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西方早期乌托邦文学都起源于各自的古代神话传说,都有着一种怀旧情结,是古代人民为了逃避艰苦的现实生活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同的是,西方的乌托邦文学是以史诗或戏剧的形式出现,它重智慧、理性,重逻辑与完整性;我国的以诗歌或散文的形式出现,重道德论理,重形象而不讲究逻辑性与完整性.通过比较,说明我国乌托邦文学与西方的一样具有传统性,一样的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2.
人类思想史、文学史上有一个挥之不去、萦绕不休的乌托邦情结。从西方文学的两大渊源“二希”文化(如古代希伯来文化中的先知文学和古希腊爱琴海文化中哲人柏拉图的《理想国》)到古代中国思想文化(如先秦文学、著名隐逸诗人陶渊明《桃花源记》),都可以看到“乌托邦”文学现象及其特征。20世纪西方乌托邦文学传统出现重大变异,产生了以乔治.奥维尔《1984年》为代表的“恶托邦”文学。随着电子传媒时代的来临和赛博空间的生成,“伊托邦”日益成为理论关注和文学研究的新维度。新的社会文化语境必然会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引发新的思考。为此,我们组织了这次专题性的笔谈,以抛砖引玉,引发对此题旨感兴趣的海内外方家的关注和指教。  相似文献   

3.
广义而言,西方乌托邦主义是人们对异于现实的生活方式的幻想。最初,它是对美好之地或美好共同生活的幻想,但在托马斯·莫尔之后,其否定和消极的内涵被不断挖掘。以西方乌托邦主义发展脉络为基础,结合各历史时期西方乌托邦文学的文本表现,西方乌托邦文学史可被划分为古典乌托邦文学时期(1516年以前)、近代乌托邦文学时期(1516—1887年)、现代乌托邦文学时期(1888—1944年)和当代乌托邦文学时期(1945年至今)四个发展阶段。在后两个发展阶段,西方乌托邦文学显示出清晰和强劲的敌托邦转向。  相似文献   

4.
乌托邦文学是现实主义文学的补充和参照, 在西方文学中, 乌托邦文学运用想象和虚构的手法, 勾勒出一个和现实世界相对立的理想世界, 以此表现人们对现实的不满。到了19世纪末20 世纪初, 乌托邦文学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异, 对未来世界的可怕幻想代替了美好的理想; 悲观、失望的情绪代替了过去的乐观、自信。这种“反乌托邦”文学是乌托邦文学的一种特殊的形式。反观现实, 思考人生是其共同的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5.
托马斯·莫尔的著作《乌托邦》开创了西方乌托邦传统,为西方人打造了一片精神乐土,同时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乌托邦概念。西方的学界对于西方之外是否存在乌托邦一直有争议,国内对乌托邦的研究也一直使用西方的定义与标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并诗》为中国人创造了一片精神乐土,它也是引起西方学界对中国是否存在乌托邦文学争论最多的一部作品。分别将二者置于各自的历史、哲学、宗教背景中,不难发现二者都是作者在面对不堪的现实时,用想象力创造出的精神乐土,但是《乌托邦》面向未来,而《桃花源》回归上古世界。想象力是道德之善的工具,而艺术有助于实现这种道德之善。想象中的乐土存在于艺术中,它能够陶冶情操,拯救感知麻木不仁的状态。  相似文献   

6.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是社会想象的两个重要维度。意识形态是政治、哲学、美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也是当今学术界最有争议的概念之一。乌托邦则是西方思想史、文学史上的一个永恒话题,尤其在西方文学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乌托邦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形成了一条少有间断的传统。在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关系的理论框架内讨论这一问题,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乌托邦文学的社会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象征化是20世纪西方文学形式变化的一个重要傾向。这种象征化有其鲜明的特点,它同传统文学中的象征手法有极大差异;其表现形态有全局性的,有局部性的,两者都使作品的整体风格在不同程度上呈现出非现实主义典型化色彩;它常借用古代神话传说来暗喻或暗示某种思想概念或思想情感。这种象征化倾向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根本上说来,它与20世纪文学思想内容的哲理化特点是同时出现的,是20世纪西方的“时代思想”对艺术形式选择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8.
作为人类对未来和理想社会的一种想象、寄托与表达,乌托邦和文学似乎有着天然的联系,自从人类社会诞生以来,乌托邦创作便在东西方文学宝库中层出不穷,源远流长。中西方乌托邦文学的发展路径和文化品格不尽相同,但其出发点和立足点都是源于对人类当下生活的深切关注和对人类终极命运的的不懈思考。  相似文献   

9.
在蒙元时代,欧洲到中国的交通线打通,欧洲的传教士和旅行家相继来到中国,他们的旅行文学作品向西方翔实地介绍了作为乌托邦表征的北京形象。1299年《马可·波罗行纪》面世,北京首次以"汗八里"的名称出现在西方人的视野里,意为"大汗之城"或"帝王之城"。从13至16世纪的三百余年间,北京以"东方帝都"的形象反复出现在欧洲的旅行文学之中,为西方人想象中的东方乌托邦提供了更加翔实、可靠的素材。本文以比较文学形象学为依托,以《马可·波罗行纪》《颚多立克游记》《曼德维尔游记》为研究文本,探讨北京作为乌托邦形象在中世纪欧洲旅行文学中的表征。  相似文献   

10.
西方文学与神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话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是西方文化的重要源头。神话与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本义拟从古代与现代来分析探讨神话与文学的关系,神话与西方文学有深厚的渊源,在古代两者相辅相成,而20世纪文学出现了神话复兴。  相似文献   

11.
柏拉图的《理想国》与中国古代儒家的《礼记·礼运》是东西方古代乌托邦思想的杰出代表,同样是乌托邦,但二者有很多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以智治国与以德治国、理性主义与直觉主义、未来主义与复古主义、纯理想虚构与可实现性、以人为本与以神为本诸方面。  相似文献   

12.
安东尼·伯吉斯的《发条橙》是他最具盛名、也最惹争议的一本小说,虽然被大部分畅行西方的乌托邦文学录所收录,但关于它在乌托邦文类中具体归属,研究者们却难有定论。本文尝试从乌托邦文学的功能角度解析《发条橙》,并与西方乌托邦思想、乌托邦文学的发展进程进行对比,以期凸现出伯吉斯乌托邦小说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3.
柏拉图的《理想国》与中国古代儒家的《礼记·礼运》是东西方古代乌托邦思想的杰出代表,同样是乌托邦,但二者有很多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以智治国与以德治国、理性主义与直觉主义、未来主义与复古主义、纯理想虚构与可实现性、以人为本与以神为本诸方面。  相似文献   

14.
王恩胜 《文教资料》2014,(29):21-23
中西文论史上,关于内容与形式的讨论屡见不鲜。尽管各家观点各异,但对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的认识不外乎以下三种情况,或重内容轻形式,或重形式轻内容,或辩证统一。在西方有一条清晰的“形式至上”路线,而中国则始终以“文以载道”为基本精神。正是由于对这一关系的不同认识,造成了中西抒情诗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为文要“载道”,所以中国古代诗人,尤其是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的诗人,往往大力宣扬封建伦理道德,如忠君爱国,而忽视甚至蔑视爱情等题材。这进而造成中国古典抒情诗的风格趋于含蓄委婉。而西方,从古希腊到20世纪形式主义,历来重视形式,所以西方抒情诗在形式上翻陈出新、别具一格、富于变化,具有一种形体美。  相似文献   

15.
几十年以来,西方文论多用于阐释中国古代文论,使得中国古代文论出现了"失语"的状态。从文化解读看,中国古代文论的活力显然不足,怎样增进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当代文论间的对话,成为了现代文学研究的主题。对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当代文论的文学研究,是一种对语言行为的研究,主要关注文本的语言表达形式和表达内容,以实现两者间的进一步融合沟通。本文主要阐述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当代文论间的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16.
乌托邦文学与反面乌托邦文学的演变都与乌托邦思想中两层固有矛盾的作用息息相关。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以及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矛盾使两种文学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具特色。20世纪,当人们实践乌托邦理想受挫,个人利益取代社会整体利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心,乌托邦文学由于批判现实的功能弱化逐渐丧失了魅力,而反面乌托邦文学则顺应了矛盾发展的趋势,迎来了全面兴盛。  相似文献   

17.
乌托邦小说:作为研究存在的艺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长期以来,作为西方文学史上重要文学现象的乌托邦文学,尤其是乌托邦及反乌托邦小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这种情况在中国尤其为甚。这在一定程度上既遮蔽了我们对西方文学史整体景观的了解与鉴赏,也阻隔了我们获得有价值的文学思想资源的可能性。作为研究存在的亚小说文类,乌托邦小说及反乌托邦小说能为我们走近存在,走近人自身的生存境遇,反思我们的文学观,进而重写文学史提供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18.
晚清科幻小说是中国科幻小说创作的起点,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过程中受西方文化和文学创作的影响而出现的新的文学形式。与同时期语境中的许多新事物一样,其在承载时代责任、因袭传统创作手法的同时,也呈现出西方和现代的某些元素和端倪。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古代职业教育跨越我国整个古代社会,经历了萌芽产生、鼎峰兴盛、缓慢发展三个时期,而艺徒制作为最主要的职业教育形式则对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功不可抹。与西方职业教育相比,我国古代职业教育具有教育行为强制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教育思想的先进性和教学方法的创造性等特点,正因为如此,使得我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等都优于西方国家。  相似文献   

20.
艺术素材的借鉴与应用是指在西方文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图像或影像的形式介绍西方著名绘画、雕塑和建筑作品,它们必须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具有加深和理解西方文学内容的作用。艺术素材的借鉴与应用不仅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使学生能直观感性地把握西方文化的内涵,而且对于西方文学中的难点、思潮流派和作品细节的分析介绍都大有益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