要特征。二能够在不同历史时空达成内在相通。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二所处的历史化语境均具有狂欢化特征;二是鲁迅可能从他所喜爱的梅尼普体小说中得到艺术启示。  相似文献   

18.
单一的感官感觉,通过理解、联想、情绪作用,又引起其他感官的感知觉兴奋和整体产生感觉的心理现象为“感觉他涉”,也称“感觉挪移”。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幼儿在念儿歌时,总会惰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越小的孩子,越喜欢频繁地表演儿歌;对越不熟悉的儿歌.幼儿表演的痕迹越明显。这正是“感觉他涉”的“外显行为”。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种小说类型,"故事新编"体小说不仅得到许多作家的青睐,而且被读者广泛接受。随着学界对香港文学的日渐关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目光投向当代香港"故事新编"体小说。目前,对当代香港"故事新编"体小说多集中在个案研究,进行系统研究的则比较少,随着研究的深入,其独特风采也会进一步展现在人们面前。  相似文献   

20.
读文学史,知道了歌谣乃最早的文学样式。那种通俗易懂、粗浅质朴、易传易唱的“顺口溜”到五千年后仍然焕发着顽强的生命力.且拥有着广阔的民间市场,这大概是我们那些目不识丁(也无“丁”可识)的老祖先们所始料未及的。几年前读贾平凹的《废都》,小说中那些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