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唐挈 《考试》2000,(Z2)
2000年高考中,物理试卷体现了“注意能力的考查”、“引导中学物理教学改革”两个特点。一、在利用物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综合考查能力物理学科主要侧重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层次、实验能力层次、再学习能力层次等抽象的逻辑思维的考核。具体体现在五个方面的能力要求上:①理解能力②推理能力③分析综合能力④应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⑤实验能力。2000年高考试卷不仅独立地考查了上述五个方面的能力,而且“独具匠心”地将上述五个方面的能力进行综合考查,即在利用物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综合考查能力。第10题:这道题实际考查的是“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这一物理原理,只是物理原理运用的情景是在“如何改变空间探测器的运动状态”这一实际问题中。因此如何从物理情景中抽象出物理原理,是对学生理解能力、分析综  相似文献   

2.
94年高考的最末一道试题,是一道集多种能力为一体的多层次能力考查题。一、审题能力的四个层次 1.能从题目中挖掘出已知条件是m、q、B、u四个物理量。不少考生误把ao和bo当已知条件而陷入纯数学问题的圈套之  相似文献   

3.
我最欣赏的一道高考数学题是2008年高考数学江西卷理(文)科第11题:电子钟一天显示的时间是从00:00到23:59,每一时刻都由四个数字组成,则一天中任一时刻显示的四个数字之和为23的概率为( ).  相似文献   

4.
从“两个有利”的原则出发,以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为依据,近年高考试题逐步完成了由基础型向基础一能力型的转变,突出了试题的选拔功能,更注重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学科能力)构成了化学要求的能力层次,特别是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着重从思维能力的敏捷性、整体性、严密性和创造性四个方面进行考查,这也成为会考后化学高考试题的新特点。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处理好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以及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本文谈一些浅见,供读者参考。一、能力培养的层次性…  相似文献   

5.
考试中如何体现能力要求,做到既考查知识,又考查能力?这个问题有两种观点.一是,现行的学科测验是传统测验,只能检查学生知识水平,无法考查能力.要考查能力,就要在学科测验的同时,增加能力测验(如联想能力测验,记忆能力测验等等).另一是,现行的学科测验尽管是传统测验,但它里面包含有能力因素,只是过去对这一点没有意识到而已.所以,学科测验可以既考查知识,又考查能力.关键是要改变过去命题时对能力缺少设计,随题目而定的状况.增加考查能力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我认为,第二种观点更接近我们的认识水平与教学实践.为说明这个问题,首先让我们看能力是什么,  相似文献   

6.
教师一定要明确,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师生做什么最有价值。因为有价值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价值越大,效益也就越大。新课程改革经过几年的努力,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素质教育的新理念已被广大教师所接受,然而冷观当今的课堂教学,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加以改进。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新理念落实到实践时,许多教师往往只停留在表面和形式。一强调问题意识,就来个"满堂问";一强调动手实践,就来个"满堂动";一强调鼓励赏识,就来个"满堂夸"。课堂上虚假的"自主""合作""探究"随处可见。如此,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大打折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表现的跟教学目标无关的言行是虚假现象,这比较容易识别,而且稍加注意还是容易改掉的,而那些貌似  相似文献   

7.
摈弃与恪守     
自当代中国社会改革开放以来 ,无论是作为我们民族整体的生存理念 ,还是作为个体的人的生存价值观 ,都发生了幅面宽阔而内里深刻的变异 ,随之而来的人性观念与人性思想的变异。在这些变异中 ,究竟哪些是我们应该摈弃的 ,哪些是值得我们恪守的 ,哪些又是我们应当整合的 ,作为敏感一代的中国当代小说家们都在做不同层面与角度的思考 ,并以自己对文学文本的创建来表达这样的思考。本文通过对几位当代小说家的文学文本的具体分析 ,来审视中国当代社会在人性维度上的变异 ,以给我们的现存生活提供审美形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2000年山东省的中考数学试题,注重“双基”和“能力”的考查,充分体现了水平性考试和选拔性考试的功能,有利于引导教学方向.这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陈月艳 《中国考试》2006,(11):55-57
2006年全国统一考试的高考说明中明确指出,高考的命题指导思想是重视对考生科学素养的考查.科学素养的体现之一就是具有基本的科学探究能力,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实验探究,因此近年来全国各省市的高考试题都注重对学生的实验能力的考查.考试说明中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具体要求是:(1)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综合运用;(2)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3)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4)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进行恰当的评价和修改.近年来的高考试题常常通过不同题型考查同学们实验研究能力的不同侧面.以下列举了常见的实验考查的不同题型,并说明了各类题型的具体特点,以及回答这些题目需要注意的问题,希望对复习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总是主张“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认为考试是最公平的人员评价方式。事实上,考试的公平性问题并不象人们想像的那样简单。考试的质量存在优劣之分一般人的观念是:是英雄,是好汉,考场上,比比看。考不过,心服口服。现代教育测量学的观念是:何以见得一个人答不好这张试卷就做不好工作,完不成学业?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是形式上非常完备的考试,有些保证公平的措施今天都很难做到。例如,科举的“单间”施测,进场搜身,誊录(为了避免辨认笔迹将所有答卷全部重新抄录),等等。但是,科举考试并没有带来人员素质的提高。考试是一个衡量人能力的“天平…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物理竞赛题出现大量的实际应用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归纳概括能力,观察能力等目的.这类题的内容是用生活社会化的语言或图像,描述了一个物理实际的,有丰富内容的事实构思新颖.要求学生对题目认真阅读,检索,理解,分析,联系,运用所学过的物理知识和基本研究方法,从多角度审视材料中细微处,使问题得到正确解答.  相似文献   

12.
张祥云 《学语文》2015,(3):45-46
安徽省2015年高考语文试题将逐步与全国语文课标卷接轨,作为过渡阶段的安徽语文试题,将呈现出稳中求新的特点,其中稳还是安徽省语文试题的主旋律,新将是今年安徽省语文命题追求的目标和方向。也就是说2015年安徽卷既要保持自主命题九年来一贯平稳、扎实、注重能力考查的优良传统,又要考虑全国课标卷(全国卷)的灵活、多元、强化素质考查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3.
能力考查可采取分项考查。1.“听”的考查。让学生听录音、看录相或老师口述,再让学生口答或笔答。2.“说”的考查。这是口语交际能力的考查。先让学生观察体验某一情境(包括口语交际的情境),然后要求口头表达。形式可以有交际对话,想像编故事,选题演讲或主题小辩论会等。3.“朗读”的考查。先让学生抽签选取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或教师指定一篇适合的课外阅读文章,再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或“演读”。4.“语文实践活动”的考查。如语文知识抢答赛、查字典比赛、赛诗会、故事大王赛、手抄报赛、小记者模拟采访赛、…  相似文献   

14.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探索知识的过程及其方法比获得知识本身更重要.因此,研究性学习和研究性习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数学竞赛中,出现了一类考查实践能力的操作题.这类题要求考生在  相似文献   

15.
材料一:建国初,党和政府采取重大措施,结束了农民遭受封建剥削的历史;1978年,安徽农民创造的新的生产经营方式,作为政策在全国推广;农业科学家积极致力于农业科技的研究,其中一项享有国际盛誉的成果,使粮食大面积增产……我国农业和农村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  相似文献   

16.
张健 《历史学习》2005,(10):6-8
2005年是江苏省第二年实行高考自主命题。从总体看,其考查的内容仍是学科主干知识,并再次体现了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思想原则。现就2005年历史高考(江苏卷)谈谈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在课改实验区的中考试卷中,出现了一类考查实践能力的操作题.这类试题较好地体现了"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的新理念,备受命题者青睐.  相似文献   

18.
山西省是全国惟一既参加高中课程改革试验,又参加高考“3 X”科目设置改革试验的省份,今年高考政治、历史、地理学科采用教育部考试中心单独命制的“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山西省卷)”。从政治学科部分看,该卷具有以考查学科内综合能力为主,突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特点。现择其中第36题简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黄新家 《初中生》2007,(4):38-43
在课改实验区的中考试卷中,出现了一类考查实践能力的操作题.这类试题较好地体现了“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的新理念,备受命题者青睐.  相似文献   

20.
一、类比失误,教室成了“名人馆”有位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颇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但是,当学生思维活跃起来,有了他们自己的新见解、新思想时,该教师就竭尽表扬之能事,甚至把学生不恰当地比作“高尔基”“鲁迅”“巴金”……教室里在座的学生仿佛人人都成了大作家。在一堂市级公开课里,有位教师在听到学生较为精辟的观点后,大发褒奖之词,甚至还不恰当地称该学生为“鲁迅第一”,仿佛真的鲁迅也比不上该同学,只能屈居第二了。这种将学生与名人作比的课堂教学用语,让所有的听课教师都感到十分不自然。二、褒奖不当,矫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