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自西汉司马迁著《史记》始,就对前代都城进行记述,且成果丰硕。自20世纪初起,学者们采用了一些新的方法和手段,对古都从微观复原、宏观综合以及文化等三个层面进行了各方面研究。由于古都文化是历史上一个王朝或时代文化的缩影及精华,内容丰富,影响深远,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近年来已成为中国古都学与中国文化研究的重点。今后古都文化研究,随着我国文化建设与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应在古都文化源流、内涵、特征、影响等多个学术方向以及在推动古都所在城市之传统风貌保护、古都文化旅游等应用方面取得广泛深入的进展。  相似文献   

2.
古都西安的发展变迁及其与历史文化嬗变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安在从西周初被建为国都迄今3000余年的发展历史中,在其前2000年作为周、秦、汉、唐等16个王朝与政权的都城,对国内外历史与都邑营建均产生过重大影响;在其后的由唐末至清末的1000年间,虽不再为都,仍是中国西北,乃至西部的重要都会;在近100年之民国与共和国时期,经历了向近代化转化,现正向建设现代化大城市目标迈进。推进这一历史演变过程的思想、精神要素是内涵丰富传存不绝的中华文化。今后仍需要借重中华文化中保护历史文脉、实现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存等理念来建成既具有浓郁历史文化特色,又具有国际化都市品位的新西安。  相似文献   

3.
古都郑州地处中原腹地,历史文化悠久,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有着独特的优势。但是和北京、西安等古都相比,郑州现存文物景观缺乏。为探索出一条具有郑州特色的城市形象塑造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应该扬长避短,在对古都郑州历史沿革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对其文化内涵进行全新的探讨,是古都郑州旅游业发展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4.
论确定中国“大”古都的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历史上王朝更迭频繁,不管大小王朝都有自己统治地域的中心首都。在这些众多的古都中,建都时间长短不一,规模大小不同,对人类的贡献也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只有依据统一的标准,才能确立中国“大”古都的规模和尺度。这些基本条件是:建都历史悠久;地理位置和山川形势优越;为全国政治或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建设宏伟;延续发展而成为全国著名城市。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都学是城市科学与历史学交叉而形成的一门边缘综合性学科。古都是一个古今贯通的概念,既包括历史上的都城,也包括历史上曾经作过都城的现代城市,所以中国古都学的研究对象包含两大方面:一是历史上的所有都城;二是历史上的都城后经转化演变而来的现代城市,两者是一个对象的不同侧面和阶段,是互为基础的矛盾统一体。中国古都学与城市科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中国古都学要借鉴城市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形成自己的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6.
确定古都准确的始都年代对深入研究古都形成与演变的历程有着直接影响。我国众多古都中一些建都年代较早的,目前对其始部年代问题,尚缺乏深入研究,看法不够一致。中国七大古都中大多存在这一问题。现经研究考证,其中洛阳地区二里头有夏初都城遗址,其始都年代约在公元前1900年前后;安阳之殷墟为商代晚期都城,其始都年代为公元前1299年;西安地区最早都城为西周丰镐,始于公元前1040年;北京地区在西周武王十二年始建有燕、蓟二国,它们始都年代为公元前1027年;开封地区战国时为魏国都城,始于公元前361年;南京地区最早都城为三国时吴国之建业,始都于公元229年;杭州最早为五代吴越国所都,始都于钱进封为吴越国王之公元907年。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都众多,古都所在地区历史遗址、文物,是华夏文明的物质载体、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古都文物与古都风貌还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这一资源具有无与伦比的高品位与历久弥珍的长时效,同时还具有不可再生与不能替代等特点。在当前的经济建设中,必须严格保护,积极而又妥善地开发,避免造成“建设性”与“文明性”的破坏。在对中国古都学所具特点开展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正确认识并处理好建设与保护、建设与开发之间的关系,并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健全法制、调整政策,既推动古都所在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又促进具有中国历史文化风貌之城市的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8.
音乐在远古之时,即已为人所喜好。其后因时演变,新声迭起。都城为人文荟萃之所,音乐更具特色。都城虽已他移,流风余韵,犹未能稍替。由音乐发展而成戏曲,益引人入胜、戏曲的演变尤为繁杂,参军戏、傀儡戏先后兴起,其后更有杂剧、传奇,以至现在的京剧,古都城中都倍有生色。戏曲之外,杂技亦殊不少。拔河、斗鸡、角尤为都城中人士所喜好。甚至迄今犹多有流传。探寻其演变的踪迹,当为注意古都文化者所乐闻。  相似文献   

9.
也谈安阳是否够格列为中国历史上的大古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阳作为七大古都谭其骧先生曾作过长期思考。从建都的历史悠久性,地理位置,山川形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建规模等条件考虑,安阳均够条件称作大古都,否定之说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考古学百年来通过几代考古学者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中古代都城考古发掘研究,实为中国百年考古成就之耀眼的亮点。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中国考古学会与中国文物报社联合主办的“百年百大考古发现”遴选推介活动,经两轮评选产生的100项重大考古发现项目,内中直接标明为古代都城遗址者就多达23项,还有17项与古代都邑有关,二者合计40项,占比达40%。这充分表明,中国古代都城及具都邑性城址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之重大,也表明对其进行发掘研究在中国考古学发展中所占地位的重要。中国古都学界还当在以往借助中国考古学研究成果促进中国古都学形成、建立与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中国考古学界合作,对历代主干王朝之都城,对三代前之新石器时代具都邑性聚落与城址,对古代中原地区周围边疆区域各民族所建都城加强深入性、溯源性、开拓性研究,并据之对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布设之纲要原则以及中国古都学之学科理论开展深入研究与深层次阐释建设。  相似文献   

11.
大同作为两汉要塞,北魏京华,辽金陪都和明清重镇,积累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探索和实践历史名城故都保护与复兴之路,可概括为六个基本走向:从旧城改造走向古城保护;从单位保护走向整体保护;从两相对立走向两全其美;从文物造假走向修旧如故;从文化包袱走向产业创新;从个性泯灭走向特色张扬。熔铸时代精神,塑造城市品格。  相似文献   

12.
张杰  姚远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23(3):221-224,237
为研究武术社会变迁及调适理论,运用文献资料、历史分析和逻辑分析法,对武术变迁的机制进行论证,得出以下结论:武术脱胎于生产劳动,发展于军事,成熟在明清时期;武术是在脱离军事并且具有体育属性后才形成独立的形态;武术变迁表现为"武"、武术表现形式、武术道德方面的变迁;社会和自然因素是武术社会变迁的动因;武术文化调适有整合和分化2种方式;武术文化调适的结果让武术走向多元化。所以,武术成为现在的形态,其深层次原因表现为武术变迁与文化调适的共同作用,这对认识武术和传承武术文化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对"闯关东"的近代山东移民与武术的传播问题进行了史学考证,从文化传播学的理论视角出发,对山东武术传到东北的方式以及"闯关东"对武术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闯关东"的近代山东移民是武术由山东传到东北的重要途径之一,其中包括个人传播和群体传播两种形式,群体传播的方式有武馆(所、场)传播、镖局传播、义和团运动传播。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山东移民"闯关东"推动了武术在东北地区的传播与发展,加快了武术在东北地区的创新。  相似文献   

14.
贵州反贫困的历程与文化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探讨了贵州省在解决贫困问题,脱贫致富的过程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发生变化的基本趋势;提出了在脱贫的同时,保护、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思路以及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奥林匹克全球化与武术文化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奥林匹克全球化的分析,审视了奥林匹克全球化对武术文化变迁的影响.指出:传播方式的变化导致了奥林匹克文化的全球化,奥林匹克作为一种强势的西方文化必然导致其与东方武术文化发生冲突,从而导致中国传统武术的文化变迁.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在全面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中,把文化建设放到了很重要的位置。党的二十大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皖江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范围广泛、精华纷呈,是安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也有一定的影响,其中戏曲文化是主体和核心,有影响全国的黄梅戏、贵池傩戏、青阳腔、徽剧等。皖江戏曲的根底在乡村,其在乡村的活态保护,既可推动乡村文化的振兴;又可促进地方戏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有助于两者之间良性互动的形成。因此,探索其结合融通的实践路径,构建皖江戏曲传承和发展的良好文化生态环境,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7.
文化变迁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之间始终存在着互动关系,在多元文化共同繁荣发展的今天,倡导多种衡量的主导标准,通过各种校园活动和提供优良的校园内部环境来落实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帮助具有不同文化类型认同的青少年成为祖国建设的新生力量。  相似文献   

18.
春秋占国时期,秦国学术文化较关东诸国落后,这主要有四方面的原因:一是秦国文化传统不够深厚;二是秦国的价值取向为功利主义价值观;三是秦国统治者所推行的轻文政策;四是秦国地处偏远,社会未发生大的变革。  相似文献   

19.
古代少数民族迁徙与文化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少数民族迁徙后 ,由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 ,往往导致其文化的变迁。住所由游牧向定居过渡 ;饮食在以食肉为主的同时 ,粮食在日常生活中也占有了一定的比例 ;服饰、发式、语言、丧葬习俗、婚姻习俗、宗教信仰等在保持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 ,也深受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标志着国家形象的各种民族文化在发展中不断的相互撞击,相互融合,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在这种浪潮中举步维艰,发展遇到了"瓶颈"。通过文献资料法,通过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现状分析,从文化认同和文化选择的角度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进行分析,认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应该走"见贤思齐、因地制宜"的发展模式,兼容并蓄、海纳百川,形成具有时代性的、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武术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