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谈话问答方式在课堂上的运用越来越多,它能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但在具体使用中,有些教师往往只注重课本知识内容,而对学生人格培养重视不够,这常见于对回答问题的学生的态度。一般来讲,学生每次回答问题后,教师都应给予积极评价,不过如果学生每回答一次问题教师就给一次表扬,次数多了,便有一种走过场的形式,学生和教师都会觉得乏味可笑。有时学生回答问题明显答错跑题,教师再给予表扬似乎欠妥。但教师对回答问题的学习持什么样的态度,影响到学生自我评价,所以不能不重视这个环节。一般的讲不必每次都要口…  相似文献   

2.
一般来说,课堂问答包括发问(教师提问)、候答(学生思考问题与组织答案时教师的等候)、叫答(教师叫某个学生或学生小组回答问题)、理答(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反应)前后衔接的四个环节.  相似文献   

3.
以"通过提问和理解促进学习和思考(QUILT)"为框架分析目前中小学教师课堂提问中存在的误区,发现:在准备问题环节,启动式问题引发的认知操作过于单一、引思式问题表述不够清晰;在陈述问题环节,随机发问的小问题数量过多、师生不明确需要运用的思维类型或认知方式;在激发学生回答环节,给予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不均等、学生缺乏回答问题规则的必要训练;在对学生回答进行加工和反馈环节,加工式问题提问质量不高、反馈大都没有产生积极意义。针对每一环节的问题相应地提出了改进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在高等学校的教学环节中,常常碰到这样的问题:“该学生的学习成绩如何?”“这个学生与那个学生比较,哪一个成绩好?”“某教师教学水平如何?”等等。听到的回答是:“这个学生的学习成绩比较好”;“那位教师教学水平较高”。这里的“高”和“好”是一个模糊的,不分明的概念,  相似文献   

5.
针时历史课堂出现学生不敢回答、不屑回答或不能回答问题等现象,本人尝试运用问题教学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教学中,教师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引导学生积极发言;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创设问题情境,将教学内容化作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相似文献   

6.
理答,就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是课堂问答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课堂问答包括发问(教师提问)、候答(学生思考问题与组织答案时教师的等候)、叫答(教师叫某个学生或学生小组回答问题)、理答(教师针对学生的问答作出反应)前后衔接的四个环节.理答既是一种教学行为,更重要的,它还是一种评价行为,它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即时评价,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与思考.所以,积极的理答行为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在优质课评选活动中,一位教师讲的是"爱情"这一主题.授课过程中,她先让学生表演了以"早恋"为话题的心理剧,然后在活动结束后提出了一个问题:你认为,高中生可以谈恋爱吗?也许是因为这个话题比较敏感,几乎没有学生愿意举手回答这个问题.教师显得有些着急,一再鼓励学生举手.终于,一个男生慢慢举起了手,教师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走向他,急切地期待这个男生的回答.  相似文献   

8.
<正>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即时评价称之为"理答".理答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是课堂问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生在教师与学生互动中的一种学习性评价.教师理答的水平,直接关系着对话教学能否有效推进,并影响长期的教学效果.教师理答能力的高与低直接关系到一节课是否充满魅力,其作用并不亚于教师对教学环节的  相似文献   

9.
课堂上,经常出现这样的一幕:教师提问学生问题,学生不会解答或解答不准确时,教师便予以启发点拨。如果学生还是不能准确地回答,这时教师会示意学生:这个问题课下要好好想一想,做一做,一定要弄明白才行。然后便进行下一个环节或提问另外的学生,可以说这一幕在每位教师每堂课上都时有发生,似乎成了一种教学习惯。  相似文献   

10.
<正>课堂理答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的即时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认为:"课堂问答包括前后衔接的四个环节:发问(教师提问)、候答(学生思考问题与组织答案时教师的等候)、叫答(教师叫某个学生或学生小组回答问题)、理答(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反应)。"理答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  相似文献   

11.
我曾在某次大型观摩活动中听过一位教师教学《落花生》一课。课上,这位教师组织了一个“花生评议会”,让学生说说花生都有哪些用处。学生依次回答书上的答案,教师则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板书。板书结束后, 还有一位学生回答说花生的壳可以烧饭、取暖,教师肯定了他的回答,却没有将这个答案像其他答案那样写到黑板上。我注意观察了一下,这节课的后半段,那位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明显下降。也许, 这个答案并不在这位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板书内,写上去会破坏板书的整齐美;也许,他觉得这个答案还不是那样像模像样,没有课本上的答案有说服力;也…  相似文献   

12.
黄芳 《教学月刊》2009,(12):31-33
一般来说,课堂问答包括发问(教师提问)、候答(学生思考问题与组织答案时教师的等候)、叫答(教师叫某个学生或学生小组叫答问题)、理答(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反应)前再衔接的四个环节。理答就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是课堂问答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一、当前初中化学实验课程预设存在的问题新课程标准改革中明确提出教师在化学实验课程当中要做好预设工作.然而传统的初中化学买验课程预设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因为在过去的预设工作中教师过分强调预设的细节.比如说根据课堂教学目标严格的将其分成若干环节,并针对不同的环节作出时间限定,在重难点问题的讲解上规定了时间,甚至预设好了哪些环节需要多少学生来回答,如果学生回答不上来应该采取怎样的引导方式启发学生.这样的教学形式显然难以满足时代的发展要求,当今教育强调开发学生的自  相似文献   

14.
最近笔者参与了一次赛课活动,每位教师的赛课成绩由"教师打分"和"学生打分"两个分数相加得到.在统计学生打分时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有些教师打分非常高的课,学生的打分两极分化的现象非常明显;相反,教师打分较低的课,学生打分则比较均衡.结算下来,所有课的"学生打分"竟也相差无几,这个环节几乎成了一个多余环节.为此笔者找到了几位打分偏低的学生询问原因,他们一脸无奈地回答:"不太听得懂."这些课恰是教师一致评价为"设计精巧、非常关注学生思维"的课,相对来说学习的难度也比较大.而那些学生打分较均衡的课由于问题、练习等的设计难度较低,虽保证了学生的参与面,自然也限制了学有余力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对学生的回答作出适时、恰当的评价,这是值得所有语文教师探讨的一个问题。本文就这个问题,谈谈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对学生回答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课堂提问作为课堂上师生交流的一种常见方式,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新知.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的一些环节中,教师仅仅提出一个问题是远远不够的,这时的追问则显得很有必要.所谓追问,就是多次提问,追根究底地查问,即在学生基本回答教师首次提出的问题后,回答正确的要追问其理由,回答错误的要追问其原因.教师在课堂上这样地追问,才能使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想法,提高学生思维活动的完整性、准确度.课堂上,教师只有针对性地对问题进行“二度开发”,才能再次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他们深入探究,把握数学规律的本质,从而引领学生的数学思维走向深刻.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以数学概念教学中提问实施过程主要环节为研究纬度进行量化研究,研究发现:(1)教师要适当控制提问的总量,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要投入更多的提问机会、时间、复杂性的问题以及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并注意使学生获得较公平的回答问题的机会;(2)有效提问教学过程中学生无答的情形较少,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回答复杂性问题;(3)教师理答要对学生予以适度的表扬,善于追问和鼓励学生提问;(4)有效提问的难度与学生回答的难度呈现统计意义上的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8.
理答作为课堂问答的一个环节,是主要教学行为之一.课堂理答十分重要,它能引领学生走出理解的误区,它也能给课堂带来精彩而有效的生成.有效的理答是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前提下进行的,教师如何对待学生的回答,以何种方式处理学生的回答,回答什么,这就是理答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学生拿着数学问题问老师:“老师,这个题目怎么解?”我们的老师很少听到这样的话:“老师,关于这个问题我有一个不同的想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只需回想一下旧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讲台上津津乐道,一刻不停地讲,学生在台下鸦雀无声,一动不动地听。当然,也有不少教师喜欢课堂提问,但采用的是一问一答的形式,如果学生的回答没有符合教师备课中的要求,就立即要其他学生回答,直至学生的回答完全符合教师的设计为止。  相似文献   

20.
<正>英语教学中,Free talk环节不仅能反映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还能通过学生在Free talk中超出教师预设部分的回答,了解学生语言运用的真实水平,但笔者通过观察发现,不少教师在具体操作这一环节中存在下列问题。问题1.教师主动,忽视差异。最近,笔者观摩了几节英语课,虽然教者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颇费了一番心思,但还是没有走出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