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六年制第十一册第九课《月光曲》,叙述了德国古典音乐大师贝多芬谱写此曲的经过。其实,《月光》这个曲名不是贝多芬起的,他为这个第14号作品题的标题是《幻想风的奏鸣曲》,但今天已鲜为人知。为什么《月光》这个标题能够流传下来,而原来的标题反倒“失传”了呢? 十九世纪的德国诗人兼批评家雷尔斯塔听了贝多芬的这首乐曲后,诗情勃发,不能自已,用文学  相似文献   

2.
最近,笔者听了一节六年级语文《学会合作》的公开课。[案例1]师:交响乐团靠什么演奏出迷人的乐曲?生:靠团体目标和协作精神。师:(播放一段交响乐:贝多芬的《欢乐颂》)请同学们站起来当指挥,想唱的跟着一起唱!(学生纷纷起立,唱得整齐响亮,他们陶醉在乐曲中)  相似文献   

3.
近日,我执教了一节综合欣赏课《欢乐颂》,受到听课教师一致好评.《欢乐颂》是贝多芬第九(合唱)交响曲第四乐章的主题,本课通过"视唱曲谱、演奏主题、演唱歌曲、欣赏演出片段"等几种形式,熟悉乐曲的主题音调,了解作曲家贝多芬的生平,学习他与命运顽强抗争的精神.从课程目标达成情况来看,学生在上述诸方面都达到了预期效果.尤其是"抢答"一环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课堂气氛空前高涨,而且学生抢答问题又快又准,更可贵的是,一同学竟然说出了课本没有提到的贝多芬的《第三(英雄)交响曲》!学生之所以能有精彩表现,完全得益于几年来音乐欣赏学习习惯的养成.  相似文献   

4.
《贝多芬的第五交响乐》全曲共分四个乐章,在每一乐章低音提琴都通过自己的声音为乐曲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教师应该深刻地感受《贝多芬的第五交响乐》在教学中的作用,从而完善教学,帮助学生走好未来的路。  相似文献   

5.
如果说一堂成功的课是一曲动人的交响乐的话,那么课堂评价无疑是这首乐曲中的一个个震撼心灵的音符。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要求学生用手、用舌、用头脑去工作。  相似文献   

6.
韩晓清 《家教世界》2014,(Z2):32-32
<正>设计思路:《欢乐颂》是贝多芬第九交响乐中的一首合唱作品,它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名曲。幼儿园中大班孩子多以歌唱教学的方式对这首歌曲进行感知学习。但是我认为,这些经典优秀的传世之作值得孩子们以各种形式进行反复欣赏。如果孩子能以各种形式经常接触这些优美的经典作品,就易从心理上对它们产生熟悉感、亲近感,从而提高孩子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因  相似文献   

7.
余容 《学与玩》2023,(1):36-37
<正>贝多芬《第十交响曲》,顾名思义,就是贝多芬创作的第十部交响曲。与前九部交响曲一样,这部作品激扬澎湃,充满生命力。不过,它也与前九部不同:如果有一天入选了音乐教材,署名应该是贝多芬还是贝多芬+AI (人工智能)团队呢?看到这里,大家也许明白了,这是一部由AI续写的贝多芬作品。关键词一未竟之作众所周知,贝多芬的代表作有九大交响曲。其中,《第九交响曲》是他在1924年完成的,以永恒之作《欢乐颂》收尾,是贝多芬作品经典中的经典。  相似文献   

8.
默唱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对于每一个在音乐领域里向纵深发展的人来说,对于每一个不习音乐的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基本前题和万不可缺少的技术基础。有了这种能力,作曲家将可不借助于人声或任何乐器而独立地积极地构思和创作,把创造乐曲中需要的音调、节奏、调式、调性和声色彩等表现手段得心应手的运用到作品里面去。德国作曲家贝多芬晚年在体弱多病,特别是耳聋的情况下,所以能完成举世闻名的《第九交响乐》,其重要的原因之一,不正是因为他的内心听觉已经发展到高级阶段了吗?反之如果不具备这种能力,指挥家将无法做到真正的…  相似文献   

9.
贝多芬曾把拿破仑看做是理想英雄的化身,希望他能建立起共和体制,替人类的幸福奠定基石。所以当1804年春,《第三交响乐》刚誊写出来的时候,卷端就写上了波拿巴的名字。意思是这部乐曲是以拿破仑为题材,同时也是献给拿破仑的。而且他还打算通过法国驻维也纳大使把总谱送给拿破仑本人。但是就在这个时候,他听到拿破仑已把法  相似文献   

10.
无论是贝多芬的《第九交响乐》,还是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和《胡桃夹子》;无论是莫扎特的《小夜曲》,还是约翰·斯特劳斯的《华尔兹圆舞曲》,音乐像清澈芬芳的甘露滋润着我,给我无穷的遐想与激情。 以往对音乐一窍不通的我,现在已经迷上了古典交响乐,成了一名狂热的music fan。有句话说得好:“音乐无国界。”记得曾有一部科幻影片:天外来客光顾地球,而人类想尽一切办法也无法与外星人沟通,于是有一个家伙就想出用“哆咪”同外星人交流,结果外星人不仅明白了人类的意图,而且同地球人同奏了一曲优美的二重奏。虽然这个…  相似文献   

11.
虽然贝多芬已经去世 170年了 ,但他的音乐却闪耀着永恒的光芒 ,这源于其独具魅力的创作风格———崇高、庄重、宏伟和富有个性化的特色。崇高。贝多芬的音乐充满积极进取的热情 ,斗争和胜利主题贯穿在他整个创作中。贝多芬总是勇敢地面对现实的黑暗与不幸 ,以“扼住命运的咽喉”的气概 ,跃入如火如荼的战场 ,在胜利的欢笑中迎来普遍的欢乐 ,这在他的《第三交响乐》(英雄 )、《第五交响乐》(命运 )以及《爱格蒙特序曲》等一系列作品中 ,都有极精彩体现。比如《第三交响乐》 ,乐曲的第一乐章是bE大调 ,热烈的快板 (奏鸣曲式 )由两个坚决果断…  相似文献   

12.
德国伟大的戏剧家、诗人席勒 ,一生贫病交加 ,时时陷于窘迫 ,命运坎坷。席勒的好朋友柯尔纳 ,在经济上和精神上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两人之间的诚挚的友谊 ,使席勒感受到了人世间的温暖。欣慰之余 ,情感上自然也流露出激情 ,创作了歌颂人世间真挚友谊的颂歌———《欢乐颂》。这首生活的赞美诗 ,它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 ,蜚声环宇 ,气贯长虹 ,历久不衰。这首大气、宽广的诗篇 ,触动和启发了很多艺术家的灵感 ,德国大作曲家贝多芬就是其中的一个。贝多芬一生中从没有间断过阅读席勒的诗篇 ,特别是《欢乐颂》给他的印象最深。贝多芬19岁的…  相似文献   

13.
听音乐     
父子两人围着收音机欣赏音乐,儿子:莫扎特的小夜曲就是棒。父亲:是贝多芬的交响乐。音乐播放完。播音员:刚才大家听到是东北大秧歌。  相似文献   

14.
你的世界     
<正>那世上的悲痛是不是无法逾越的沟谷?耳聋的诗人带来他的欢乐颂;那可怕的流言如针刺在锁骨,用沉默付出的爱遮住变形的手指关节;世界还在沉睡,在人来人往的北京,传出来自堆积着空酒瓶的出租房的歌声,所有黑暗垒成一面空墙,他们站起来,一拳击碎它。他从无声的世界中站起来。人们记得他的乐曲,更忘不了他的名字。他一生的辉煌繁多而芬芳。他是出生在德国贫穷家庭的贝多芬,也是出生在灿烂光明的音乐  相似文献   

15.
合唱交响曲     
1793年1月26日,德国诗人席勒的朋友、波恩大学法学教授菲舍尼希写信给席勒夫人夏洛蒂说:“有一位青年……抱着伟大而崇高的志向,要把席勒的《欢乐颂》一节一节地谱成音乐。”这个青年就是贝多芬,当时他住在波恩,  相似文献   

16.
本篇文章主要探讨钢琴曲、交响乐与哲学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阐述了"天人合一"在钢琴曲中的文化理念,贝多芬的交响乐与哲学之间的关系,从和声、音阶等方面分析了乐曲所表达的感情,让人们能够感受到它的美妙。  相似文献   

17.
《好同学》2005,(12)
师生之谊贝多芬年轻时曾从前辈作曲家海顿学音乐,可是海顿的乐曲风格比较沉静, 而贝多芬则情感奔放,彼此不很协调,因此师生之谊就不很浓重。有一次贝多芬发表自己的作品,海顿问他:“为什么不说明是‘海顿弟子贝多芬的作品’呢?”贝多芬直率地回答:“因为我没有从你那里学到什么。”从此两人失和。但是,海顿晚年有一次听到自己的宗教剧《四季》在维也纳演奏因感动而晕倒时, 贝多芬却马上去扶持,并吻他的手。  相似文献   

18.
世界各国的国歌共有三种类型:一种是正式国歌。如《马赛曲》从1875年开始一直作为法国国歌。另一种是代国歌。如我国解放后曾很长时间以《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代国歌。直到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决议,恢复田汉原词并正式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第三种是准国歌。如  相似文献   

19.
贝多芬的一生是创作的一生,他通过音乐创作不断地达到自由,一次又一次从苦难走向欢乐,九部交响曲是他这一心路历程的完美体现.虽然康德、黑格尔、席勒等德国美学大师很少提到贝多芬,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决不是孤立的,尤其是贝多芬的九部交响曲的创作年代基本与德国人审美意识的发生、发展,德国古典美学形成和蓬勃发展时期相一致.因此,贝多芬九首交响曲应该是辨证思维与德国古典美学之间关系得到印证,我们有必要对对他的交响曲的哲学思考加以探究.  相似文献   

20.
<正>G20杭州峰会文艺演出"最忆杭州"以贝多芬的《欢乐颂》压轴,让我再一次回想起暑期阅读的《名人传》,对贝多芬又多了一份崇敬之情。他留给我们一代又一代不朽的音乐,这背后又有怎样的艰辛困苦?贝多芬,18世纪伟大的音乐家,他用自己的生命为人类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动人的乐章……他的童年非常的痛苦、悲惨,他的父亲使用暴力迫使他学习音乐,甚至使他差一点因此而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