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雨 《老年教育》2014,(12):46-47
<正>语序,语言中词语结合的先后次序。它的变动会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新意,读之往往妙趣横生。清朝重臣曾国藩带兵讨伐太平天国,初期屡战屡败,皇帝很不满意。一日,师爷写奏折"屡战屡败,速发援兵",他看后大笔一挥,改为"屡败屡战,速发援兵"。皇帝看完奏折后不仅发了援兵,而且还对其顽强作战的精神大为赞赏。1949年9月,云南解放  相似文献   

2.
清咸丰年间,湘军统帅曾国藩率军与太平军作战,经常战败,其幕僚郭嵩焘在为曾国藩起草的上报军情战况的奏折中,据实反映了战败的情况,有“屡战屡败“四字。曾国藩看后,沉吟不语。深思良久,提笔将这四字改为“屡败屡战”奏折送走后,全军上下均忐忐不安,唯恐有不测之事降临,大出众人意料的是,咸丰帝的诏书不仅不指斥湘军作战不力,反而大加褒奖和鼓励。  相似文献   

3.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曾国藩可以称得上中国近代留学事业的开创者之一。在1871年8月,他以时任两江总督的身份与直隶总督李鸿章会衔上奏《拟选子弟出洋学艺折》,建议清廷挑选聪颖幼童派往西方各国留学,学习西方长技,培育人才。他在奏折中这样诠释选派目的:“……拟选聪颖幼童,送赴泰西各国书院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书,约计十余年业成而归,使西人擅长之技中国皆能谙悉,然后可以渐图自强……”在这里曾国藩,非常明确地阐释了选派幼童出国留学的目的在于习西人之长技以为我所用,“仰副我皇上徐图自强之至意”。曾氏并非仅是签字画圈的官僚,…  相似文献   

4.
在中央档案馆明清档案部所藏档案中,存有一批为清军机处全宗有关“太平天国”和“捻军”的录副奏折。录副奏折是当时臣工进呈的奏折,经过了皇帝硃笔批示,称硃批奏折。凡奏折不论硃批与否军机处皆别录一份以备存查,称录副奏折(其中也有些原件不是录副的也并存在内)。录副折每日以若干件自成一束,每月归为一包,故又有月折包之称。这些录副奏折有很多是还未公布过的,和一般已见的史料有相互补充的意义。作者在参加明清档案部所藏档案的整理工作中发现有一件曾国藩在咸丰四年十月廿  相似文献   

5.
说“北”     
清朝有个作官的人叫刚毅,不学无术常闹笑话。一次,他读了川军呈送给皇上的军事奏折,说:“逐北,这一定是错了,送给皇上看,不是犯上么?”有人告诉他:“逐北,是追赶逃兵的意思。”刚毅一听更怒了:“逐北就是追赶逃兵的意思?这就更不通了,难道那  相似文献   

6.
相传古时有个皇帝,为了看他手下的两员大将哪个更有能耐,于是就派这两人去攻打同一座城池,谁先把城攻下来,就封谁做领兵元帅。可是这座城池地理位置险峻,易守难攻,这两员大将攻了数月.也没有将城池攻下。于是一员大将写了奏折将前方战事告诉给皇帝,奏折上写他屡战屡败,皇上一看便勃然大怒,命令将他就地斩首;而另一位大将给皇帝的奏折写的则是他屡败屡战,皇帝一看龙颜大喜,又给他增兵派将继续攻城。  相似文献   

7.
本文所谓之“咸元三折”,系指清咸丰元年(1851年)三月初九日至十二月十八日,时任礼部侍郎的曾国藩一连三次向新登基的咸丰皇帝呈递的奏折,即《议汰兵疏》、《敬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与《备陈民间疾苦疏》。这是曾国藩在清王朝处于又一个改元换代之时,又是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爆发并迅速发展之际,所提出的一系列关于革新时政、应对时局的主张。“咸元三折”,较为集中的体现了曾国藩的政治军事思想,对曾国藩后来的政治军事生涯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解缙智对     
<正>与徐渭、杨慎一起被称为"明朝三大才子"的解缙,曾经跟随皇上游览御花园。皇上登上桥,问解缙:"这应当怎么讲?"解缙答道:"这叫做‘一步高一步’。"等到下桥时,皇上又问他:"这又该如何讲?"解缙答曰:"此为‘后边又比前边高’。"皇上听了十分高兴。又有一天,皇上对解缙说:"你知道后宫昨夜有喜事吧?据此作一首诗来。"解缙吟道:"君王昨夜降金龙。"皇上摇摇头,说:"不,是一个女儿。"解缙随即应答:"化作嫦娥下九重。"皇上又说:"但是她  相似文献   

9.
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不仅塑造了一个十分丰满的“曾国藩形象”,更是从这一人物形象身上展现了一种“曾国藩现象”;这种“现象”蕴涵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为他人谋事可以高瞻远瞩、精到细密,一旦返诸自身便缺少主见、畏首畏尾。形成这一特点的缘由,乃是因为中国的知识分子在孔孟名教的浸润下,一门心思所想的都是为皇上“尽忠”,从来不曾有“自主”意识,这无论是对文学人物还是历史人物来说都是同一的,也正是这种同一性映照出一种历史定律。借鉴到今天的现代化建设,我们必须超越这种历史定律,造就具有自主意识的现代人。  相似文献   

10.
不朽的告密     
司马光打算在早朝时做最后的争取,他决不能让新法颁(ban)布天下。朝会上,变法派慷慨激昂,陈述变法的种种理由。最后,皇上总结:"变法势在必行……"司马光打断了皇上的话:"臣以为,推行新法,当考虑实际情况,讲究时宜!而如今,新法纰  相似文献   

11.
《曾国藩家书》历来被认为是个人修身齐家的经典范本,在社会影响极大。若仔细审读《家书》,则会发现其记述更暗含一定的军事史料价值。湘军围攻吉安时,战事不顺,曾国藩告诫曾国荃切勿鲁莽,围城打援,最终攻占吉安;靖港、湘潭之战后,曾国藩在家书中记载了西征的太平军因错判形势导致失去攻取长沙绝好机会的细节;安庆争夺战中,曾国藩在家书中记述了"洋船"出入安庆城接济太平军的情况,并由此反映出曾国藩在战争前后对于外国事务心态转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左宗棠是军事奇才。曾国藩是湘军大帅,起初,左宗棠是曾国藩的师爷,三天两头跑到湘军大营,献计献策。曾国藩还未率领湘军打出湖南时,左、曾二人的合作进入蜜月期。左宗棠是座上宾,还没同意签署劳动合同,说话无所忌惮。左宗棠毫不掩饰他的看法:曾国藩为人质朴厚道,他的短处,在于"少阅历"三字。  相似文献   

13.
<正>"爷"是老北京的一个称谓,即祖父,也泛指老年男子,如"老爷子"。在皇宫中,皇上是最大的"老爷子",所以称皇上为"爷",如"雍正爷""乾隆爷";皇上的兄弟们称为"王爷"。  相似文献   

14.
《辅导员》2014,(35)
正左宗棠自幼饱读诗书,腹藏经纶,聪明绝顶,他的老师曾以"国家千里驹"称赞他。左宗棠成人后性情十分孤傲,他曾为自己撰写一联曰:"身无半文,心忧天下;手释万卷,神交古人"。他把自己比作三国时的诸葛亮,还自称为"今亮"。左宗棠虽才华横溢,但年轻时仕途不畅,而他的好朋友曾国藩却是官运亨通,平步青云。当曾国藩身为侍郎时,他仍然一介布衣,混迹山林。左宗棠常为自己的命运而鸣不平,同时也对曾国藩的官运感到忌妒。  相似文献   

15.
上集提要:皇上派永琰接我进宫为其排忧解难,在众大臣面前,我的“口水表演”让皇上和大臣们大开眼界,心服口服,并任命我为此届会试的主考官,上演了一场别具一格千古独有的科考,皇上大悦。可是,皇上微服出宫时遭遇了刺客,慌乱中我却救了皇上一命……  相似文献   

16.
曾国藩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但是比起曾国藩在政治事业上所获得的成功,他在家庭教育上获得的成功明显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而曾国藩家庭教育的成功离不开一样东西,那便是"书"。曾国藩一生坚持读书,"读书"二字贯穿了其生命的始终,不但为子孙后代树立了一个好榜样,更为用为家族的繁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曾国藩未曾写过读书方面的专著,但其读书理念在《曾国藩家书》中依稀可见,并随着家书流传后世。本文仅就曾国藩的读书理念进行分析研究,以探讨其现代启示。  相似文献   

17.
穷人为仁主     
<正>从前有个穷人姓仁名王,地方官认为这仁王的谐音是"人王",犯了大讳(huì),便将此事禀(bǐnɡ)报给皇上。皇上心想:我是人王,竟然有人也敢叫"人王",真是胆大包天,于是命令地方官将这个穷人抓捕到京城。皇上经过审问,问明缘由,知道这个穷人没有那么大的胆量,并非故意犯讳,便没有降罪。他对那穷人说:"我把你的名字改一下,添上一点,就叫仁玉吧!"那人谢恩以后,回家却改成"仁主",又被地方官报告给了皇上。皇上第二次将这个穷人抓来,龙颜大怒道:"你是故意  相似文献   

18.
偶尔看到一则故事:明太祖朱元璋的大臣茹太素上了份一万七千多字的奏折.明太祖令人念到六千三百多字时,尚听不出奏折要说什么,盛怒之下,便下令痛打茹太素.次日晚再令人念,直念到一万六千多字时,才明其意.其实奏折内容有五百字足以说明.  相似文献   

19.
各添一笔     
《家教世界》2015,(1):48
有一次,北方匈奴要进攻中原,派人送来张"战表"。皇上拆开一看,原来是"天心取米"四个大字。满朝文武大臣,都参不透其中的奥妙。皇上只好在城中张榜,希望天下有才之人可以道出这四个字的含义。这时,宫中一个叫何瑭的官员说:"匈奴有退兵之意。"皇上急忙宣何瑭上殿。何瑭指着"战表"上的四个字对皇上说:"天,指我们国家;心,指中原地带;米,指的就是圣上  相似文献   

20.
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而复杂的历史、文化和家庭的渊源。其一,曾国藩自幼受教于儒家思想,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家训的影响,这可以说是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形成的理论来源。其二,曾国藩出生在湖南,深受湖湘文化的熏陶,湖湘文化性格的"任性刚直"、"好勇崇俭"、"气太强"等特征及湖湘理学的经世传统,使得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湖湘特色。其三,曾国藩出生在重视耕读的家庭,他们的家庭具有良好的家风和学风,这一点可以说是他家庭教育思想的实践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