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近五年,江苏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绩,无论成果的数量还是质量,无论研究的深广度还是思想观点的影响力都有很突出的表现。现代文学研究的领域广泛,研究布点齐全,文学史研究、文学思潮研究、港台文学研究、现代文学史料研究、现代作家研究等都有一大批显著的成果,表现出研究者思想与学术的锋芒。  相似文献   

2.
自20世纪5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建立起到20世纪80年代前期,"政治性"一直是估衡现代文学的主题词。进入80年代中期后,学界逐渐体察到政治理念对于诸多文学现象及文学本质的压抑与遮蔽,于是纷纷倡导回到文学自身,并主张用"现代性"重新考量文学。而随着20世纪90年代学界对文学"现代性"的全面反思,以及"没有晚晴,何来‘五四’""民国元年起点说"等命题的提出,"五四"作为现代文学的起点地位,不断遭到一些学者的质疑。与此相应,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呈现出不断向前推移之势。但"五四"以其特殊性和重要意义,有其不可替代的理由。因此在不能拔高"五四"地位的同时,必须要明晰"五四"在整个现代文学发展流脉中的界碑性和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3.
羌族现代文学在5.12后被热议。羌族现代文学从何开始?现状怎样?羌族现代文学创作取得了一定成就,也表现出缺少理论指导和生活体验等问题。文本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救赎办法。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图从宏观的历史的视角全面把握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内涵,阐明现代性的具体性、丰富性、历史性、开放性、发展性、复杂性等特征,进而把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放在19世纪中叶,并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分期重新作了界定。  相似文献   

5.
2002-2003年,报刊研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学术生长点.由于强调"触摸历史"、进入当时的历史语境,重视对研究对象的贴近与理解,相关研究成果以重返历史现场的方式着力呈现中国现代文学原生态,并提供了可能改变以往文学史叙述的新材料和新观点.  相似文献   

6.
迄今为止主要有三个层面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个性层面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国家社会事业层面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科学(学术)层面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1949年之前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还没有一个统一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科,那时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作品还主要停留在个性研究的层面上,彼此之间没有统一的联系,构不成一个统一的整体;1949年之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成了一个独立的学科,但这个学科却不是通过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自身联系在一起的,而是由国家领导机关通过政治的权力联系在一起的,它构成的是国家社会事业层面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成立,这是一个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自身的组织,是通过科学(学术)研究联系在一起的,科学(学术)层面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才开始发展起来。而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的是樊骏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樊骏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创新性表现在:无"我"、无"理",而有"道"(整体性),体现了科学研究(学术)层面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文学中国民性批判主题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学界有关国民性的研究不少。传统的国民性研究大都注重阐发鲁迅等文学作品暴露国民劣根性现象之社会本源,理解研究显得单一。新时期以来,研究观点日趋多元,研究的自觉意识日益增强。文章通过梳理学界有关国民性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思考国民性研究之路径。  相似文献   

8.
探讨小学教师的培养起点问题,主要是探讨小学教师从何时开始培养较为适宜的问题。其研究核心基点应该是小学教师专业特性和培养规律,也就是说,坚持初中起点还是选择高中起点,要看哪种做法更适宜培养小学教师,更符合小学教师专业特性和培养规律,更富有实效。从我国目前的研究来看,无论基于理论成果还是实践成果,倾向于以初中毕业生作为起点来培养小学教师,认为这样的模式更有依据,更有成效。我们应该倡导开放的观点,进一步研究小学教师专业特性和培养规律,对初中起点的培养优势实施战略保护,为高中起点的小学教师培养试点预留空间,鼓励两种模式的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9.
学界目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起点的定位基本上在建国后,特别是50年代后,这与十二大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是有很大关系的,随着十六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的正式确立,以及十七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出,笔者认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特别是对它的起点的认定,直接影响到我们对这个概念本身的理解。作为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起点也是丰富的、多层次的,而决不是单一的、绝对的。  相似文献   

10.
新世纪十年中国现代文学教学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现代文学的教学研究得到了长足的进展:从学者领军到同人加盟,从重点大学到一般院校,从国际高端到国内学界,关注教学、关注课程建设的态势正在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的现代文学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专家、学者和教师们探究的方向。现代文学教学在新的世纪里正在焕发出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11.
新时代对近代文学研究提出了以坚持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价值立场为中心的新要求和新期待。深刻记取近代文学学术史经验,纠正和弥补既往研究中存在的偏颇与不足,回归中华文化立场,全面提升学术水平和学术境界,既紧迫又重要。具体做法主要包括:确立以近代文学知识谱系和学科体系为中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近代转换及形态为主体内容与精神内核的科学体系和价值标准;构建以古今融通、中西会通为基本思想指向和学术路径,以综合兼容、互鉴共生为主导研究视野和基本权衡尺度的先进学术观念;坚持以探究中国文学古今转换,中西交汇之际的多变现象与复杂问题、演变路径与变革规律,反思和吸取文学史经验教训为基点的学术立场;积极进行研究方法的新尝试和新探索,确立以中国传统文学研究方法为基础与核心,适当借鉴西方学术方法的合理有效的研究方法;构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为底蕴,以中国文学思想艺术体系为核心,适当借鉴和吸纳西方学术观念、学术话语的话语体系;确立探究中国文学古今演变、转换创新的历史规律和现实可能,助力当下文学创新、学术进步、思想文化建设的学术目标;深入全面地总结近代文学的思想艺术经验,追求为更加深湛广阔的思想文化、文学艺术建设贡献学术智慧和思想力量的学术理想。通过以回归中华文化立场为核心内涵的持续建设和不懈努力,将近代文学研究提升到新境界,发展到新水平。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作为非工具类的学科,在经济转型时期日趋边缘化。面对这种教学困境,该课程价值定位应坚守以“人育”和“美育”为目标,在教学内容上应淡化文学史知识,以文本鉴赏为主;在教学方法上要突出师生互动,科学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相似文献   

13.
本在事实性探究层面,就改革开放前中国现代学课程的产生发展状况进行了历史的回顾梳理,把新中国成立前概括为“为了新学的选修课阶段”.之后到改革开放前概括为“革命史化的必修课阶段”,并对各阶段的特点分别作了简单总结。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和发展与西方文化的影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现代文学对西方文化的接受不是被动的,而是对其进行了一定的扬弃和改造。在此过程中,中国传统的道家思想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反对抵制作用、桥梁沟通作用和改造、本土化作用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由于历史研究回应社会现实的需要,美国中国近代史研究中革命史范式危机的影响以及“告别革命”论的出现,中国近代史研究范式问题引起了学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学界围绕着对范式的不同理解、研究中存在的范式种类、不同范式之间的关系三个问题展开讨论。但是,相关讨论大多流于学理层面,至今缺乏对范式运用的经验考察,因而范式研究仍有进一步扩展的必要。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的“乡土化”即:加大地域乡土作家的份量,以其亲近性激发学生的兴趣;突出地域性因素,以其差异性深化对作家作品的理解;从地域文化角度剖析作家作品,拓宽研读文学的视野。而“立体化”即是强调“博物馆意识”、“大文学史意识”,由单向思维转向多向思维,由单一讲述变为讲述与图像、音像、实物、实地考察相结合的多样形式。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代文学以“突围与变革”为其外在风貌,以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的纠结与冲突为其内在肌理,由此建构起这一学科的独立性,也只有以此为基础,才能体现出这一学科的独立价值。  相似文献   

18.
王晓初的《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演变史1898—1989》表现出较为独特的理论视角、文学史观,对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格局与构成、历史时期的划分、文学史的叙述方式都有自己的一得之见。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是“文革”后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具有转型意义的代表作,其以“改造民族灵魂”的“启蒙”视角为关注点,摆脱了以往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唯“阶级论”是从的理念.“现代”一语不仅是个时间概念,更是价值取向变化的标志.“现代性”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在中国现代文学领域的应用凸显的不仅是语言,更是不同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